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多元调解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冰释前嫌,重拾情义。近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东城街道汇贤社区调解室里上演了温情一幕。原本因拆迁安置房分配问题差点“对簿公堂”的吴家兄弟俩,在网格律师王鑫一番情理法交融的耐心调解下,最终坦诚相待、握手言和。
  “还是网格律师有办法,否则就算是官司打赢了,可这几十年的兄弟情就没了。”签署调解协议后,大哥吴某成感叹道。在他的印象中,律师意味着打官司、法庭见,而今律师却下沉到网格,还在家门口帮他解开了多年的“疙瘩”。
  构建共治同心圆,打造善治指挥链,增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向心力和制度执行力。吴家兄弟俩的矛盾纠纷通过社区网格员的排查发现,上报到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中心形成“工单”派给司法所联络员,最终由网格律师王鑫具体承办。这是常州打造的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律师”工作模式,该模式注重将法律服务力量深度融入网格、积极服务群众,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近年来,常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社会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上升且呈现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趋势特点,不断拓展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和调解平台,有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织密矛盾纠纷调解一张网
  2020年至今,常州市共调处矛盾纠纷187404件,调解成功率99.39%,靠的是“一张网”。
  近年来,常州立足“长三角中轴枢纽”区域实际,以“矛盾纠纷在网格化解”为目标,在体制上用活存量、机制上用够增量、手段上用好变量、动力上用足能量,努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网格治理新模式。
  在常州全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网格律师”公示牌,网络体系、职责清单、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等一应俱全,服务事项包括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开展小微企业“法治体检”、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等4类13项。
  为更好地发挥律师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去年8月以来,常州市将743名律师、86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按照“一员多格”的配置要求融入全市5979个网格中,有效激活区域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为确保律师进网格真深入、真服务、真见效,常州市司法局制定了相关考核管理办法,网格律师每月至少要到挂钩结对网格提供不少于8小时的现场服务。“法润民生”微信群有问必答,每季度至少到村(社区)举办1次法治讲座,每半年向区司法局提交一份工作报告。
  目前,根据《江苏省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常州全市以“53221”为标准,配齐配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的专职调解员,共配备人民调解员5215名,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1668名、兼职人民调解员3547名。
  推进多元调解工作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格,是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常州全市现有人民调解组织1481个,其中镇(街道)63个,村(社区)1020个,医疗、婚姻家庭、物业、商会、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调解组织216个,个人调解工作室95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调解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活用多方资源多元调处
  实践证明,市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解决重大矛盾风险的资源力量和统筹能力,是防止风险外溢扩散上行的重要关口。近年来,常州切实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探索市域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规律,进一步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推进依法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前不久,设在新北区三井派出所的老周道调解室成功调处了一起因婆媳矛盾引发的家庭暴力事件。原来,婆婆郑某与儿媳南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后引发肢体冲突,双方脸部皮肤均被抓伤。事后,南某去医院治疗,被诊断为耳膜穿孔。事发后,当事人第一时间报警。
  出警民警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后,由民警、老周道调解室工作人员、街道妇联干部耐心调解,说理说法,让这对一开始互不相让的婆媳,最终握手言和,表示今后将好好生活。
  2015年11月挂牌成立“老周道调解室”,在公调对接基础上,将家暴干预、家事调解等工作,纳入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置家庭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家庭暴力行为,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日常排查走访中,民警和调解员加强对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将有苗头的问题消灭在最初,发生当场无法解决的家暴警情,统一由调解室进行干预,还会联动街道妇联对婚姻家庭智慧治理平台推送的中高危案件进行跟踪回访。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深化公调对接,在全市93个基层派出所“派驻式”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家暴联合干预室,110接警后征得当事人同意,将情节轻微的涉家暴纠纷移送调解室,根据纠纷等级分别施策,对低中危纠纷以家事调解为主,对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中高危纠纷,由公安机关、妇联和社区共同干预,灵活运用“调解+处罚”组合拳,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2019年以来,常州全市共处置涉家暴警情2000余起,二次报警率降低80%,全市未发生由家暴升级的恶性案件。

  除了公调对接以外,常州市司法行政系统还与法院联合建立“诉调对接”调解室18个,与信访部门联合建立访调工作室47个,与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标准化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79个。


  从“末端管理”到“基层治理”
  常州是一座美丽的运河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位于武进区的丫河村水系发达,因孟津河、武宜运河交汇形如“丫”字而得名,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该村河西花苑虽然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但因粉墙黛瓦、临河贴水、错落有致,颇有徽派建筑特点。
  然而,今年年初这个小区却因圈地种菜侵占绿地等问题,引发了十多起因噪音扰民、施肥异味、争抢地盘等原因导致的邻里纠纷。今年5月,村委经讨论形成了“腾地还绿”的解决方案,并就此事召集小区居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等,一同在“援法议事堂”开会讨论,结合民法典和村规民约,从德、法两个层面,向广大村民释法说理,“腾地还绿”方案全票通过。
  “援法议事堂”就是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础上,引导广大村民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融合,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加强法律对村民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升道德对村民法律意识的支撑作用,使得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从村民到居民,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从村民到居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转变,公共服务保障、基层管理模式也应随之优化。自“援法议事堂”成立以来,丫河村村内诸如小微水体改造、进村路口和村中桥面改造修复、新建健身步道等群众“急难愁盼”之事,都在这里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础上,最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社会治理实践。近年来,常州市通过司法所分类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力量,积极打造各类调解新平台。线下,司法所指导建立“百姓议事堂”“红色帮帮团”“19点议事厅”“民生茶社”等各类地域特色浓厚、文化品牌突出的调解组织达到251家,这些“新”平台引导群众依法讲理说情,用身边人化解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起到了“减压”和“润滑”的作用。线上,以“全市任何一个地方,一部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申请解决纠纷”为目标,打造具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法律服务全职能的“苏解纷”非诉服务平台,发挥线上平台便捷优势,即时申请,即时受理,三个工作日内完成纠纷各方对接沟通和初步处置。
  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基础,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常州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入推进多元调解与基层政治实践、自治实践、文明实践相结合,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秩序与活力相统一,努力书写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常州答卷”。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