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法律专家》系列报道之十一

蓝公武:从教育家到副检察长的传奇人生

  编者按
  红色资源,是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精神印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彰显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涌现出这样一大批革命先驱。他们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四处找寻救国之道;他们抛家舍业,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们参与中央苏区、边区政权建设,建章立制,为中国法制事业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红色革命故事,留存了丰富的红色法治基因,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法治血脉。
  他们是党的伟大事业与早期法律制度的重要“力行者”,是人民法制事业的创始人、人民司法制度的开拓者;他们是司法战线上有杰出建树的领导者和开拓者,他们在办案中的许多做法,已经成为人民司法事业最宝贵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他们所倡导的公开审判、巡回法庭、人民调解、刑事和解等制度,饱含历史和时代价值,为新中国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实践经验;他们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宪法、婚姻法和民法草案等一系列法律的重要起草者与见证者;他们是新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为新中国的政法教育与法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毛泽东主席眼中的 “红色法律专家”“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本刊特以“红色法律专家”为主题,第28期推出何叔衡、谢觉哉、陈瑾昆、李六如、雷经天等五位“红色法律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的革命英雄事迹,第29期继续推出李木庵、何思敬、马锡五、梁柏台、陈守一等五位“红色法律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的红色经典故事,本期继续推出蓝公武、李达、杨秀峰、张友渔、钱端升等五位“红色法律专家”(按出生年月排序)的法治故事,以缅怀革命先驱,重温光辉历史,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法治事业新的长征路。
  
  蓝公武,祖籍广东大埔,客籍人。1887年1月出生在苏州,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成为研究系的重要成员。时人将他和张君劢、黄远庸并称为梁启超门下的“三少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公武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7年病逝于北京。
  中共中央依据蓝公武生前的强烈愿望,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这充分表明了蓝公武一生追求救国救民、不断进步的可贵品质。
  从“三少年”之一到被追认为共产党员,蓝公武一生的道路传奇而曲折。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06年,19岁的蓝公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获得官费留学资格。在日本学习期间,经张东荪介绍,他结识了梁启超。
  1911年年初,蓝公武毕业归国,遂被聘为《国民公报》记者。从此,蓝公武正式加入梁启超派的政治活动。当时,他每月有70元的固定收入。
  年轻的蓝公武聪敏能干,采写的文章简练,使《国民公报》大为增色。这一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梁启超派成为拥袁派,然而蓝公武却对袁世凯的政策采取了反对的态度。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千方百计胁迫国会改变临时约法关于内阁责任制的规定,以图扩大总统权限,伺机复辟帝制。蓝公武发表了《大总统之地位及权限》长篇文章,揭露袁世凯的阴谋,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袁世凯十分尴尬。
  191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中午,蓝公武正在国民公报馆排版间里挥汗工作,突然一群人闯了进来,一进门就大打出手,要蓝公武出来算账。血气方刚的蓝公武站起来要同他们讲理,主编徐佛苏赶紧上去把他推走,说:“去!去!你个伙计懂得什么?快去给各位大爷沏茶!”
  这伙暴徒一点也没看出这个年轻人就是蓝公武,竟就这样把人放走了。他们找不到人就把国民公报馆乱砸一通,扬长而去。事后,徐佛苏去找袁世凯说理。袁世凯推说不知此事,还找来京师警察厅的人大骂一通“失职”,下令以后要好好保护报馆,并答应给《国民公报》拨款17000元补偿损失。
  袁世凯打听了蓝公武的情况,得知是日本留学生,还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于是决定对其来个“恩威并施”“引为己用”。不久,袁就传谕接见蓝公武。蓝公武顿时身价百倍。刚诞生的国民参议会的名单上就出现了蓝公武的名字,他被任命为总统府参议,被送去德国考察政教,许诺回国时予以重用——实际上,是让蓝公武赶快离开,以免闹事。
  蓝公武于1913年秋天第二次出国留学德国。到德国以后,他仍然热心哲学。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于是他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回了国。蓝公武回国不久,即写成了《辟近日复古之谬》一文,于1915年1月发表在《大中华》杂志创刊号上。
  此文发表三个月后,蓝公武追随梁启超等秘密离开北京赴上海,去策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蓝公武到上海后不久,就收到别人转来的袁克定的礼物和书信。信上责问蓝公武:“今上(指袁世凯)待君不薄,何骤然离去?”他希望蓝公武回到北京,支持复辟帝制事业,并答应委以重任。蓝公武断然拒绝,因而成为坚决反对复辟帝制的著名人士。
  
  为五四运动鼓与呼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蓝公武就开始写《欧战后之和平会议》的专论,从1918年10月到1919年1月,连续发表了59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对巴黎和会的各种问题作了系统考察和评论,对中国应在和会中提出废除“二十一条”和收回山东主权问题,作了全面论述,对中国的险恶处境发出了严重警告。
  《国民公报》从1919年1月开始,连续刊载有关收回山东主权问题的活动报道和社会舆论,揭露日本的种种阴谋,坚决要求诉诸巴黎和会。
  特别是4月以后,《国民公报》更是加紧进行宣传,一方面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巴黎和会和山东主权问题上来,同时也连续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5月2日,《国民公报》和北京《晨报》同时发表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作用尤为巨大。林长民为大总统顾问、外交委员会委员,他出面证实了巴黎和会外交已经失败,激发了北京爱国学生极大的义愤,导致5月3日晚间在北京大学的集会和5月4日的游行示威。
  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公报》每天的报道中心都是这场爱国运动。它不断地发表评论,为学生爱国行为叫好,抨击北京当局的镇压措施。6月13日,《国民公报》首先刊登了蓝公武所写的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并加按语说:“陈君为新思想界负有盛名之人,故最遭各方面之忌然。逮于学问、淡于名利如陈君者,尚不免遭此辱,则社会上知名人士,恐人人自危矣!”京师警察厅对此十分恼火,《国民公报》受到严厉警告。
  《国民公报》在1919年10月被封闭。已是社长的蓝公武事前得到消息,逃往上海避难。
  
  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
  1935年,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要在华北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一二·九”运动爆发。蓝公武一家都是这场爱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此时,蓝公武已退出政坛,进入中国大学教书。
  抗战爆发后,北平各大学纷纷南迁,名流学者纷纷南下。但私立的中国大学没有南迁的力量,蓝公武更没有经济能力把12口之家迁出北平。当大队日本兵开进北平的时候,蓝公武气得发疯,大病一场,数月不能出家门。
  病愈后,蓝公武继续回到中国大学教书。他在课堂上公开宣传抗日,大讲世界形势,宣传日本帝国主义必败、中国必胜的道理。听他讲课的人越来越多,课堂坐满了,许多学生坐在窗台上、站在门口和过道里听讲。
  有一次,敌伪报纸报道称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印半岛——越南、缅甸、暹罗(今泰国)等地。蓝公武在课堂上对此发表看法:“不要看它占领中印半岛各地,现在日本国内缺少大米,而中印半岛盛产大米,它占领中印半岛是为了掠夺中印半岛的大米,以弥补它国内及军事上的需要,日本是必定要败的。”当堂的日伪特务学生站起来质问:“蓝教授,您这是宣传抗日思想。”蓝公武回答:“我说的是有根据的,你要听,请坐下来;不听,可以走嘛!”结果第二天,蓝公武就被请进了日军的宪兵队。
  日本人问蓝公武为什么反日?他回答:“你们日本人侵略我的祖国,占领我国土地,欺凌中国人民,我当然反对你们。”日本人问他:你的地下组织在哪里?都有谁?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蓝公武说:我只是中国人一分子,从没参加共产党或国民党,更没有地下组织。
  日本人对他用了最残酷的肉刑。除了拷打之外,还给他灌凉水,把肚子灌得很大,然后再用脚把水踩出来。用烟火烧他的脸,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
  一次,日本人又审问他,一个汉奸翻译官竟然把蓝公武的回答,故意翻成认罪的话。蓝公武一听就暴跳起来,用日语骂他:“混账!”问他:“为什么故意歪曲我的意思?”日本宪兵大佐听到他流利的日语非常吃惊,马上请蓝公武坐下,问他怎么懂得日语?蓝公武告诉他,自己是东京帝大毕业生。这个日本宪兵大佐的老师也是帝大的毕业生,因而对蓝公武表示钦敬。不久,日本人为了进一步考察蓝公武,把他放了出来。他这次坐牢达9个月又20天。
  蓝公武出狱后,生活陷入困顿。但他宁肯饿死也不同侵略者发生关系。一次,张东荪瞒着蓝公武,通过关系把他大儿子的名字改成蓝吉庆,写进伪政权参议的名单中,不做事情,只拿工资,以帮助蓝公武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此事不久被蓝公武发现,他到张东荪家砸了他的茶具,迫令立即把蓝吉庆的名字抹掉,否则就同张东荪绝交。
  
  痛斥张君劢与贼为伍
  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蓝公武同全国人民一样,为这次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中共北平地下组织负责人崔月犁给蓝公武送来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并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和他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懂得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在中国命运决战的前夕,蓝公武毅然决定进入解放区,以党外布尔什维克的姿态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共北平区委和晋察冀边区领导人共同研究决定,帮助蓝公武离开北平到解放区去。1945年8月11日,蓝公武一家四口从北平上了火车,第二天到达阜平。
  8月下旬,张家口市及察哈尔全省解放。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察哈尔省政府,蓝公武被任命为察哈尔省教育厅厅长。他同省政府人员及战士一起从阜平出发,前往张家口。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接待了他,同他进行长时间的谈话。他一再表示:“我来到解放区,蒙政府抬爱,任以要职。感到无上光荣,一定要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年初又召开了政协会议。但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即开始。内战打起来以后,蒋介石要召开伪“国大”。为了给伪“国大”装点门面,他亲手圈定“抗日教授”蓝公武为“国大”代表,命令国民党特务去北平搜寻这个人。经查找,特务部门回报说,此人早已投奔了聂荣臻。蒋介石为此事“伤神许久”,而蓝公武听到这个消息却轻蔑地一笑置之。
  1946年年底,蓝公武的好友、研究系“三少年”之一的张君劢参加了伪“国大”。蓝公武致书张君劢,痛斥他与贼为伍。书信的结尾说:“别矣!君劢,相见无期,尚望热昏时留一余地,好与世人相见。”
  1948年4月,毛泽东在领导陕北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率领中央机关到达河北平山县陈南庄,从聂荣臻那里知道蓝公武在北岳区工作。毛泽东给蓝公武写信说:“三十年前,拜读先生在《晨报》及《国民公报》上的崇论宏议,现闻先生居所距此不远,甚思一晤,借聆教益。”
  蓝公武偕夫人郭英去见毛泽东,在陈南庄住了10天。毛泽东和他谈话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但主要还是谈新中国的建设问题。蓝公武对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毛泽东虚心听取了他的意见。
  为了逐步统一和加强解放区的政权建设,1948年9月,华北解放区召开人民代表会议,蓝公武同董必武、薄一波等一起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他被选为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刚正不阿的副检察长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会后组建中央人民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的时候,毛泽东接见了蓝公武,征求他对自己工作安排的意见。蓝公武说:“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干本行吧。”
  毛泽东沉思一阵说:“能做教育工作的人不少,而能做政法工作的人不多。你这个人刚直不阿,我看适合做人民检察署的工作。同罗荣桓一起搞这个工作吧!”
  蓝公武愉快地接受这项安排,担任了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职务。在实际工作中,他确实表现出人民检察官刚直不阿的优秀品质。蓝公武的大儿子蓝铁年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参加了国民党,解放战争时期自动脱离国民党,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的关系来到北平。蓝公武立即向董必武汇报了此事并请示意见,然后送其子去革命大学学习改造和弄清问题。
  蓝铁年在革大毕业回到家里时,蓝公武已经当了副检察长,他不许儿子进他的办公室。他说:“我这里尽是国家机密,不准你接触这些。”后来组织上告诉他,蓝铁年是一般历史问题,已经完全搞清楚了,并征求他对儿子分配工作问题的意见。蓝公武建议分配到边疆去加以考验和改造,于是,蓝铁年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工作。
  蓝公武少年时代的好友张东荪,在抗美援朝期间向美国人泄露了国家机密,触犯了国法。在考虑是否逮捕法办时,张东荪托人请求蓝公武替他说情,毛泽东也征求蓝公武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他说:“张东荪是我的朋友,对他的处理问题,我应当回避。”他没有替张东荪说一句话。此后,蓝公武不许张东荪再到家里来,两人至死再没见面。
  驻北京的人民解放军中一个师级干部,由于进城以后思想腐化,喜新厌旧,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警卫员发现此事,也被他开枪打死。最高人民检察署内部的一些干部认为这个师级干部身经百战,军功卓著,虽然罪行严重,但应考虑他的历史贡献,从宽处理。而蓝公武和另一些同志认为此案情节十分恶劣,军功不能成为枉法的借口,应该依法处理,判处死刑。
  双方争持不下,呈报毛泽东评断,毛泽东批示:“照蓝公武等同志的意见处理。”
  蓝公武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俭朴。进北京以后,家里的一套家具,经几年使用已经破旧不堪,但他不许家里人向公家要新的。直到他患病时,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一位局长去他家里看望,才发现这个问题,派人送来一些新家具。
  他的汽车,从来不准家里人坐,只有一次小孙女生急病,才经他批准坐车前往医院。二儿子蓝文瑞长得很像爸爸,蓝公武也很喜欢他。蓝公武直到去世也没要求把二儿子从外地调到身边来。
  1953年,蓝公武病情加重,半身瘫痪,已不能担任具体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免去了他的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的职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此后,他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57年9月9日上午,蓝公武已经处于弥留状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苏前来看望他。他用微弱的声音,最后一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当晚蓝公武逝世,终年70岁。
  1957年9月12日,党和国家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公祭蓝公武大会。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主祭,董必武致悼词,高度评价了蓝公武的历史贡献,并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追认蓝公武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蓝公武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董必武为其写了长篇墓前碑文。
  
  【参考文献】
  (《刚正不阿的蓝公武》 作者叶介甫;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抗战英雄蓝公武:大学讲台公开宣传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