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蹄声

  乌鲁木齐、博格达峰、额尔齐斯河、阿勒泰山、准噶尔盆地、巴音布鲁克草原、博斯腾湖……新疆的这些地名,你听起来肯定不会陌生。可你是否知道,它们都是蒙古语地名。驰骋草原的马背民族,蹄声虽然远去,却给西域大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至今,在新疆14个地市州中,还有两个是蒙古族自治州,一个是南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一个是北疆的博尔塔拉自治州。
  蒙古族与新疆的交集,发轫于成吉思汗西征时期。当时管制新疆一带的是西辽,也就是从辽国分裂出来继而坐大的一个游牧政权。西辽此前灭掉了西域第一个伊斯兰政权喀喇汗王朝,而喀喇汗王朝此前灭掉了西域千年佛国于阗。
  从这强中更有强中手的轮替,可以看出蒙古帝国的所向披靡!成吉思汗灭掉西辽之后,继续西进,先是翻越帕米尔高原,攻占花剌子模等河中地区,继而跨过里海和伏尔加河,到达欧洲平原。相对于横贯欧亚的遥远征程,天山南北实际上成了蒙古帝国的腹地和后院。后来分封四大汗国,新疆一带成为察合台汗国的主体部分。
  大明政权推翻了蒙古帝国的核心部分——元朝,蒙古帝国走向分裂。四大汗国,纷纷独立,后来又相继被当地民族同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比如,钦察汗国融入俄罗斯及东欧各族,伊利汗国融入伊朗、巴基斯坦,察合台汗国融入新疆各民族,而中原残元势力北撤长城之外,形成鞑靼。大明军队经常北出长城,攻击鞑靼,这股势力衰落下去。
  东方不亮西方亮,西部瓦剌逐渐兴起,不断骚扰长城之内,成为明中后期的巨大威胁。明英宗时忍无可忍,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走到今天的大同附近,就被瓦剌包围,英宗被俘,明军惨败,是为土木堡之变。从此,明朝走下坡路,最后被另一个游牧民族消灭。
  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就是满族,建立了大清政权。我们今天提及清朝,就认为是一个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岂不知大清早期,却是气吞万里如虎。崛起东北,征服蒙古,南下中原,继而挥师西向,占领西域,直至巴尔喀什湖畔,成就了蒙古帝国之后最大的版图。
  但是西域不稳,强盛的瓦剌王朝还在这里,只不过瓦剌现在改了个名字,叫做卫拉特。卫拉特又分为四部,分别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这四个部落争夺草场、互相倾轧、连年征战。渐渐地,位于今天北疆以和布克赛尔为中心的准噶尔部族强盛起来,强势驱逐或吞并其他三个部族。
  杜尔伯特部翻越阿尔泰山,进入漠北,今外蒙古一带;土尔扈特部万里西迁,去了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则南下,先占青海,继而西藏。哥儿三个都走了,天山以北成了准噶尔部的一统天下。
  这时准噶尔部的一个雄主出现了,这就是噶尔丹!噶尔丹十三岁去西藏学佛,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二十岁返回准噶尔老家,文韬武略俱全。他的志向就是效法祖宗成吉思汗,重建草原帝国。首先南征,跨越天山,消灭叶尔羌汗国,统一南疆北疆。接着,把都城从和布克赛尔搬到更加肥沃的伊犁,建立覆盖整个西域的准噶尔汗国。继而东征,灭掉喀尔喀部,占领内蒙古,南扣长城,挑战大清。此举惊动了另一位大清雄主——康熙,不过此时康熙朝尚且稚嫩,不敌噶尔丹,只得韬光养晦,以图来日反戈一击。
  过了十年,康熙羽翼丰满,讨伐噶尔丹。首战乌兰布统,清朝官兵奋勇争先,康熙的舅舅战死。代价是惨重的,但是值得,噶尔丹被击溃,退回西域。噶尔丹像一头受伤的猛兽,回到老窝舔伤口。数年之后恢复元气,再度东征。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与噶尔丹在草原上展开了激烈厮杀。半月之内,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尸横遍野,流血漂橹,最终噶尔丹再次惨败,只带百余骑西逃。
  但是更惨的结果他还没料到,就在他东征时期后院起火。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乘后方空虚发动政变,自立为王。准噶尔回不去了,只好逃往阿尔泰山以北,在科布多一带落脚。噶尔丹连累带气又带伤,在此一命呜呼。
  噶尔丹死了,但是准噶尔汗国没有灭亡,在策妄阿拉布坦经营下,又逐渐强大起来。向西击败哈萨克诸部,向南出兵西藏,击败和硕特部,占领拉萨。西藏及和硕特部向清政府求援,清军自青海出兵入藏,讨伐准噶尔军队。一则地理不熟,二则准噶尔军队善战,清兵竟然全军覆没。再过两年,清军吸取教训,再次出兵西藏,一番鏖战,终于将准噶尔军赶出雪域高原。
  但是,雄踞西北的准噶尔汗国始终是大清的威胁。老话说,堡垒坚不可摧,但是容易从内部攻破。公元1755年,已是乾隆二十年,这出悲剧在准噶尔上演了,准噶尔汗达瓦齐昏庸无道,引发内乱。乾隆皇帝抓住战机,派出两路大军攻击准噶尔汗国,北路由班第为将,从蒙古草原出发;西路由永常为将,由巴里坤出发。两路兵马各25000人,会师于博尔塔拉,然后合攻准噶尔汗国都城伊犁。
  汗国军无斗志,民助清军,伊犁很快陷落,达瓦齐南逃格登山,据险顽抗。清军追之山下,围而攻之,一举拿下。达瓦齐仅带数十人继续南逃,过天山到乌什,被地方官擒获献于清军。乾隆皇帝闻之大悦,令建记功碑于格登山顶,并亲撰碑文,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勒石。这就是格登山碑,至今矗立于中哈边境。
  多亏了这块碑,沙俄霸蛮时期,边界东移,侵占我国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是在格登山下,未能为所欲为,格登山碑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住了边界一角。
  2020年7月1日,我曾登临格登山,感念乾隆武功,赋诗一首:
  乾隆二十年,灭准格登山。
  勒碑传后世,镇守上国边。
  眼前美玉岭,脚下芳草滩。
  夕阳照金瓦,初月显东天。
  亭下忆先圣,武功满十全。
  江山呵护好,边靖断狼烟。
  大胜之后,清军主力班师,只留少数镇守地方。没想到的是,准噶尔残部再次反水,领头的是曾为清军北路副将、也就是班第助手的阿睦尔撒纳。他见清军主力撤退,也想过一把汗王瘾。他率众攻击驻守清军,杀死曾为他主帅的班第。反复无常的准噶尔人把乾隆皇帝激怒了,急命清军回师,对准噶尔部彻底剿灭,鸡犬不留。
  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准噶尔汗国从世上被抹去了,包括它的部众,而今只留下一个空洞的地名——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汗国的旧地几乎变成了无人区,清廷开始移民。从南疆调来一些维吾尔人,到伊犁河谷从事农耕,成为现在伊犁维吾尔人的来源。从张家口外调来对朝廷十分忠诚的察哈尔部蒙古人,到北疆从事放牧,成为现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主要人口来源。又从东北迁来满族近亲锡伯族,充实伊犁河南岸,形成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西迁伏尔加河流域150年的土尔扈特部,不满于沙俄帝国对他们的横征暴敛,得知宿敌准噶尔部被消灭,万里东归,来到故土。乾隆皇帝嘉勉之余,将他们分四路安置,其中两路安排巴音布鲁克草原和焉耆县一带,形成现在的巴音郭楞州蒙古人口主源。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汗家族也在这里扎根,至今在和静县城仍然保留着他们的王府,当地叫作满汗王府,成为参观胜地。
  如今,在新疆的蒙古族人口18万余人。人口虽少,但是地盘大。特别是巴州,拥有地盘4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1/4还要多。它下面的一个若羌县,就有近20万平方公里,比一个河北省还要大!
  但是让新疆的蒙古人自豪的不仅是地盘,还有文化传统。蒙古史诗巨作《江格尔》诞生于此,其与藏族的《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万里雄风聚于诗行,金戈铁马震烁古今。还有草原大法《卫拉特法典》制定于此,规定了游牧部落的政治秩序、经济活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冲突解决等行为规范,松散任性的原始部族因此步入理性成熟的时代,至今广有影响。
  草原铁骑的蹄声远去了,但蹄印深深地留了下来,流沙没有掩盖,雪水无法冲蚀。蒙古人的魂魄如同充沛的营养,深邃细密地融入了西域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