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沙海老兵昆仑魂
三天前,最后一位沙海老兵董银娃老前辈辞世了!我一定要写点文字。不仅是因为这些天和田抗疫,几次走过沙海老兵所在地47团,而是要向这个英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他们的故事前几年已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沙海老兵》,无数人为之热泪泫然。其实他们的真实故事更加可歌可泣,只是脸蛋儿不如电视剧中的人物那样漂亮。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后挺进新疆。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前身是八路军一二○师359旅719团,首任团长张仲瀚)高歌猛进下哈密、跨天山、定轮台、踏戈壁,解放南疆重镇阿克苏。征尘未洗,他们又徒步昼夜行军1580里,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月22日解放昆仑山脚下的古城和田,使得“万方乐奏有于阗”。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向十五团致电嘉勉:“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漠原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接着,十五团又奉命派出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演绎出另一幕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此事也被编为电视连续剧《先遣连》)。
新疆全境解放,西线再无战事。十五团和其他一些进疆部队一起,按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指示,集体转业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番号第14师47团,驻地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从此,这支英雄部队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刨地的镢头,在大漠南缘的亘古荒原上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屯垦生涯。
70年过去,一位位沙海老兵告别人世,但他们却树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绿树成行,瓜果飘香。47团现在拥有耕地2.46万亩、园地2.42万亩、草场8.3万亩,每年生产小麦117万吨、青储玉米3000万吨、红枣1.3万吨,“和田玉枣”品牌驰名全国。他们还种植打瓜1640亩、油莎豆600亩,建有设施大棚484座,生产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各色蔬菜。
47团不仅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大批的物质财富,而且为南疆的稳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一些老兵与当地维吾尔族妇女结为夫妻,成为民族融合的“团结户”,生下子子孙孙。他们就像大漠中的胡杨、沙丘上的红柳,在这里扎根生长,繁衍生息,忠贞不渝地守护着祖国边陲的寸寸土地。也许正是因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凡响的贡献与作用,才招致美国的嫉恨与制裁。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恰恰是兵团的骄傲。
老兵们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和田,没有离开47团,甚至没有离开他们居住的地窝子。199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40周年之际,几位老兵代表被接到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参观游览,他们才第一次离开大漠。兵团所属的乌鲁木齐徕远宾馆盛情接待这些令人尊敬的前辈,可是第二天早晨却发现他们睡在了地板上。惊问何故,他们说,看着那么洁白的床单被褥,他们舍不得使用。铺着地毯的地板比他们长期居住的毛坯房、地窝子干净多了,睡在地上蛮好!在场人员无不落泪。
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老兵们看到王震将军的雕像,不约而同列队敬礼,朗声报告:“司令员!我们按照毛主席指示屯垦南疆,现在圆满完成了任务!”那一刻,天地无声,四周寂然,只有这苍老的钟吕之音久久回荡。
现在,最后一位沙海老兵也退场了。但沙海老兵的功勋和精神永远不会谢幕。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老兵精神已与巍巍昆仑融为一体,永昭日月,地久天长!
(感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李萍同志、研究室副主任邱立强同志、四十七团政委郭鸿海同志提供相关资料)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