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包括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有着深厚的商业底蕴及发达的商业根基,亲商、重商、安商、扶商的意识和理念已成为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广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头号工程”,全面布局、层层深入,不断提升法治软实力,推动“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转型蝶变。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综合排名第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广州入选全部18项指标领域“标杆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广州在全国34个主要城市中综合评分居全国第一。虽然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2020年广州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却逆势增加55.27万户,同比增长24.88%,充分说明广州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给了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今年5月,广州印发了《广州市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正式开启营商环境4.0改革。9月,广州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一、坚持法治引领,完善法规制度体系,营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法律环境
新时代的营商环境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重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充满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打造动力之源。广州聚焦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机制,成立“营商环境法治联合体”,推动解决优化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问题。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核心、以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地方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条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推行一网通办、容缺登记、减证便民、政策兑现“免申即享”等制度,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容错机制,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完善配套制度,广州下一步还将陆续制定《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以及《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全方位构建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发布保护中小投资者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商事调解制度,成立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推出公正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20项举措及应用场景,减少矛盾纠纷隐患,夯实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基础。
同时,为确保各项制度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优化制度之间的功能配置,使不同的制度能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广州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公开透明”的规则要求,积极推动全市政策法规文件优化升级。一方面,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使地方法规制度体系时刻保持与上位法兼容协调;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制度创新,系统运用中央和省的各种倾斜政策,在人才引进、涉外服务管理等方面用好地方立法工具,促进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升级。
二、坚持依法有为,优化政府服务水平,营造平等有序的市场监管环境
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平衡作用机制共同塑造。近年来,广州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评估中稳居前列,是连续六年法治政府评估中唯一稳居前五名的城市,被授予“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南沙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县)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机制,出台全国首个《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免强制清单》,涵盖市场监管等9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基本实现了监管纠错容错机制的“立体式”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研发机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国家试点、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等三大试点,信用信息数据总量、联合奖惩案例等指标领跑全国。有序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区两级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五大领域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市场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行政执法数据年报公示制度,被国务院采用并向全国推广。同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2019年至2020年,累计取消证明事项470项,清理10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1483项政务事项全城通办,精简市级行政权力3237项,精简率42.7%。开办企业实现了“一网通办、一窗通取”、零成本、最快0.5天办结,全市依申请行政审批事项100%可网上办理,96%实现“零跑动”。下一步,广州将紧跟数字政府建设改革任务重点,切实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电子化、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电子证照及电子印章,“互联网+监管”等优化政务服务的改革和创新举措落地生效,更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行政执法监管,提升管理服务法治化水平。
三、坚持人民立场,提升司法服务质效,营造公正便捷的司法保障环境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广州以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为驱动,全力打造“司法改革创新引领区”。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广州中院设立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司法改革与创新研究实践(广州)基地”,培育了破产审判“广州模式”等数十项“广州经验”。上线全国首个破产资金管理系统、全国首个智慧破产审理系统、全国首个破产重整“智融”平台,实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率先建立府院联动机制,与市场监管、税务等多家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在缩短破产办理时间、降低破产成本、提高债权回收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办理破产”指标在2019年的营商环境“国评”和2020年“省评”中均居第一。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办案机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程序中的沟通协调,统一办案标准,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贯彻落实《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民营经济20条”3.0版)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刑事案件。畅通民营企业法律维权通道,成立广州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
同时,广州依托全国首家5G智慧法院实验室研发了5G庭审本等一批首创智能产品,推动司法审判率先进入“移动电子诉讼时代”“5G智能时代”。深化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897个,建立全国首家5G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2020年以来累计为市民提供法律服务18.6万件次。发布全国首个便民诉讼服务设施“E法亭”,研发“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推出全国首个5G虚拟智能“YUE法庭”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如期开庭。包括网络著作权纠纷全要素审判“ZHI系统”“E链云镜”智能执行分析系统在内的智能应用成果获5项国家专利及著作权登记证书。成立司法科技创新实验室,成功孵化“点指即讼”“5G音视频中台”等多项“云网”应用,打造业务上云、集约建设的司法“新基建”。下一步,广州将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推进司法改革创新,以法治护航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并推动司法公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打通各机关的数据互认,助力提升整体司法效能。
四、坚持开放融合,加强涉外法治联通,营造协同创新的区域合作环境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市场、资源和规则“三个统筹”,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更加注重促进制度型开放,即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城市,一直积极推动与港澳地区、国际社会在规则、管理、标准及国际争端解决等领域的开放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汇聚高端法律服务资源;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发布港澳专业人才资格认可“十条”,在全国首创港澳籍人民陪审员制度,首聘港澳籍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参与涉外商事案件调解,率先试点聘任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平台、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专利布局建议和海外专利纠纷应对服务;发布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形成国际商事仲裁“广州模式”;成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广州中心,设立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运行首个跨港澳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筑完善“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地图。接下来,广州将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在规则对接、规则创新、规则开放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打造国际民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之都。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