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需要多方合力
近期,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成功查处了一起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游服务案。经调查取证,北京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营的游戏平台中含有6款H5网络游戏,存在每日22时至次日早8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违规行为。据此,执法部门依法对该公司做出警告、罚款10万元,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一案件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后,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查处的全国文化市场“第一案”,因而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毫无疑问,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现象,不仅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也已成为亟须直面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正因此,北京市相关部门此次动真格的执法,展现出了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决心和魄力,其标本意义显而易见。不过,这一案件也从侧面折射出,一些网游企业和平台并未严肃对待国家出台的监管政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一大亮点是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今年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每周的游戏时间作出了明确限制,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等要求,因而被誉为“史上最严网游监管令”。上述法律和监管令发布后,虽然诸多网游企业纷纷公布了相关执行方案,以确保运营合规,但是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利益诱惑之下,反监管的暗流仍在悄然涌动。
比如,近期有媒体调查就发现,在网络游戏平台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游戏,整个过程并不会触发任何实名认证系统;在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奶茶店、书店和文具店,暗藏着出租手机和游戏账号的服务,每到放学时分,就会吸引不少学生。
可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虽然是民心所向,但新规的落地并非没有阻力,更须警惕演变成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拉锯战。这就提醒人们,要让未成年人摆脱沉迷网游的陷阱,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企业、监管部门到家长、学校,必须时刻绷紧发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对于企业而言,理当承担防沉迷治理的主体责任,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除了不折不扣落实防沉迷新规的要求之外,也需正视网游本身的成瘾性设计等问题,让网游真正回归健康娱乐的理性定位,推动防沉迷治理的落实。至于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和电商平台,也应强化交易监管,通过落实人脸识别系统等技术手段,防止成人游戏账号流向未成年人。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除了要加大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打消其侥幸心理外,还要进一步推动防沉迷治理的日常化、动态化、机制化。既要盯住线上的违法违规,也要重视线下的违法违规,比如对于校园附近商店违规出租手机和游戏账号的服务,应当鼓励民众举报并联合各地执法部门进行有效打击。此外,在制度层面,有必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违法成本,以有效震慑顶风作案、敷衍变通的违规者。
更应看到,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努力,对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家长漠不关心甚至拒不配合,就难以打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因而,必须敦促家长负起自身的责任,高度警惕孩子沉迷网游的危害,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防止孩子因孤独而沉迷于网络世界。同样,学校也须肩起相应的责任,严格手机的校内管理和使用,并通过家校沟通等渠道,及时发现孩子沉迷网游的端倪,并加以阻止。更重要的是,除了严格控制之外,家庭和学校还应正视孩子好奇心较强、贪玩心重等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变堵为疏,促使未成年人真正远离网游的诱惑。
说到底,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既然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其治理也必然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共担责任,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失守。只有全社会方方面面都行动起来,才能堵住一切可能的漏洞,确保相关法律和治理政策的真正落地,进而为未成年人打造更加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