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凶并未走远》连载之十五

第八章 式微(上)

   式微,语出《诗经·邶风》:“式微,式微,何不归?”现借指国家或世族衰落,也泛指事物衰落。
   李慧从看守所里出来,抱着前去接她的大姐李翠仙大哭了一场。据李翠仙和她的一个妹妹回忆说,把李慧接回父母家之后,她一直哭得不行,家里做好了饭也不来吃,最后她们还是把饭端到她住的房间去了,她吃没吃,忘了。
   但是,后来《山西晚报》在采访了李毅之后刊发报道说:“获释当日,李慧之父在自家豪宅大宴宾客,讨回‘清白’的李慧则骄奢如常,情夫李文浩更是得意忘形,甚至连续在翼城报发表散文,以示自己‘心静如水’。”
   而李文浩本人对自己重获自由之后的情况进行了另一种描述:2005年9月被释放后,在男女关系等问题上我严加约束自己,在向单位领导深刻检讨自己的错误后,尽快地上了班,并努力工作,争取把因羁押被浪费的时间给补回来,并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版块进行了大胆革新,推陈出新,一时间《翼城报》文艺副刊在翼城的文化圈好评如潮。
   需要纠正一下李文浩的说法,那时,《翼城报》已经不复存在,新出版的报纸改名为《今日翼城》,已经没有了刊号,报头显著位置标明着“宣传资料、免费赠阅”的字样。
   在这份周报上,李文浩从2005年12月开始,在文艺副刊上连续发表了人物通讯《书写人生》《歌者咏海》《美的使者》《刘峰: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等四篇大块文章,主人公分别是翼城县书协主席刘玉林、翼城本土歌词作家李咏海、县美协主席靳临生以及翼城县的摄影名家刘峰。此前,副刊还刊登过他的一篇散文《老孟》,老孟就是他在部队的战友孟凡军。
   看过李文浩持续一个多月时间连续发表在《今日翼城》上的文章,我没有发现他在文章里说过自己“心静如水”,倒是感觉他当时是“意气风发”。
   那段刚被释放的时光,李慧、李文浩用不同的方式高调地宣示着自己已经回归自由,但是,这种高调却让李毅无法忍受。过去的暗战,一下子就变成了桌面上的公开较量。
   眺望前路,李毅觉得迷雾重重,但身为母亲,她怎么可能轻言放弃。反复回忆后,她又发现不少疑点:案发当时公安人员为何不进行尸体解剖检验?案发现场发现有儿子和李慧已经签订的离婚协议书,但是办案人员告诉她,案卷里只有李慧一人签字的协议书,协议书被调包了;案发时,李慧说马朝晖的皮包被抢走,其身份证也丢了,但是过后李慧却用马朝晖的身份证在银行将马朝晖生前的存款挂失并取走了;另外,现场遭到多次破坏,案发时,马朝新进入现场,公安人员董昀却没有阻拦。现场仍在封锁期间,儿子的小车两次被人开出去。2007年4月27日,李慧擅自启封现场,将儿子的衣物、照片悉数烧毁。李毅据此重新整理了上访材料,决心一定要为儿子讨还公道。(《首富千金出轨杀夫自逍遥,婆婆追凶见青天》,特约记者:枫桥)
   上述“疑点”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是,这些内容作为控告信息,通过李毅的传递,很快就到达了山西省人大的高层,最终发生了改变案件侦破走向的作用。《知音》杂志在文章中接下来记叙道:不久,山西广播电视内参刊发了《10·2凶杀案证据在翼城县公安局离奇失踪》的文章,披露吴邦国委员长在李毅的控诉材料上作了亲笔批示。2005年9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在李毅的控诉材料上作了批示,转到了公安部和山西省公安厅,全国人大信访办给山西省人大和省公安厅下发文件。随后,全国人大派人专程赴山西太原督办此案,山西省公安厅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10·2凶杀案的第四(作者注:此处的“四”应为“三”)个专案组。
   李毅的上访给公安机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翼城县公安局在案件《侦查终结报告》里曾对破获案件的决心作过表态,而公安机关面临怎样的压力也就一目了然:
   虽然我公安机关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宗旨,始终未停止对该案的侦查,一直秘密致力于有关线索和证据的查证、收集工作,但由于该案背景复杂,在当地影响很大,部分群众不明真相,对李文浩、李慧等犯罪嫌疑人获释一事猜疑责难,众说纷纭。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此反应亦非常强烈。全国人大、公安部、省人大、省公安厅的领导对该案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亲自作出重要批示,省公安厅杨安和厅长要求限期破案,并委派省厅部分刑侦专家参与指导破案。市公安局李如林局长早在李文浩、李慧等人获释不久,就秘密指派和邀请有关人员展开对本案的继续侦查工作。2006年2月8日,在获取新的有力证据的基础上,李如林局长主持组织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有关人员参加的翼城县公安局“2003·10·2”专案组。专案组依法对马朝晖被杀案重新立案侦查。
   …… 
   本案引发的有关领导的重要批示和社会各界的正义呼声,为本案的继续侦查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现在回头看来,10·2杀人案直接导致李慧的个人生活出现了重大变故,不仅是因为她从此成为了寡妇,更因为她由此成为了一名杀人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和死囚。李慧的处境还波及到了整个家族,她的生活变故同时成为了李家家道式微的转折点。
   在李慧被刑拘期间,也就是2005年6月19日,李纯泰在部分村民的哄闹中辞去了北关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职务。李家的变故,正是中国农村底层政治画卷中最常见的一幅图景。长期以来,政治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利。其实,在精英政治之外,社会底层对权力、统治和管理的争夺与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这种争夺与抗争在农村不是隐性就是有些异化了。有些已经异化为家族之间的争斗,权力角逐的目标是村主任、村支书甚至还包括村妇女主任这样的职位,而且斗争的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城市里的精英政治圈儿。
   在北关村,李纯泰是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党、政职务一肩挑,大女儿李翠仙是村党总支副书记、县政协委员,由于李纯泰已经年近七旬,在外人看来,李翠仙接班那是早已预先安排好了的事情。李纯泰治村将近20年,北关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面对局部的具体利益上,在家族和村民、村民和村民,甚至在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对于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方式简单、直接的李纯泰而言,要把一碗水端平,想想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俗话说:当家三年狗都嫌。何况李纯泰在北关村前后当了18年的家呢。要说李纯泰在北关村这个底层政治的小世界中没有“政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慧从看守所出来就发现翼城的许多人正在散发从《法制与社会》杂志上复印下来的一篇文章,这篇长文对父亲以及他们整个家族在北关村的种种“恶行”进行了系统的“控诉”。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处还提到了马朝晖被杀案,想必读者看后都会拍案而起,对李纯泰一家义愤填膺。在这篇文章里,李纯泰一家人已经变成了北关村的“妖魔”。
   不管怎么说,这篇流传一时的文章给重获自由的李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觉得自己卷入马朝晖被杀案,使得整个家族被拖入了舆论的漩涡,使得父亲整日让村民们在背后指指点点,颜面尽失。


责任编辑:崔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