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系列报道之六

衷心守护:为失能老人带来尊严

  2020年9月10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险制度试点指导意见,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此次发布的扩大试点,在原有1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再扩大14个。
  国家为什么要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这种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险种是如何实施的?它能给失能老人带来什么好处?在试点中如何完善,才能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83岁的陈娭毑,20多年前因为一次摔倒,造成轻微脑震荡,加上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逐渐衰退。70多岁时,她再一次摔倒,导致右腿髋骨断裂,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能恢复,从此只能每天坐轮椅。刚开始,在家人的搀扶下,她还可以下轮椅到厕所大小便。
  陈娭毑住在3楼的一套老房子里,没有电梯,家人要推轮椅让她出去透透空气也不方便。由于长期在轮椅上坐着不动,陈娭毑的腿部功能完全退化,根本无法行走,要人接屎接尿。加上她现在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症,完全失去了认知能力,吃饭吃药也要人喂。
  陈娭毑有4个女儿,两个小的要上班,只能由退了休的两个大的女儿轮流照看,但她们也都有自己的家庭。陈娭毑每月养老金2800元,无论入住养老院还是请保姆照顾,像她这样的重度失能老人,每月起码要5000元开支,加上她罹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医疗费用与生活开支,一年少说也要八九万元。可想而知,4个女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都不小。
  74岁的刘爹,3年前记忆力和智力就开始下降,刚做过的事情转眼就忘,人变得内向、孤僻、脾气暴躁。更糟糕的是,他还出现幻听,经常疑心有人加害于他,有时还会对朝夕相处的老伴儿动手。经医院检查,刘爹同样是罹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每月要1000元左右的药物治疗。如果不治疗,刘爹的病情会进一步加重,家人照料起来更难。
  84岁的章娭毑,脑出血后引发四肢活动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血管性痴呆,她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章娭毑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上班,只能将母亲送到某医院医养照护中心,每月需支付6000元费用。章娭毑退休后每月养老金3000多元,治病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余下的开支都要儿子儿媳承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像陈娭毑、刘爹、章娭毑这样的中重度失能老人,不但让家庭人手立刻变得紧缺、经济压力增大,甚至家庭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而由于长期护理保障不足,不少老年人在需要护理时选择长期住院,既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也加重了家庭负担。
  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65岁以上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平均为13%,75岁至80岁每5人中就有1个人需要长期护理,80岁至90岁每两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护理需求。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在对部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岁至59岁成年人调查后发现,65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重要转折点。报告显示,有4.8%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也就是说,超过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基本自理能力的衰退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照料他们的主要是子女、配偶、保姆,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不高。家人和保姆虽然尽全力照顾,但由于不专业,导致老人生活质量不高。
  
  政府主导,互助共济
  面对大量失能老人对于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我国应运而生。
  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97岁的钱银宝是当地试行长期护理险对象中的一员。护理员每周三次上门为钱奶奶护理,帮她擦身、洗头、洗脚、剪指甲、锻炼肌肉等。
  在嘉兴,像钱银宝这样享受上门护理的长期护理险对象有6835人,每人每年缴纳120元(其中个人缴纳30元),就能在家享受到基金支付每年最高14400元的专业上门护理服务。如果老人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则能享受到基金支付每年最高25200元的护理服务。如果老人需要去24小时医疗机构,最高可享受到基金支付每年20160元。
  嘉兴长期护理险中的护理服务项目是强制性的,目的在于让失能老人真正享受到专业照护,同时引导培育出护理市场。没有实施长期护理险之前,嘉兴没有一位能上门服务的养老护理员,发展至今已经有160多位了。
  78岁的韩奶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子女不能经常在身边照料。了解到母亲的情况符合长期护理保险申报条件,子女就把她送到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康颐养护理院。
  韩奶奶的女儿说,有了长期护理保险后,用药、治疗及部分生活照护费可以报销,每个月能减免约3000元,母亲的退休养老金就够支付费用了。
  “护理院有24小时紧急呼叫系统。母亲手腕上的智能手表不仅可以测心率,还能定位求救,一旦有突发情况,就能立即联系到护理人员。”韩奶奶女儿表示,护理院有专业人员护理,母亲的生活质量比在家要好。
  “在经办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时,除了提供经济补偿,我们还强化健康管理服务。”中国人保健康社会保险部一位负责人说,防优于治,变被动护理为主动预防,能延缓参保人失能进程,降低护理需求发生概率,提高生活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护理保险不仅缓解了失能老人的护理保障问题,也节省了医保基金。经办江西省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的中国太保寿险负责人,分析上饶市764例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满一年的人员发现,年人均住院次数下降36.8%,医保基金支出下降40%。
  与此同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肩负着助推精准扶贫的功能。上饶市医疗保障局一位负责人说,长期护理险对于拥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除了给予钱、物、护理服务的补贴,还会免费为志愿者做护理员培训,为其提供劳动技能,掌握后便能为护理机构服务,一年增加一万多元补贴,绝对能脱贫了。
  作为这次新增加的14个试点城市之一,湖南省湘潭市近期也在逐步推开长期护理保险。这些日子,湘潭各地的老邻居们围在一起聊天,说起长期护理保险,个个都很期待:“有的平时不愿意麻烦孩子,身体有些问题宁可自己忍着。现在有了这个政策,大家都挺关心。”
  “历经两年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在青岛、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的非试点区域展开,覆盖人群大约在4800万,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介绍。
  
  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专家认为,长期护理保险给失能老人带来了护理保障,但这一刚刚起步的制度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老年人快速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完善。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指出,长期护理险在我国刚刚试点起步,在资金筹措、责任界定、失能等级标准制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建立一个独立的体系,可考虑通过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医保基金适当划转、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他表示,要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合理划分各方的筹资责任。个人需缴费,但应确定一个适当的水平,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加紧研究制定失能老人的失能等级标准、有关护理等级的国家标准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标准。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认为,长期护理险制度在试点初期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发挥社会保险适度普惠的作用,坚持基本可持续,与社会养老衔接,推动其与家庭赡养、社会福利的衔接。他指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要在尽可能吸收欧美一些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国情,通过在不同地区的试点,不断纠错,建立市场化机制,配置好相关资源,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率先探索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已在失能老人医护方面争取到了社保部门的支持。比如湘潭市医保局在该市第六医院试点采取按床日付费的结算管理模式,对完全失能老人,按平均每天200元进行包干结算,市民政、财政部门从福彩公益金每年定向拨付医院50万元,设立爱心资助项目,凡具有湘潭市户籍的全失能或临终关怀类老人,每月给予300元至500元的生活护理费补助。
  加大护理人员培顺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朱耀垠指出,人才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据测算,以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按照3∶1的护理服务配置,护理人员需要1000多万。当前,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到10%,年龄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且多数来自农村,服务粗放。有资料显示,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朱耀垠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必须与促进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相联动,加大护理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护理人才的培养中来,形成保险业务、护理服务、护理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护理人才培训方面,湘潭市第六医院也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
  “失能老人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服务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群体。”湖南省老龄健康办主任许长林认为,要让他们有尊严地安享晚年,亟待建立更多拥有医疗资源的养老机构,满足“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临终可孝”的养老功能,为老人提供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养老服务。
  魏利君的老伴儿今年80岁,脑梗之后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不在身边,常年一个人照料老伴儿的她不堪重负。她曾每月花5000元请保姆住家照料,但因为经常要去医院看病,不仅麻烦,交通、住院等费用同样不小,直到找到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这样可以提供24小时医护服务的养老机构,76岁的她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这里,老伴儿一个月的开销在5000元左右,和请保姆基本持平,魏利君心里却踏实许多。这里的卧室、卫生间均装有紧急呼叫铃,床头配备中心吸氧、吸引装置。
  养老康复中心大楼采用防滑、无障碍、智能化设计,配备两台医用电梯,设有绿色急救通道,而且依托在同一栋楼的六医院,医护人员每天查房,遇到紧急情况还可施救。湘潭市第六医院院长向明凯说,作为民政部和湖南省共建的养老示范项目,依托他们医院资源开办的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还吸引了不少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在这里养老。
  养老康复中心每层楼都设有娱乐活动室,每个房间也是功能齐全家庭式设计,老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
  ●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