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顾法治中国建设这一年》系列报道之十一

2021年“中国之治”年度盘点

  编者按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
  年终岁末,站在时间的渡口回望,“2021年”对中国绝对是具有不平凡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值得被铭记。
  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法治中国“一规划两纲要”的格局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部落地之年。自此,法治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亮相。
  作为呼应,国家立法机关立法明显提速,打破了近年来立法数量纪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年共制定法律17件,修改法律26件,交上了一份不负时代使命的成绩单。
  回顾这一年,司法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从康美药业集体诉讼案到深圳个人破产第一案,从人脸识别第一案到“辣笔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司法机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法治建设职能,整合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真真切切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民主与法制》周刊推出年终盘点。梳理全国人大、法院、检察院、政府等单位或系统的法治建设成果,归纳、总结经济法治、生态文明法治、社会法治、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等领域的热点和成就,与您一同回首2021年法治中国建设,锚定新起点,共同谱写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的法学法律工作新篇章。
  
  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仅消除了世界上最多的贫困,并且持续成为全球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更加形成鲜明对照。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12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问题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兴则国家兴,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具体而言,所谓“中国之治”,一方面,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用法治建立社会秩序,稳定生活预期,让人民有安全感,有幸福感。盘点2021年的“中国之治”,关键词毫无疑问就是“法治”。

  从法治的视角来看,可以用“五个更加”来概括法治中国2021。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法治大厦的蓝图更加完备
  建设中国法治好比建造一座高楼大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奠基立柱、添砖加瓦,都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一幅科学完备的施工图。2021年,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这就是“一规划两纲要”的正式出台,即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为法治中国建设绘制了更加明确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一规划两纲要”,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另外,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八五普法”决议,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202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八五普法”规划,即《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法治中国建设的规划治理,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方式的转型升级。
  
  2021年也是民法典开始施行之年,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更加有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中国法治正式步入法典化时代。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呱呱坠地到两鬓如霜;从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到下班回家面对家长里短,每个人都时刻生活在民法慈母般的关爱中。
  在2021年适用民法典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典型案例,比如: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法院审理的“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第一案”,保护了人们“头顶上的安全”(2021年1月4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审理的“好意同乘第一案”,弘扬了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2021年1月4日);江西省浮梁县法院审理的“跨省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案”,彰显了共建美丽中国的法治力量(2021年1月4日);北京市房山区法院审理的“离婚家务补偿第一案”,促进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实质平等(2021年2月23日前),等等。这些“第一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体现了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法律价值。
  实施好民法典,必须让民法知识家喻户晓,使民法精神深入人心。普及好民法典,正是国家“八五普法”的重中之重。全国政法院校、法学院系纷纷行动起来,成为普及民法典的重要力量。就在民法典通过的当天,西南政法大学就成立了“民法典百人宣讲团”,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车间、城市社区、乡村院坝,开展了数千次宣讲。通过生动案例,让老百姓了解民法典、熟悉民法典、运用民法典,使民法典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
  除了《民法典》之外,2021年,多部重要的法律法规出台。据统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17件新法律,修改26件法律,国务院共制定9件行政法规,修改6件行政法规、废止3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1000余件地方性法规。通过制定《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更有效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制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人民群众撑起了数字世界的“保护伞”;通过《陆地国界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涉外领域、国家安全领域的立法,更加有力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的法治能力。
  
  2021年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的一年,法治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全面依法治国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法治工作队伍能不能建设好,人才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在新时代,必须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2021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政法委先后开展了两批次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空前力度深入推进政法队伍的自我净化,有效锻造了一支政法铁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护航中国之治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证。
  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全面展开。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的通知》,出台《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即法学教育的“国标”,明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作为统领法学教育体系的“第一课”。2021年9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统编教材正式出版。目前,全国600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高校,西南政法大学遴选优秀师资力量,组建了专门的教研室和教学科研团队。我们十分注重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统一,将理论学习与现实热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打造有故事、有活力、有温度、有高度的课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法兼修、德才兼备,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2021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之年,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加自信
  如何真正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如何让最基层的声音被全社会听见?柴闪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上海站邮件处理分中心邮件接发员,是一位每天忙忙碌碌的“快递小哥”,同时也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2021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这位“快递小哥”建议完善外卖骑手等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制度,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直接推动了国家相关制度的进步。一个最基层普通劳动者的声音,也能够影响到国家法治,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光辉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被明确写进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及议事规则。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特别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有三处提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12月4日即国家宪法日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全方位呈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实践。白皮书强调:“在中国,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2021年,恰好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发布3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完成了对上一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实施情况的评估,发布了新一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开启了中国人权事业新的篇章。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实施情况评估报告》表明:上一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得到全面实施,168项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其中很多都是提前或超额完成。中国成功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开心笑容,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权状况的最真实表达和最亮丽名片。
  
  2021年是党内法规体系形成之年,管党治党制度根基更加坚实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庄严宣布: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中国建设,好比是一场大合唱,需要人民参与、人民发声、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一场好的大合唱,必须要有一个高明的指挥,这个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大合唱,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指挥。指挥合唱需要乐谱,治国理政需要法律,管党治党需要党规。
  2021年12月20日,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发挥好党内法规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重大作用,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什么我们党如此注重制度治党、依规治党?1945年7月,在党的七大闭幕不久,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党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因此,“自我革命”成为党的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这个“法度”,就是以党内法规为脊梁的党的制度。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显著增强。
  回望2021,中国法治护航中国之治,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法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法治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是中华法系伟大复兴之路。放眼百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之治,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破除了“历史终结论”的迷信和“你别无选择”的诅咒,改变了世界法治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为世界法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道路、新选择、新希望。我们完全有这样的底气、这样的自信: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在新时代,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新中华法系正在成长和成熟。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制,曾经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各国的法律传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如果说,《唐律疏议》是古代中华法系的标志,《拿破仑法典》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代表性法典,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正在孕育中的中国法典体系,也将成为新时代中华法系的伟大标志。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仅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而且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新的一年,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全面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全面落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发挥好法治稳预期、固根本、利长远的功能,确保中国之治行稳致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法理学研究70年回理与评析”[批准号:19AFX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