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所之名》系列报道之四

不务空名:从专业成名到精品服务

  朋友,如果不事先了解,你能从一个名字里读出什么信息?
  于一家律师事务所而言,一个好名字,或叫的响亮,或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亦可以传递创立精神的信息。
  除此以外,还能嗅出什么其他“蛛丝马迹”吗?
  能,当然能!
  当事人找律师,或者说找律所,说到底,还是为了找专业人士解决专业问题。
  除了到处打听口碑,有没有更简单直接的办法,从成千上万家律师事务所中,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答案就是:看名字!
  
  从名正言顺到名副其实
  “阳光时代”,如果不说,可能大家联想不到,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名字。待了解到它的专业定位,不禁拍手叫绝:这名字起的太好了!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5年,专注于能源、环境与基础设施领域。从建立之初,它的目标即对准——致力于成为能源、环境及基础设施领域客户首选律所。
  从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它确实做到了。
  这是一家称不上“大”的律所,却总能在钱伯斯、IFLR等各大国际奖项中看到它的身影,并连续多年荣获能源与自然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一等律所。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律所,能与各大红圈律所齐头并进?带着这份惊讶与好奇,记者走近“阳光时代”,挖掘阳光起名背后的故事。
  1999年,全国律师事务所统一名称规范时,因与一家律所重名而不得不更名。“阳光时代”创始人陈臻想了半天在“阳光”后面加了“时代”二字。要知道在当时,四个字的律所所名还是很少见的。之后20年,这个名字仿佛应运了全世界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常常有太阳能行业的企业找到阳光时代所接受法律服务后,惊讶地感叹:“原来你们就是为太阳能行业发展而办的律所啊!”的确,说它是量身定做也好,命中注定也罢,这种安排实在太有意思了。
  穿过阳光森林,我们脚不歇,继续前行。来到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在这里,继续寻找法律服务市场的新坐标方向。
  在上海,有这样一家律师事务所,从诞生之时就注定其“根正苗红”,在建筑法律服务领域前景非凡。它就是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
  说起这家律师事务所,还要从其前身聊起。
  建纬所成立于1992年,最初以“建设”命名。律所主任朱树英还清楚记得当初沪司发律管字〔1992〕第425号批文里写道:“经研究,决定同意成立上海市建设律师事务所,该所在业务上应着重在房地产和其他城市建设的法律服务方面努力开拓,形成专业特色。”
  不仅组织上对建设所的业务范围有所期许,就连朱树英在内的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建委系统的兼职律师。这样的一支团队,在上海市房地产领域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匮乏的大环境下,当然愈加耀眼。
  “建设”变为“建纬”,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
  原来,在当时上海市司法局极其看重这支专业化队伍,在破例允许律师事务所由兼职律师组成的同时,也下了死命令:
  “两年到位,兼职转全职,完全脱钩!”
  不要小瞧这条命令的威力,到了1994年8月两年时间届满,它让团队齐心发展的决心诱发出裂痕。
  那几年,在律所“内——健全管理机制,外——受司法局、建委等部门大力支持关怀”的“内外兼修”下,建设所在上海大展拳脚,光1993年一年的业务收入就高达254万元。与此同时,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过渡期,社会生活、经济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律师事务所业务的不断拓宽,建设所律师的思想观念渐渐发生了转变,这也为将来埋下了雷。
  两年期限一到,究竟是按照市司法局当年所要求的那样与建委脱钩,还是以兼职律师身份从事原来的业务,就两种观点,所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见以朱树英为首的大部分律师表示坚决服从司法局政策,一些骨干律师提出另立山头的主张。
  这种不顾“江山打拼、来之不易”情谊的“绝情”,让朱树英好一阵懊恼。但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朱树英只求,留下的,一定要把建设所搞好!
  “正好,不是有人总在背后说我们业务做得好,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脱离建委我们的优势就不在了吗?一切就让时代去检验吧!”朱树英骨子里有着他的倔强和信心。
  就这样,坐在办公室的朱树英背靠椅子,手扶把手,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一个个收拾东西离开。
  心里不是滋味?肯定有。后悔所做决定?一点不!
  这些人或是选择了其他律所,或是另起炉灶设立新所,建设所重要的业务和客户被带走了一批。但,还是有18人留了下来,大家推选朱树英为主任。只要剩下的人人心齐,建设所何愁走不出创伤?!
  挫折迸发新动力,逆境开辟新局面。分化,改选,吸收,蜕变。就这样,一个更有活力的建设所诞生于世。它更有朝气,前进路上也更有冲劲儿。
  1995年11月8日,建设所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成为上海市专制改革试点的两家国办所之一。
  
  从默默无名到名声大噪
  记者对比“阳光时代”与“建纬”,似乎发现一个共通点,来解释为什么它们能如此成功。
  同样先来走近阳光时代所。20多年的发展,阳光时代所已成为客户信任的伙伴,并被客户誉为“中国能源和环境领域最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服务的项目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中东、非洲、美洲、欧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项目开发、工程建设、投资并购和争议解决等多个领域,参与的境内外能源项目包括新能源、石油天然气、火电、核电、水电、生物质发电、抽水蓄能、垃圾发电等。
  要搞清楚阳光时代所的成名秘籍,必先认识一个人:律所的创始人——陈臻。
  和多数“50后”“60后”科班出身的法学生毕业后就选择成为律师或创办律所不同,陈臻的“下海创业”颇带有使命的意味。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用外资办电的政策,逐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形式。既解决我国电力发展的资金缺口,同时也能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
  嘉兴二期4×600MW燃煤火电机组项目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引进外资办电的项目,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奉命组建谈判小组,开始了与英国国家电力公司的马拉松谈判。
  作为合作条件之一,英国人要求中方必须有律师。那时找不到懂专业的商务律师,电力局领导便想到了1988年成功考取律师资格证的陈臻。领导当时拍板说:“我们自己搞一个事务所吧!陈臻有律师资格,就叫陈臻来组建吧!”
  当时的陈臻,是浙江省电力局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受益于电力系统和经济学教育背景,加上拥有律师资格,因此被推到了项目谈判的前线。
  1995年,受当时司法厅“律师必须脱离公职”的要求,已近不惑之年的陈臻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海”里,踏上了创办专业律所的“不归路”。当时起名“阳光”,寓意永恒的能源和人们期待的阳光法律环境。
  那时候整个浙江除了陈臻之外没有专业的能源律师,放眼整个中国其实也没有。就这样,在拥有电力工程、经济与法复合型专业及电力系统丰富工作经验的陈臻带领下,短短五年,阳光时代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项目:浙江省首个融资项目嘉兴二期、首个中美合作BOT项目温州二期、首个世界银行贷款的北仑二期项目……阳光所逐渐在能源电力行业内小有名气。
  同样,对于上海的建纬所,它的闻名之路也源于领路人的高瞻远瞩。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房地产为主要法律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律师事务所,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砥砺前行二十八载,在朱树英主任的带领下,从无名到有名,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
  作为建纬所的带头人,朱树英早在1992年建所、当律师之时,已经在建筑业摸爬滚打28年了。相比于那些刚刚接触建筑、房地产领域的律师,朱树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建筑业内的专用名词、术语的熟悉,更在于那么多年的实操经验中,善于思考总结的他已经深谙国内建筑业容易引发纠纷的关键点,以及如何规避、处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有这样的人领航,建纬所怎能不比别人跑得更快、更稳健?
  让建纬所名声大噪的,还要从1994年那次律师与发展商合作项目说起。这个项目涉及一座斥资6亿的综合型大厦。在当时,这个数字绝对引得无数人驻足围观。
  不过,俗话说得好,高收入与高风险成正比。这个项目从工程建设前期动迁、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承包、分包,到质量把控、工程验收及后续楼宇销售、出租,少说也涉及数百上千个合同。两百万元律师费背后可隐藏两千万元损失赔偿风险,究竟谁有这么大自信和能力,能咽得下这口蛋糕呢?
  有见识且有谋略的朱树英采取了在当时全国尚无先例的做法——与保险公司合作,同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签署了律师专业责任保险合同。
  实践证明,这次合作相当成功。也开启了房地产领域法律服务的三大突破:律师首次全过程介入工程项目开发、律师事务所首创过错责任赔偿制度、实行律师失误保险制度。
  
  从后起之秀到独占鳌头
  相比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名噪一时的阳光时代所与建纬所,有一家在税务领域独占鳌头的律师事务所,绝对算得上是后起之秀。
  大家都听过税务师,不过很多人对税务律师却知之甚少。这也难怪,税务律师行业发展至今也才十余年光景,在早些年,由于专业门槛高以及市场小,被很多人视为“冷门”专业。
  但“冷门”并不必然代表发展前景黯淡,相反,伴随着近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及国家税收法治化的大力推进,全社会对税收的关注持续升温,涉税法律服务市场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蓝海市场”。
  虽然相比前面的两家律师事务所,华税所的问世略晚些。但是,放眼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特别是在专业细分领域,华税所的影响力却是十分响亮的,华税所创始人刘天永的独到眼光更是令人钦佩。不过,从他的经历来看,投身税务律师事业也是机缘巧合。
  1995年,当朱树英、陈臻已经确定专业领域并为之奋斗时,18岁的刘天永还在就读会计专业。毕业后,刘天永先是按部就班进入一家知名电力系统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可做了两年后的他觉得这样的日子和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
  2000年,他报考了律师资格,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便顺利通过,并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开启了他的律师生涯。
  为了提升专业竞争力,他一鼓作气又陆续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北京虽然人才济济,但是缺少既懂法律又懂税务的律师,特别是面对税务争议和一些疑难涉税问题时,他的复合型专业背景和思维,经常帮助客户解决大问题,很快他就成为京城很多央企客户眼中的“香饽饽”。刘天永逐步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背景去做一些与税法相关业务会更有优势。于是从2003年的夏天开始,他专注于税法业务,那一年,他刚26岁。
  后来,刘天永从美国律师朋友那里了解到,税务律师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分支,美国排名靠前的律所,税法都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2005年,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律师,开始筹办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税法律师事务所,并给事务所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华税:“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税务律师、税务律师事务所!”
  建所至今,华税所致力于税法业务领域法律服务,其专业水准打造出业内的“金字招牌”。2013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全国税务领军人才,税务系统外培养对象18人,刘天永作为唯一一名执业律师入选。不论是刘天永律师本人,还是华税所的名号,逐渐由北京辐射至全国,特别是各地的税务争议案件,当事人纷纷慕名而来,各省市税务机关也经常邀请他进行授课。
  今年年初,刘天永收到了乌鲁木齐市中院发来的一份刑事判决书。该案被告人被公诉机关指控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虚开发票金额高达24亿余元,被告人面临无期徒刑的潜在刑罚。经过刘天永律师团队的不懈努力,法院最终采纳律师观点,纠正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改判被告人成立逃税罪,判处六年有期徒刑。该案件是刘天永十余年成功代理的上百起涉税刑事案件之一。由刘天永及华税律师团队代理的涉税刑事案件胜诉率非常高,公安撤案、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判决无罪、缓刑等案件比比皆是。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税务律师与会计师、税务师有什么差别?这也是很多当事人问过刘天永的问题。除了思维方向不一样外,二者介入客户服务的阶段也不一样。
  几年前,某地一家跨国知名汽车企业通过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税务筹划,被当地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调查调整,补缴税款及滞纳金7亿余元。华税所接受企业委托,刘天永与团队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税务机关终于采纳了律师的观点,在复议机关的主持下企业与税务机关达成和解,税务机关把企业缴纳的全部税款和滞纳金退还给了企业。
  除了专业上的精深发展,2010年以来,刘天永还积极推动税务律师行业的发展,发起举办了“中国税法论坛”和“中国税务律师暑期学院”,多次作为专家代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税务总局、司法部等机关的邀请,参与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营改增、资源税法、增值税法等各项税收立法与修订研讨工作,先后出版《中国税法疑难案件解决实务》《中国税务律师实务》《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等专著十余部,以期促进专业分享,共同提升。
  华税所的成立是定位于专业化的产物,发展至今执着坚守在税法领域。2020以来,刘天永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律所运营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自我革新,按照“税务+法律+行业”的思路,设立了再生资源、医药、外贸、钢铁、资本市场、石油化工行业等10个业务组,进一步细分税法服务市场,推进服务的精细化。
  可以说,律师服务专业路上,华税所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闻名遐迩到实至名归
  你可能听说过“万金油”律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这个称呼可不怎么具有褒义。
  万金油往往指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用得上,但却不精通,故有“博而不精”之意。而一段时间万金油律师往往被冠以杂而不精的形象,甚至还有混吃混喝、坑蒙拐骗之嫌。
  不过,我们是否需要万金油律师,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检察日报》在2015年8月4日第3版刊登了刘桂明《中国是否还需要万金油律师》的文章,点明了万金油律师是中国部分地区律师发展的必须前提,也是青年律师成长的必要阶段。
  律师行业恢复与发展已逾四十年,不论从律师事务所、律师数量,还是法律服务的质量看,均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即便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律师业专业化程度依旧不能与现阶段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相匹配。因此,如何推进律师业专业化发展,成为常说常新的话题。
  2019年的最后一天,住建部和发改委联合正式颁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就第十条确立的“我国工程总承包新的设计和施工‘双资质’制度”,短短一周后,《建筑时报》上就刊登了《脱胎换骨的猛药,转型升级的良方》一文,深入分析探讨了该制度的重大变革及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朱树英。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仅仅是一名专业致力于建筑和房地产法律服务领域的名律师,更早已“升级”为业界的专家、学者。
  在朱树英眼中,专业律师需要同时具备熟悉行业实际情况的能力、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的能力以及熟练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只有这三种能力同时具备并融会贯通,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专业律师。
  因此,他建议那些正踏入专业化进程的青年律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的特长和缺点,结合司法实践不断思考,抓住案件具体问题勤于总结。对于能力不足或有欠缺的,应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提升相应的能力。
  不过,对于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来说,是否能坚持走专业化道路也不是一个容易下决心的问题。
  1999年,因宏观调控,中国电力三年不开工新项目,使得阳光时代所陷入困境。在律所最困难的时候,陈臻也没有妥协去接受创收更高的婚姻家事业务。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与专业,陈臻带领阳光时代所一路披荆斩棘,在能源、环境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的法律服务领域赢得市场美誉。
  2006年,出于对传统能源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的预见性,陈臻决定将事务所的定位从能源电力专业所改为能源环境专业所。阳光时代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做CDM发展清洁项目的律所,第一个开展CCER项目开发、碳资产托管、碳金融法律服务的律所……阳光时代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先后为多家央企、国企、外企等提供服务。截至2020年,服务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80GW,争议解决涉及标的50多亿元。同时,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主持的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能源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修订或课题的起草、论证。
  如今的阳光时代所已成为中国能源环境领域颇具知名度的律所。时代在变,市场不断在变,而始终不变的就是坚持专业化道路,坚持不断服务产品创新。守正出奇,是陈臻律师一贯信守的办所之道。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说:“所谓定位:就是令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鲜明地建立品牌。”
  专业化道路的选择,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所青睐。
  当然,精品化、专业化的律师事务所还有很多。如专注于军地互涉法律业务的北京市荣德所、重庆市军航所、山东市诚功所;专注于农民工维权的北京市致诚所;专做劳动争议的天津洪文所;只做婚姻家事案件的家理所;代理酒驾类交通事故的北京市元甲所;只做刑事业务的北京市尚权所、四川卓安所、辽宁行仁所;精于票据交易的浙江仁谐所;专做明星维权的星权所;瞄准金融海关业务的融关所……
  可以肯定地说,精品化、专业化律师事务所早已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在擅长的领域做深做精,影响力向全国甚至全球扩张。亦是变大,更是做强!
  如果说拓展业务领域是国内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发展的目标,那么专业化、精品化的定位,则是另一批人目光坚定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