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需要同步配套改革

  近期,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教育“双减”政策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市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教师跨校、跨学区的轮岗制,从新的学期起,将大面积、大比例实行这一改革措施。由此,北京市成为继深圳之后,又一个全面启动教师轮岗制的城市。此外,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类似改革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可以说,教师轮岗制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最大看点之一。
  教师轮岗制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多年来,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差异,已成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大症结所在。由此,也带来学区房价格畸高、教育培训泛滥等一系列乱象。而要缩小城乡学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显著差距,最大限度维护教育公平,实行教师轮岗制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从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都将教师轮岗作为教育制度的基础性安排,对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不过,教师轮岗制说易行难。之前,国内不少地方都曾试行过教师轮岗改革,但大多效果不彰,甚至无疾而终。以北京为例,早在2014年就启动了一项为期7年的干部教师大规模轮岗交流项目,提出到2020年,参加交流的专任教师将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80%,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轮岗实现全覆盖,但这一改革终因阻力重重,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相较之下,北京市此次教师轮岗改革方案作出了许多优化。比如,北京市此前曾尝试将海淀区、东城区的教师流转到延庆或密云等边远郊区,时间一年或者三年,但并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生活、工作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匹配度,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此次北京市提出的改革方案,则将教师轮岗主要限定在区域内的流动,特别是在过去已经较成熟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内部进行轮岗。至于跨区域、远程的干部、教师流动,目前主要采用“线上双师工程”的方式。这样的改革思路,显然更为务实,也更为人性化,既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利益保障。而其中蕴含的渐进改革理念,也将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教师轮岗奠定改革基础。
  不过,教师轮岗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因而,各地在推行这一教育改革时,必须通盘考量、全面谋划。
  比如,优秀的教师并非一天养成,其成长不仅需要自身个体的努力,也需要团队协作、学校氛围等多方面的加持。教师轮岗之后,如何优化每个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避免教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何支持教师的职业成长,保障师资培养的连续性,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又比如,一些国家的教师轮岗制度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和教师待遇的平等。每个学校的硬件、软件都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教师待遇也不分区域,仅看资历。而我国城乡之间甚至城市中的学校之间,硬件、软件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待遇更是不尽相同。这些问题不仅可能阻碍教师轮岗的积极效应,也很容易引发轮岗教师的心理失衡,因而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再有,从北京等地公布的方案看,虽然此次教师轮岗大多控制在区域内流动,不再强调城乡间远距离的教师轮岗,但同样难以避免教师工作生活的不便。以大中城市为例,即便是在城区内轮岗,也可能导致教师通勤时间增加、难以兼顾家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轮岗必须关注教师的难处,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其基本权利,进而支持教师们能轻松上阵,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还有,相比于教师轮岗,校长等干部轮岗可能带来的潜在负效应更需加以重视。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轮岗,固然可以为薄弱学校带去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这种事实上的“任期制”,也可能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校长等管理人员的不断轮换,由此带来的管理思路的不断变化,很可能影响学校管理的稳定性,给师生造成相当的困惑。因而,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以此规范干部轮岗,也是需要着重思考的改革议题。
  总之,教师轮岗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若要实现其初衷,需要同步推进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包括教育资源的平等配置、教师薪酬待遇改革、相关评价考核体系改革等等,甚至需要上升到立法层面加以推动和解决。说到底,教师轮岗绝不是简单的“一轮了之”,而是必须补齐短板、有序推进,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的目标。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