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漏洞免费吃肯德基,大学生被判刑冤不冤?

  5月11日下午,大学生利用肯德基漏洞诈骗20余万元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徐某是一名大学生,2018年4月,在肯德基客户端点餐过程中,徐某无意间发现两个“生财小门道”。
  第一个是在App客户端用套餐兑换券下单,进入待支付状态后暂不支付,之后在微信客户端对兑换券进行退款操作,然后再将之前客户端的订单取消,这时候客户端上竟可以重新获取兑换券。采用此种方式,分文未付,骗取了一份兑换券。
  第二个是先在App客户端用套餐兑换券下单待支付,在微信客户端退掉兑换券,再在App客户端用兑换券支付,这时便可以支付成功并获得取餐码,此种方式等于分文未付骗取了一份套餐。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肯德基的微信小程序和官方App之间,存在数据不同步的问题,而正是这样的漏洞,让徐某发现了这一“好处”。从当年4月起,除了自己这样点餐操作,徐某还做起了“副业”:将诈骗得来的套餐产品通过线上交易软件低价出售给他人,从中获利。
  同时,不得不说,徐某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他不仅自己做这样的事情,还将经验传授给了另外四个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于是这五个人就共同开始薅起了肯德基的羊毛。六个月后,东窗事发,肯德基隶属的百盛集团因为这五个人而损失了20万元,光是徐某一个人,就造成了近6万元的损失,这一案件得到了当地法院的审理。
  
  
  律师点评:
  徐某“薅羊毛”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无论哪种方法,徐某是利用系统的数据不同步来实施犯罪,并非系统本身发生的机械故障或者缺陷,其行为存在欺骗性。
  徐某以及其同伙通过发起虚假交易获取退券退款的行为,体现的是肯德基App客户端和肯德基微信客户端自助点餐系统这一“机器”背后的“人”基于数据不同步而发生错误认识,并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自愿”进行财产处分,进而造成被害单位的财产损失,故各被告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各被告人明知百盛公司旗下品牌肯德基App客户端和微信客户端自助点餐系统存在数据不同步的漏洞,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虚假交易,进而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薅羊毛”真的是可行的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购物平台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比如人们常常使用的拼多多和淘宝。现在网络上到处充斥着薅羊毛的广告,但要知道的是,很多羊毛并不是人们薅得起的,有些行为的背后需要承担的是违法的风险,所以人们在购物的时候,还是不要太过轻信一些占小便宜的事情,踏踏实实购物才是最根本的。否则,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已经触犯了法律,这时候谁都没有办法帮你逃脱法律的制裁。
  徐某在一开始的时候或许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才会误入歧途。但是,在后来的时候,他必然已经意识到了错误,可还是继续干了下去,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