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佛踪

  如今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走在新疆的城市和乡村,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随处可见。
  但在十世纪以前,这里却是伽蓝遍地、比丘众多的佛国梵境,这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广有记载。如较大的屈支国(又译为龟兹国,今库车一带),有“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而作为小国的跋禄迦国(又译姑墨国,今阿克苏一带),也有“伽蓝数十所,僧徒千余人”。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5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播到西域,然后又从西域向东一步步传播到中原。中原世界把佛祖故乡视为“西天”,因由在此。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创立,并向四周传播。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征伐,广阔的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并试图继续向东传播,进入天山南北地区。
  由于推崇佛教的唐朝十分强盛,牢牢地控制着西域地方,顶住了阿拉伯势力的东侵,也遏制住了伊斯兰教的东传。唐亡之后,中原纷争,无暇西顾。继而宋辽夏金对峙,各霸一方,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政权,西域空虚。公元十世纪初,以喀什为中心的喀剌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这是新疆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
  紧接着,喀剌汗王朝向信奉佛教的于阗等临近地区发动宗教战争,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虽然得不到中原王朝的支持,笃信佛教的于阗仍然进行了殊死抵抗。仗打了40多年,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最终于阗沦陷,繁盛的佛教走向毁灭,塔里木盆地南缘被伊斯兰化。
  到了14世纪中叶,新疆地区成为大元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这个汗国也皈依了真主,全域推行伊斯兰教。
  从焉耆到高昌再到哈密,广大的佛教徒们又进行了长达200年的英勇抗争,但是抵挡不住骁勇善战的蒙古铁蹄。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蔓延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在西域兴盛了1600多年的佛教走向衰落。
  佛衰伊兴,原因复杂,众说不一。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有两点:
  一是教义关注不同。佛教关注对人本身的教化,无论是小乘佛教提倡的独善其身、自我修持,还是大乘佛教推崇的兼济天下、普度众生,针对的都是社会成员,而对直接管理社会的政权兴趣不大,不怎么干政。一般情况下,政教是分离的。
  而历史上的伊斯兰教长期呈现政教合一形态,宗教首领“哈里发”与世俗国王“苏丹”,往往由一人兼任。如果两人担任,精神领袖的地位是高于世俗领袖的。直到今年的伊朗,仍然如此。政教合一的政权,会产生强大的动员能力,会让千万国民死心塌地为某个目标而奋斗,义无反顾地为某种理想而献身。对这一点,佛教是望尘莫及的。
  二是传播方式不同。佛教主要依靠和风细雨的说服教育,通过读经、善举唤起人心的共鸣,从而达到认同和皈依。伊斯兰教教义是主张和平的,但很多时候,其传教过程是与暴力手段结合在一起的。皈依者为兄弟,不皈依者即为敌人。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敌人就要格杀勿论。所以征战到哪里,伊斯兰教就传播到哪里。因此,信奉“扫地不伤蝼蚁命”、只会念叨“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的人群显然不是铁蹄弯刀的对手。
  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毁灭是彻底性的,不仅僧众被驱逐甚至被砍头,佛寺也被焚毁,佛像更被砸烂。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而佛教偏偏推崇偶像,所有的佛寺均有佛像,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塑。所以伊斯兰教所到之处,对佛教寺院基本上摧毁和打碎。
  在新疆两处最著名的佛教圣地——克孜尔千佛洞和吐鲁番克孜柏里千佛洞——可以看到,那些原本十分精美的壁画都被铲除,庄严的佛像都被捣碎,留下的只是残缺的花纹和满目疮痍的残迹。
  当年规模宏大的苏巴什大寺,玄奘西行曾在此休息半个月,记载这里有几百名和尚,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作为皇家寺庙的庭州西大寺,曾经巍峨如山,如今只剩下一堆黄土。也有人说,西大寺不是伊斯兰教徒捣毁的,而是佛教徒的自毁自保措施,把那些精美的佛像埋入土中,以免遭到伊斯兰教徒的蹂躏。
  即便伊斯兰教采取如此惨烈的传教方式,笃信佛教的回鹘先民依然冒着杀头危险,悄悄供奉佛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在于阗故地策勒县达摩沟发现的小佛寺,就是生动证明。大寺被拆掉了,他们偷偷摸摸建一个小寺,定时香火供应,以求心理安慰。
  不管怎样,佛教在新疆丧失了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教。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人的“天生信仰”,也不是“唯一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是佛教,佛教以前还有祆教、萨满教,任何一个宗教都是一个阶段的信仰,纵观古今没有一成不变的。而且很多时候,只是以某种宗教为主体,而不是所有民众信奉唯一宗教,信仰其他宗教的有,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也有。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