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让我乐在其中

  我们早已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人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电子信息终端。用手用笔写字似乎已经成为过去时。其实,还是有一部分人在没有抛弃手写方式的同时,也没有抛弃多年来勤奋的写作习惯……
  
  “您别客气。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看您,马上就走。欢迎有空去庐江看看。”见我起身去泡茶,孔斌立马将我拦住。
  “老章,还是老样子。怎么还没有甩掉副油箱?”看到电脑边摆着一支汉王手写笔,孔斌很惊讶。
  “人笨呀,打字速度上不来,手写也习惯了。”我直言不讳作了回答。
  我与孔斌相识15年,因为参加安徽省合肥市房屋拆迁证照确认小组在一起共事10余年。他是一位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为人厚道、值得深交的小老弟,可以信赖的好朋友。虽说如今走上了合肥市庐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重要领导岗位,看上去仍很朴实,没有一点官架子。
  当社会进入电脑信息化时代,仍然坚持手写者实属罕见。用手写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不到17岁就参军到部队。那时的农村小学不教汉语拼音,离开家乡40多年,我至今乡音未改,讲一口浓厚的家乡味普通话。
  尽管不习惯用键盘敲字,但我却偏偏与文字打了40多年交道。在部队当战士时,团里将我培养成了一名新闻报道员,考取军校上的是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提升为军官后,又长期在部队政治部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04年年底转业到地方,在单位多个处室工作,无论到什么岗位,都未离开过文字,是地地道道传统意义上“爬格子”一族。
  几十年的手写方式,让我握笔的右手中指起了厚厚老茧。靠手写,我经常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2020年,我主动请求下沉到社区参加抗击疫情战斗,在一线抗击疫情的40多天里,我既当战斗又当宣传员。一面坚持参加疫情防控值守,一面利用晚上时间点灯熬油写作。这期间,我每天写一篇战“疫”日记,先后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以《一位老党员的抗“疫”日记》为题加编者按,连续刊发11期、共35篇,并被大皖新闻以《江淮战“疫”党旗飘扬:一位老党员的抗“疫”日记》为题连续转发。
  思维不停歇,写作难止步。如今写作对于我来说,早已成了一种业余爱好、一种乐趣。今年以来,我又陆续撰写了50多篇学党史体会、个人感悟、游记和评论性文章等,其中20多篇文章,先后被《中国审计报》《民主与法制》周刊、《新安晚报》及其他相关网站和公众号采用。
  其实,这些年中,为改变我这个习惯,家人、朋友和同事纷纷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女儿上小学时利用寒暑假教我学拼音,同事金斌在电脑上帮我装了一个“五笔打字通”的软件,让我练习打字。无奈我这个笨学生,至今拼音没过关,始终跟不上电脑打字的节奏。为此,我也曾多次下决心改变,但无论怎么努力,仍是“烂泥糊不上墙”。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就不信手写一点好处都没有。”每当爱人要我多多练习打字时,我总振振有词。前几天,我终于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约翰霍普金大学的研究小组在《心理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与在键盘上打字或观看视频学习某种技术相比,通过手写来学习会更快捷、更容易记住。记得在上中学时,老师就常常告诫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似乎与这项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没想到我几十年的无奈坚持,也有优于用键盘的一面,看来有时候带点阿Q心态,也能愉悦心情。当写作灵感的火花迸发时,常常会出现手写跟不上思维的情况,我就采取跳跃式的手写方式,只写关键词、拉框架,先让文章一气呵成,随后再作补充,效果也不错。
  多彩的世界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坚持手写50余年,记录了时代、记录了英雄,也让我成就了一幕幕精彩瞬间。在今后的岁月中,我将下决心敲好键盘,把心中的万语千言,及时融入笔端、送上键盘随心飞扬,写一路文章,传一路欢歌,扬一路正气,留下无数的精彩。
  时不我待,我心永恒!
  (作者系合肥市财政局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