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

  去年来伊犁出差,公路上看到可克达拉的路标,才知道多年哼唱的《草原之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但是时间紧张,无暇光顾。这次来伊犁,说什么也要去看看。
  可克达拉位于伊犁以西50公里左右,原本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莽原。新疆解放之后,王震将军率领的进疆大军和陶峙岳将军率领的国民党起义官兵就地转业,成为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新时代的屯垦戍边。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制14个师,遍布天山南北。可克达拉这地方,由四师64团负责开垦。
  新疆虽然大,但可耕地并不多,大多是荒漠戈壁,水源奇缺。少量有水的好地,早已被当地百姓所拥有。兵团在哪里布点,在哪里开垦,都是有一套原则的。布点的原则是既要控制战略要地,还要有可开垦的土地,但又不能与群众争水争地。这几个原则加到一起,找到合适的地方并不容易,兵团的缔造者们为此没少费脑筋。实际操盘手张仲瀚将军更是深入大漠,实地踏勘,基本确定了14个师的点位布局。每个师下面,还有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团场,每个团下面还有十几个连队。兵团指战员们在大漠边缘天天挥舞老镢头,夜夜跻身地窝子,战天斗地,艰苦创业。
  1959年,电影导演张加毅来此拍摄纪录片《绿色的原野》,反映兵团战士的火热生活。《草原之夜》就是此片的主题歌,由他本人作词,田歌作曲。当时二人都在可克达拉深入生活,耳闻目睹,触景生情,一个晚上写就此歌。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歌曲因其描写的旷野风光,再加上优美的旋律,一经问世,便火遍全国。虽然万人传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可克达拉在哪里,包括我在内,以为是在内蒙古,不知在新疆伊犁!
  一个甲子过去了,斗转星移,天翻地覆。歌曲中所吟唱的“等到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已经完全变成现实。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变成了阡陌纵横的棉海粮仓,64团所在地更是崛起一座崭新的可克达拉市!宽敞的街道笔直地通向远方,时尚的楼宇耸立道路两侧,美丽的公园镶嵌在伊犁河畔。比起当初连邮递员都不能到达的景况,变化何止沧海桑田!
  改变模样的不只是可克达拉,还有兵团屯垦的所有地方。现在,每一个团部就是一个漂亮的县城,有楼房林立的住宅小区,有典雅整洁的中学,有功能齐全的医院,有开阔平整的绿地广场。外地人来新疆自驾旅行,会经常看到“某某团”这样的路标,他们往往感到奇怪,怎么那么多军事单位?军事单位还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这指的就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团部,“某某团”在这里不仅是指一个单位,更是一个地名。连部也一样,下了高速公路穿行在田野上,会时常看到“某某连”的路标。
  兵团创建的城市当中,石河子无疑是最优秀的典范。建得早,规划也好,早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戈壁明珠。走在石河子街头,最大的感觉是舒朗痛快,街道宽阔但不空旷,建筑雄伟但不拥挤,林木繁茂但不稚拙。
  这里还有一所著名的石河子大学,早就是“211工程”院校,很多内地生在此读书。另外,阿勒泰附近还有一个兵团城市,叫北屯,建得也不错,人气虽然不如石河子,但有气势,有潜力。南疆兵团重镇阿拉尔我也去过,紧邻塔里木河,那里也有一个塔里木大学,王震将军当年亲自创办的,气魄不小,培养的人才也不少。据说图木舒克是真正的后起之秀,但是我还没有去过,就不好发表评论了,找机会去看看再说。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