习近平法治思想浙江实践 对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范式意义

  培养法治人才是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系统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任,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培养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法治人才,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三大体系”,就必须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习近平法治思想浙江实践所体现的人民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对于新时代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
  
  一、以人民性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认同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回应的根本问题是明确法治人才的政治方向。法治人才的政治方向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由谁领导、为谁服务和走什么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用“三个坚持”,深刻回答了这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为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认同提供示范。
  (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浙江实践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浙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是将党的领导贯彻始终的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说明,坚持党的领导经受得起历史检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准确理解并深刻阐释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内在合理性、理论正当性和实践必要性。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当中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只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才能完成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合理性,将对党的忠诚信念融入血液。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有着丰富的理论法学意涵。党中央在每个历史节点,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充分的理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正当性,将党的法治理论学深悟透。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有着深刻的法治实践意义。党领导立法,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尊重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保证执法,通过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党支持司法,通过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带头守法,通过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引导全民守法,营造全社会的法治信仰。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必要性,将党的法治纲领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浙江实践的鲜明主线。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人民的理论,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浙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是将为人民服务贯彻始终的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准确理解并深刻阐释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体系完备、规则完善、执行有力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认并维护人民参与社会关系的各项权益。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当将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宗旨坚守始终。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追求是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价值在于实现正义。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当将实现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坚守始终。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意义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当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坚守始终。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浙江实践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浙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是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始终的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主线。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准确理解并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之源。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要善于归纳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华民族法治文化的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的总结和转化;又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绝不简单照搬照抄别国模式。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针对中国现实提出中国回应。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必须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不断创新中国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断因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开拓实践。新时代法治人才应当保持创新思维,突出实践标准、实践依据,在理论、制度和实践上回应时代之问。
  质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人民性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根本在于政治站位。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在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认同上具有范式意义。
  
  二、以系统性构建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知识体系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法治人才的知识体系。法治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对法律规范的系统理解和对法学理论的系统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构建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知识体系提供示范。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法规范的内部和外部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浙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省域法治系统建设的过程。浙江不断完善法治浙江建设“四梁八柱”制度体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鲜活样本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开展法治建设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树立系统观念。
  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外部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外部体系,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坚持科学立法。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要通过建立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构成的更加严密的监督体系,有效形成监督合力。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要着力解决法治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严守党章,依规治党。
  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部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部体系,就是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勤学即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既要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要基于中国现实提出中国答案。修德即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既要心存立志报国、匡扶正义的大德,也要保有见贤思齐、有过则改的公德和私德。明辨即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既要能够辨明是非,又要敢于作出判断。笃实即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扎实做事踏实做人,既要有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决心,又要有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恒心。
  (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搭建法学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
  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努力绽放出鲜艳的理论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法治建设需要系统的理论指引。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植根于中国实践,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完善法学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知识容量需要扩充;有的学科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不能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提高法学学科体系的科学性,要从深刻认识中国法治实践入手,突出中国特色,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实性需求。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强化法学学术体系的自主性。法治理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引领。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法学理论研究需要扎根中国法治实践,不但要分析、解决从法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要归纳、总结法治实践中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从而对实践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对认识作出学术化的表达,最终为实践提供理论性的支撑。提高法学学术体系的自主性,要从系统回应中国问题入手,突出中国风格,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规律性认知。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提升法学话语体系的感召力。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提高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感召力,要突出中国气派,做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体系化表达,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质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系统性构建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知识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础形成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在构建法规范体系和法理论体系上具有范式意义。
  
  三、以规范性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思维方式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是塑造法治人才的思维方式。塑造法治人才思维方式的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提高法治人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观念回应了这个问题,为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思维方式提供示范。
  (一)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规范思维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方式是法治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式。规范是法治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浙江始终坚持把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法治浙江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推进和保障作用,明确提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法治改革,努力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奋力打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法治思维的培育需要确立规范的思维方式。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方式,要从规范思维的养成着手。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规范思维,要捍卫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规范思维的养成,需要形成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法治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新时代的法治人才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优秀分子将会充实到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队伍当中。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规范思维,要接受来自规范的约束和指引。规范思维的养成,需要确立对规范的敬畏和信守。法治信仰的基本内容体现为对行为规范的遵循。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规范思维,要接受针对行为的制约和监督。规范思维的养成,意味着行为需要接受制约和监督。法治信仰的生成土壤在于对行为的有效控制。法治思维的重要内容是对于权力的规范。规范权力的直接表现就是权力的行使既要遵照立法的规范,也要接受法律的监督。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规范思维,要掌握理性与逻辑的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规范性思维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应用理性工具,遵循逻辑准则。规范思维的养成,需要掌握基于类型化的逻辑思维方式。这种理性化的逻辑思维是形成法治信仰的关键。作为已经迈入法典化时代的成文法国家,新时代中国的法治人才对于逻辑体系和逻辑工具的掌握是培育法治思维的必修课。
  (二)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程序思维
  法治思维方法是法治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程序是法治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质是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治浙江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各省区之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确立程序的思维方式。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方式,要以程序思维的塑造为重点。
  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程序思维,需要养成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纠纷解决思路。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法治情境当中的直接表现就是依据程序规则形成共识以化解纠纷,程序思维因此是目的导向的。遵循程序规则的过程是各方充分表达各自主张或诉求的过程。各方的主张在这个过程当中得以充分表达,与之相应的共识也得以有效形成。这种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因应之道。
  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程序思维,需要养成效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纠纷解决方案。对于程序规则的遵循以切实化解纠纷为目标,程序思维因此是效果导向的。依据程序规则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寻求各方均能接受的纠纷解决方案的过程。寻求这样一种方案显然是效果导向的。
  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程序思维,需要养成过程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维护程序正义的基础上为裁判提供合理的正当性依据。程序思维注重程序对于结论正当性的根本意义,因此是过程导向的。基于对正当程序的维护,程序思维反对从结论倒推过程的思维方法。
  质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规范性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思维方式强调规范性,法治思维的思维方法注重程序性。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在培育规范思维和程序思维上具有范式意义。
  
  四、以创新性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司法能力
  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升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升法治人才实践能力的任务归结起来就是要完善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以及提升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守正、创新的观念回应了这个问题,为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示范。
  (一)完善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过程,是深刻理解历史规律、科学适用历史规律的过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萌发、形成、创立和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过程。“法治中国”概念是“法治浙江”概念合乎逻辑的放大、延伸和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法治建设离不开守正精神,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完善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
  完善新时代法治人才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学教育职业化导向。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强化法学实践教学。
  完善新时代法治人才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凸显法学教育国际化导向。法学和法治的国际交流是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中国法治人才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法治的智慧和对人类的贡献。
  完善新时代法治人才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法学教育跨学科导向。法学与哲学社会学科的融合使得社科法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法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更将大大拓展法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新时代中国法治人才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提升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开创法治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以法治理论创新引领法治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建设法治浙江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浙江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探索完整的数字社会图景,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成效显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表明,法治建设离不开创新精神,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提升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需要把握以权利义务均衡为规范目标的技术赋权逻辑。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创新。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规范的颠覆性变革。数字时代颠覆性的价值解构与重构面前,技术赋权过程需要以权利义务均衡为规范目标。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在技术变革中既顺应时代需求,也坚守价值底线。
  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需要构建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背景下的平台合规秩序。平台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去中心化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但是,再中心化的趋势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形成。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在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平台经济的内在运行逻辑以构建有效的平台合规秩序。
  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需要探索打破技术中立以及算法黑箱的代码规制路径。我们可以借由网络空间保护我们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同样的网络空间也可能使这些价值理念丧失殆尽。技术和算法当中被设计者嵌入的价值立场和主观偏见难以涤除。如果这些立场和偏见在技术中立或算法黑箱的掩饰之下,被用来促成特定目标的达成或者某种控制的实现,规范就难以做出有效的回应。控制算法决策霸权、抑制代码编制偏好,是数字智能时代法治社会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法治人才需要在破除技术中立和算法黑箱的过程中,探索有效的代码规制路径。
  质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以创新性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基于守正精神完善理解与适用法规范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基于创新精神提升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在不断强化理解与适用法规范以及接受与应用新技术上具有范式意义。
  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需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着价值认同形塑、法学知识传授、法治思维养成和司法能力训练的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以人民性塑造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认同,以系统性构建新时代法治人才的知识体系,以规范性训练新时代法治人才的法治思维,以创新性提升新时代法治人才的司法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浙江实践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重大范式意义。
  ●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