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味道

  这个煦暖的春日,端起一杯清茶,品读《民主与法制》,别有一番滋味。
  记得20多年前,大学毕业后,一脸青涩的我被分到了基层工作。条件不算艰苦,时间长了,也习惯了摸爬滚打的日子,但法学专业出身的我,总还有点不甘心。等我考研成功,回到了母校,捧起久未见面的法学经典,在图书馆翻阅《民主与法制》杂志,才闻到那种久违而令人愉悦的味道。
  回校后,我在与时间赛跑,一边学习给自己充电,一边尝试着给《民主与法制》杂志写稿。这既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毕业发文任务,也是出于写作爱好。当然,能拿到一笔稿费,对于囊中羞涩的我,也是一件难得的美事。
  记得我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2006年第6期的评论《刑事和解只是一种和谐幻觉》。正因为这个豆腐块,我结识了编辑阿计老师以及阮莹老师、李蒙老师、黎伟华老师、刘瑜老师等。如今重读文章,仍不无可圈可点之处,应感谢编辑老师们的鼓励、指点和斧正。
  这些年,我多次在《民主与法制》杂志发表文章,不仅在观点栏目发文,也在环球栏目发文,近年来还写了一些卷首语。包括欣闻“立法分歧”也公开、是否降低刑责年龄需要全民讨论、政坛何故“子弹飞”等文章在内,累积下来也有数十篇了。
  如果说,法治是中国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民主与法制》便是举足轻重的号角手。这些年,在众多社会热点事件中,都能看到《民主与法制》坚持正义、守护真理的身影。这些年,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菜鸟,变成了一个熟练的撰稿人,其中固然有个人的努力,感谢《民主与法制》给了我一个优秀的平台,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让我的思想和文笔能向大众传播。
  还记得2009年10月27日,纪念《民主与法制》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作为优秀作者代表,也被邀请参会。激动不已的我,面对各位编辑老师,作了《法苑奇葩三十春》的主题发言。岁月如梭,又是将近12年过去,而杂志社也迎来了出刊千期的盛大纪念日。
  在时间的长河里,冲刷和改变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东西一点都不曾改变。作为一个读者、作者,手捧《民主与法制》的那一刻,始终闻到的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也正是这种对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坚守和捍卫,像磁铁石一般吸引着我,吸引着万千读者,这也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的真正生命力所在。
  出刊1000期,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饱含几代《民主与法制》人的心血,浓缩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希冀。出刊1000期,这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新奋斗的起跑线。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相信《民主与法制》还将带给我们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