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的落点是完善公共服务

  千呼万唤始出来!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终于新鲜出炉、公之于众。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官员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相关数据表明,10年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人口普查被称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总动员,其作用不仅是摸清我国的人口家底,而且左右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尤其是此次完成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由于是生育开放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也卡在迈向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关键节点,因而格外引人关注。
  从公布的数据看,“七普”数据并没有之前外界所预料的那么悲观。过去十年,我国出生人口数总体好于预期,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依旧保持着低速增长,这是一个好消息。相关数据还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中,0~14岁人口为2.53亿,占全国人口的18%,少儿人口比重出现上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已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由此反映出生育政策调整后所带来的积极成效。
  不过,此次人口普查所呈现的一些隐忧,也理应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民众生育率总体比较低迷,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极低生育率时代”。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速度正在明显加快,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4亿,占全国人口的18.70%,与十年前相比,上涨了5.44%。此外,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已达13.50%。这些数据预示着,人口结构老化所带来的各种衍生问题,将逐渐凸显。
  随着“七普”数据的公布,从官方到民间,对于我国人口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态,都有了全面、准确的把握。接下来更应关注的,应当是针对普查数据所折射的现实命题,对公共服务及时作出调整,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面对生育率低迷、民众缺乏生育意愿的现状,接下来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否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专家就表示,全面“二孩”政策的累积效应已经回落,生育政策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毫无疑问,诸如此类的议题,理应认真对待积极讨论。
  同时应当看到,民众生育率的低迷,其实并不仅仅在于“不让生”,而是更多缘于“不想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恐怕不能只依赖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开放,而是需要拿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当下,养育孩子的成本高、社会化服务滞后,已是影响民众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典型者如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虽然问题一直突出,但至今未能得到根本缓解,这就要求必须想方设法,弥补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缺口。再比如有媒体披露,不少地方实行的地铁公交免费政策,成人只能免费携带一名儿童,二孩家庭因此无法充分享受优惠待遇。此外,因为政策限制,有些二孩家庭的两个孩子,只能分别上不同的学校,令家长接送不堪其累。诸如此类的现象,其实都暴露了公共服务的缺失,不仅没有对二孩家庭给予特别优待,反而连一视同仁都成了问题,增加了二孩家庭养育子女的压力,这无疑会对民众的生育意愿造成不利影响。
  还有,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相应的公共服务也应加快步伐。比如近些年来,虽然政府对养老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养老机构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床位供需的缺口仍然接近千万,必须尽快加以改善。再比如,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水平落后于城市,远不足以保障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这个问题虽然已引起重视,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尽快拿出政策的“实招”。此外,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延迟退休已成定局。不过,延迟退休政策的许多细节仍亟待打磨,包括如何打破就业歧视,推行延迟退休后的可持续就业;如何破解部门行业劳动强度和压力过大,提升劳动保障水平,等等。
  毫无疑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应当是直面挑战,未雨绸缪。相关社会政策应当与时俱进,跟上人口形势的变化,及时清理并改进那些陈旧、滞后的社会政策。同时,应当积极完善和提升各项公共服务,增进公众福祉。只有抓住这些落点,人口普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现实价值。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