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

  “你是学习民事诉讼法的硕士,怎么选择去当记者呢?”当年硕士毕业时,我在导师江伟教授的脸上,明显地看到了几分失望和不解。
  江伟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泰斗。1990年7月,作为江伟教授的第四届硕士毕业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我选择到《民主与法制》杂志当一名记者。我的同学们大多选择了去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与法律专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工作。我知道,那时候我的选择,是挺让自己的导师失望的。可是,我有一句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话没有说出口,那就是:我有一个记者梦。
  永远清晰记得,1990年7月的某日,我从人民大学出发,转车好几趟,来到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100号,这是《民主与法制》杂志从上海迁京后的临时办公地点。
  忐忑不安地敲门报到,接待我的是李爱芹记者。她毕业于北大,比我早几个月报到。李爱芹眼睛大大的,说话不急不缓,给我详细介绍了杂志的情况。两个年轻姑娘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几十年的同事和朋友。我又拜见了沙洪社长、王树人总编辑、张贻玖副总编辑和几位年长一些的记者,迁京后的杂志编辑部总共也就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沙洪社长高高大大的,眉毛又粗又黑,宽宽的脸上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场。沙老1940年创作的歌曲《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曾经唱遍大江南北。在他面前,我有一点点紧张。记得沙老铿锵有力地对我说:“国家法制建设刚刚起步,杂志又刚刚迁京,可干的事情太多了,正需要你们这样学习法律的年轻人呢,好好干!”
  王树人总编辑皮肤白白的,脸圆圆的。他总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说话略带江苏口音。他曾经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是一名解放前就参加地下工作的老报人。他后来担任了中宣部宣传局局长一职,创办了《党建》杂志并担任总编辑的职务。在这样一位老前辈总编辑的领导下,为我学习如何做一名记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杂志的前几年,我们的文稿都是一笔一画誊写在300字一页的稿纸上,总编辑也是用红笔一句一词地编辑批改。若是遇到段落调整,就只能重新抄写了。
  张贻玖副总编辑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报到第一天,她没有和我谈新闻业务,反倒是问了我许多个人生活的安排。户口是否落好了?房子租好了没有?从人民大学到东四十条乘车需要多少时间?吃饭怎么解决?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第一天下班,她带我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寻找一个最方便的转车路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三十年过去了,杂志出刊已经1000期了。从25岁到55岁,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我和《民主与法制》一起度过,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本杂志的风风雨雨、兴旺发达。而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记者编辑,逐渐成长为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
  尽管我的导师江伟教授以及沙洪社长、王树人总编辑和张贻玖副总编辑皆已仙逝,我依然相信他们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保佑《民主与法制》风调雨顺、再创辉煌。
  (作者曾任《民主与法制》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