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标题:
千年瓜州觅书魂
从哈密往东走,过了星星峡,就是甘肃的瓜州。
既然叫瓜州,应该土沃泉甘、瓜园遍野才对。可是举目四望,沙丘连绵,戈壁连天,与东疆大漠无异——连一个瓜毛也没有看到!对此,我们并没有太失望,因为我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找瓜,而是拜访中国书法史上两位巨星——张芝和索靖。
苏轼有一段论书名言:“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东坡先生将张索与二王并称,不知者或异之,但了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张芝与王氏父子不仅均在“书中四贤”(另一位是钟繇)之列,而且张芝书法艺术还深深影响了王氏父子。
王羲之本人也这样说过:“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又说:“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这里的钟、张指的就是钟繇、张芝。
张芝字伯英,是瓜州的“官二代”。不要一提“官二代”都认为是纨绔子弟,王羲之也是“官二代”,李世民也是“官二代”。有没有出息不在于是什么出身,而在于自己的追求和奋斗。反过来说,贫寒之家的孩子们也未必都成才,甚至冷酷点说,成才的比例更低。
话说远了,书归正题。东汉时期,瓜州这地方叫凉州。凉州大司农名叫张焕,就是张芝的父亲。司农就是掌管农业的官员,那时候的农业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产业,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产业。工商业不发达,甚至受到人为压抑,农业就是国家和地方的命脉。因此大司农张焕的地位,远非现在的农业局长可比拟,他是地方实权派呀。
话又说远了,再兜回来。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张芝从小衣食无忧,而且受到了良好教育。但他没有“学而优则仕”,对从政不感兴趣,朝廷以有道征,不予应召,时人称之“张有道”,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他的原则和追求是“学而优则思”,治学发现了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治学,正所谓学而有思,思而再学,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当然,他在书法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据说他幼时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家中的衣帛,都是先书写而后染色,不让一寸白布浪费。
张芝所在的时代,官方书体当然是隶书了。隶书讲究蚕头燕尾,波折起伏,写起来法度严整,速度上不去。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变通写法,叫“章草”,也就是隶书的草书。章草就单字儿来说,不必拘泥于点画波折,点画之间可以勾勾连连。但字与字之间还是独立的,不得相互牵挂。清清楚楚写完一个字,再清清楚楚写另外一个字。
章草没有从隶书脱胎,仍然提高不了书写效率。长年累月要大量阅读和书写的张芝,渐渐受不了这种约束。他不管那么多条条框框,开始探索“一笔书”,笔蘸一次墨,一口气写下来,能写多少字写多少字,直到墨干为止!这样一来,字与字之间便发生了关系,顾盼生姿,藕断丝连,疏密有致,大小有别,劲骨丰肉,跌宕起伏,不但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而且形成了一种云烟凝纸、气象万千的新草书!为区别于章草,时人称之为“今草”。
这一“今”,一直“今”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虽然后来有王羲之、怀素等人的不断提升,但张芝“草书之祖”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撼动的!
如今的瓜州城,有一个张芝公园,门口镌刻“草圣故里”四个大字,园内有亭台楼阁、曲水回廊之属,更有张芝雕像和他的纪念馆。可惜张芝墨迹传世不多,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公园附近还有一条索靖大街,索靖也是瓜州的!像张芝这样的书法巨擘,一个小地方出一位就已经够幸运的了。可这位置偏远的瓜州,偏偏双星并辉,光照神州。
索靖的书法贡献主要在章草上,他吸收了钟繇、张芝的书法成就,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特点。每一个点画都坚劲有力,入木三分,称为“银钩虿尾”,像蝎子的尾巴那样强壮锐利!他不但字儿写得好,还有书法理论行世,他著述的《草书状》至今读来不俗。
索靖在张芝逝世后47年出生,彼时已经是西晋了。他们之间还有亲属关系,索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应该称张芝为“舅姥爷”。索靖同样出身官宦门第,但比起张芝来,他的阅历更加丰富多彩。张芝不问政治,息影林泉,索靖却封侯拜将,书法大家是他无意之间成就的。
索靖早年进京,在太学深造,遂得渊博学识,更兼经纬才略。学成之后,出任戊己校尉长史,这戊己校尉的前身就是西汉的西域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事务。在西域工作了几年,奉调进京出任尚书郎多年,中枢生涯使他视野更加开阔,思虑更加深邃。然后他又到地方担任封疆大吏,先后受命雁门太守、酒泉太守等职。永熙元年(290),51岁的索靖获封关内侯。翌年西戎反叛,朝廷拜索靖为征西大将军,千里进兵,大败叛军。稍后八王之乱爆发,中原板荡,庙堂飘摇,索靖更是统领王师东征西讨。在洛阳决战中,他指挥雍、秦、凉三州义军,击溃河间王司马颙主力,基本结束绵延7年的八王之乱。是役中,索靖将军不幸身负重伤,捐躯阵前,时年65岁。
为表彰索靖将军杰出功勋,朝廷追赠其为太常,后又加赠司空、安乐亭侯,赐谥号“庄”。
在中国书法史上,这种壮怀激烈、叱咤风云的军旅书法家不只索靖一位。岳飞,军功盖世自不多言,其书法也是气吞山河,一如本人。半生戎马生涯,常年搏命沙场,我们不免要问,他们的书法是什么时候“练”的呢?这显然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认为书法是“练”出来的。写字当然要练基本功,古人今人都要摹碑临帖,不过这种训练只是掌握技法层面的东西。
但书法家不是练出来的。书法家是一个人历经生活磨练、饱吸各种营养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那些伟大的书法家更是需有不同凡响的修养底蕴、博大胸襟,甚至文韬武略,甚至是感受非常人之苦之痛。张芝一泻千里的“一笔书”,不正是他喷涌如泉的才思的外化吗?索靖的“银钩虿尾”,不正是他身边无数刀枪剑戟的体现吗?社会融入书法,思考流露笔端。张芝索靖如此,王羲之不是这样吗?他的《兰亭序》首先是一篇悟天察地、化人涤心的高论,然后才是赏心悦目、出神入化的书法。颜真卿不是这样吗?他的《祭侄稿》首先是一篇字字泣血、句句义愤的家国文章,悲愤交加,挥笔而就,哪管字之美丑,貌似偶然实则必然地成为华夏第二行书。再看与张芝同时代的杨雄蔡邕以及后来的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才华盖世?这些人拿起笔来,即便是点一个黑点儿,也会是书香四溢,不同凡响!今人毛泽东也如此,毛体书法气贯长虹、秋风吹雨,令人赞叹,假如没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和千古一人的雄阔视野,即便天天临怀素,也不会有此境界,内在气度使然也。
离开瓜州的路上,与同伴交流感想。我说的是,要想成为书法家,固然要在临帖学法方面下一番苦功夫,基本功要过得去,这是基础门槛。但是仅此还不够,为写而写,为书而书,甚至为沽名钓誉而写,为成名成家而书,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起码要多读些书,不是光读怎么用笔用墨的书,是要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华”就会体现到字上。同时还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胸襟,多想想家国天下,多想想芸芸众生,多想想社会责任,多想想做人道理,甚至是多想想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记,有所写,思来想去,写来写去,不经意间,一个书法家就诞生了。当然对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修身养性、健脑康体,未必需要这么高的要求,但也要从字的间架结构中跳出来,多下些字外功夫。这样字才能有厚度,有看头。说完仍不尽意,甫又填词一首,块垒方平。词曰:
鹊桥仙
访瓜州张芝索靖故里有感
劲骨丰肉,
银钩虿尾,
百代书坛双圣。
任秃千笔磨万墨,
谁胜过张芝索靖?
情怀似海,
雄风如虎,
多少山河入梦。
书家无意自然成,
岂止是毫描砚弄!
● 责任编辑:张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