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系列报道之三

暖心工程:为悬空老人带来福音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中一些老旧小区的居民楼没有配置电梯,给老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要求加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多。
  在上海,政府积极回应居民群众的呼声,积极探索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加装电梯的政策制度,基本破除了加装电梯的政策瓶颈。2019年,市房管局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若干意见》。2020年,市委明确将加装电梯列入民心工程。
  如今,这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正在驶入快车道。
  
  高楼 给老人带来诸多不便
  2021年1月7日中午11点半左右,家住上海宝山泗塘五村71岁的彭老师刚从中医院看病回家。天气十分阴冷,她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手里还提着两大袋中药。
  彭老师家住六楼,她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楼梯,刚走到二楼,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了。她赶紧喘口气,歇上一会儿,又继续爬楼。就这样爬爬停停,中间休息了两三次,才气喘吁吁地回到家里。
  下午两点,记者敲开了彭老师的家门。走廊边的桌子上堆满了中药,煤气灶上正煎着中药,房间里弥漫着中药味。她爱人高老师坐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卧室里,正在看电视,他的右腿边放着一个取暖器,用来驱赶寒气。
  听见记者走入卧室的声音,高老师的双手用力撑着椅子的扶手,努力地想站起身来,可他连撑了几下就是站不起来。彭老师三步并成两步赶上前,想扶他起来,但还是没有成功,记者赶忙上前帮忙,高老师这才被搀扶着站起来。
  今年81岁的高老师,1961年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永新县怀忠中学当教师。1986年调回了上海工作,1999年退休。多年前因脑梗导致行走不便,这两年自己已经无法上下楼。
  “两年前,我爱人肺部做过一次手术,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上下楼非常累,但是没有办法,家中一切事情也只能靠她来照顾。这几年来,我无法去医院看病,幸亏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我爱人去医院看病时,同时也给我挂了号。医生通过手机视频给我诊断病情。因此她每次看完病,要拎满满两大袋中药回家,分量还真不轻啊,而且还要乘好几站公交车呢。2020年4月的一天,我突然感到头晕,之后开始不停地呕吐,我爱人拨打了120救护车,所幸经医治后无事。后来我一想,以后要上下楼,也只能靠120救护车了。”高老师无奈地说道。
  其实,长期以来两位老人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的小区能够加装上电梯。
  “我们小区中已经有一幢楼加装了电梯。”说这话的时候,彭老师的眼里充满了羡慕,“出多少钱我也愿意。”
  彭老师告诉记者,她平时除了买菜和看病,几乎不上下楼。前几日电视新闻里播报上海市加装电梯颁布了新规,要有四分之三的业主同意。对于自己居住的这幢楼来说,居民以年轻人居多,加装电梯的意愿不是很强烈。只有五楼和六楼三户居民家中有老人,之前五楼的一位90岁的老太太曾经去居委会申请安装电梯,但是没有其他的居民响应,也就不了了之了。
  泗塘五村第一居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李书记告诉记者,泗塘五村是由动迁房、商品房、农村宅基地房屋等组成,每家每户的经济条件、居住要求、生活环境、加装电梯的意愿等都不一样,只要条件成熟了,居委会就会协同业委会、物业公司提出申请。
  泗塘五村金棠苑小区的一栋楼目前已经完成了加装电梯的工程,这幢楼共六层,一梯两户,12户人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加装电梯的意愿很强烈,因此花费了较少的时间就走完了所有的流程,2020年年底工程已竣工。对于目前不能加装电梯的“悬空老人”,居委会会上门了解情况,帮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70~90年代,上海建造的多层建筑多为一层到六层,七层的占比较少,房屋类型有早期的单位职工福利建房、动迁房、商品房等等,直到90年代后期,有部分多层商品房才开始配套电梯设施。
  而据2018年的相关报道,上海70年代以后建造的老公房有29万栋,在这里面超过100万人是居住在3楼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有的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有的身患疾病无法行走,这些老人就成为上下楼都难的“悬空老人”,有的悬空老人甚至五六年都未下过楼。
  “悬空老人”的上下楼,成为居家养老的一个社会大难题。
  
  大事小事 为老人着想每个细节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2018-2020年连续三年被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加装电梯适应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需求,给居家养老的老人带来了福音。
  蒙自路地处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一走进359弄,记者就看见8号门口挖了一个大坑,大坑内打入了一排排钢筋,悬挂着的施工铭牌上写着“蒙自路359弄8号加装电梯项目”。
  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姝磊向记者介绍道:桥一居民区老人约占40%,由7个小区组成,共2302户。其中5个是多层住宅小区,1700户,占比74%。
  在这65个多层门栋里,经过电梯公司的初步排摸,具备加装条件的有52栋,13个门栋因场地限制目前不具备加装条件。
  截至2020年11月,已有5台电梯投入使用、2台电梯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2台在建,1台正在施工准备中、2台正在规划公示,1台进入了行政报批流程、9台在方案征询阶段、5台启动了意向征询,另外有7个门栋已经向居委会或业委会提出了加装意向。桥一也有幸成为黄浦区第一个具有多层住宅小区意向加装电梯全覆盖的居民区。
  经过前期听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问题冒了出来。
  “电梯上下时都经过我的窗口,总不能24小时拉着窗帘。”
  “以前这里有很多的河流,建成住宅后地下仍然可能会有暗浜,加装电梯是否安全?”
  一楼二楼居民反对的理由,大都集中在“我们不使用电梯却影响采光,还有噪音、隐私”等扰民问题上,三楼四楼大都认可多层住房“金三银四”的说法,觉得装了电梯,自己的房子就不值钱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位住在七楼的居民反对加装电梯,别人认为加装电梯他的受益最大,而他却认为上海为冲积平原地质较为松软,地下情况比较复杂,多层房屋在建造时地基打得不深,加装电梯后房屋容易沉降开裂,而开裂首先是从楼层高的开始。
  “大事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视。现在的居民有很强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后,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会提出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居委会很难做出回复。”钱姝磊对记者说道,“无论是支持加梯或是反对加梯,都是我们的居民,我们让邻居们多多沟通,互相交流意见,换位思考,多为上下楼不便的老人和病人想想。我们两头听两头劝,协助他们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或许这个事就有戏了!”
  此外,居民区党总支还多次邀请诸如电梯生产商、房管部门、小区居民开现场沟通会。
  说起来加装电梯是一个楼栋的事,但是方案设计是不是影响小区停车位,施工期扰民都是关系到全体业主的事情,居民区党总支要求物业和电梯公司从一开始就参与进来,参与意向征询、方案设定、矛盾调处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各司其职、各显神通,那整个加装电梯工作才能转起来,党总支就是将他们有机整合起来,成为有效运转的润滑油。
  怡绿小区是桥一居民区“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区。意见征询、方案确定、计划立项、矛盾协调、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都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钱姝磊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当时为了一个材料,业主一个个部门跑,一个个图章敲。整整折腾了两年,好在最后加装成功了。
  随着小区电梯越来越多,出现在钱姝磊桌上的申请书也越来越多,她经常被小区居民围着问:“书记,阿拉好装电梯啦?”“书记,侬去帮阿拉申请呀。”
  
  党建引领 为老人推动社区共治
  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从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细节入手,化解了老人心中的担忧。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为帮助居民了解政策、专业化助推加装电梯进度,居民区党总支引入街道成立的社会组织“斌菱电梯加装事务所”。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咨询、报审、建设等一站式服务。
  在电梯品牌选择时,居民意见颇为摇摆,有些居民希望选择大品牌,有些居民倾向于选择报价更低的。当时两个品牌的电梯差价有15万元,而且其中一个承诺免费维保15年,条件非常诱人,居民找到了居委会,希望帮助他们做选择。
  居委会请来两家电梯公司和两个小区的物业公司介绍情况,还找出了媒体对这两家电梯公司相关的报道,让居民全面和客观了解,然后通过居民的民主协商,电梯品牌就很顺利敲定了。
  有个爷叔60多岁住在4楼,都觉得他应该是支持加装电梯的,但是他就是死活不同意,沟通了好几次还是无果。他家是朝北的,采光最好的就是北面的阳台,但是根据原先的方案,3米长的电梯连廊就在阳台旁边,对光照一点没影响是不可能的,这就成了他心里的一个大疙瘩。通过实地查看,设计师几次调整方案,最终确定为电梯连廊的侧面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采用全玻璃设计,最大限度保证朝北住户的光线。
  还有一部分底楼居民提出补偿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居委会搭平台,本着协商民主、你情我愿的精神,整栋楼业主坐下来沟通,补偿金额、出资方式都说清楚,由居委会制作调解协议书,多方签字确认。
  “我们曾碰到一户底楼住户,之前的征询都是同意的,到要施工了,他轮番向街道信访、区长信箱、12345热线投诉。他提出三点诉求,一要经济补偿,二要破墙开门,三要恢复他们家十年前被拆的违建。”钱姝磊说道,党总支的意见非常明确,经济补偿可以提交整栋楼业主商议,至于什么开门和搭违建想都不要想。
  通过居民的高度自治,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建成的7台电梯,有挂靠式的或者连廊式的,没有1台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加装电梯费用是按面积分摊的,有的是按户数分摊,有的二楼出资,有的二楼不出资,还有1台因为要照顾二楼膝盖有伤的居民,将原先方案里设计的坡道改成台阶,给这户居民留出能够走路的平地空间。因地制宜,一梯一策,只要居民同意,贴合实际的个性化方案才是最佳选择。
  钱姝磊笑称:如果有人问我,第8台电梯是什么样的,我会说“一切都有可能”。
  电梯不是装好就完事的,更重要的还有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尽管电梯公司承诺维修保养,但维修保养总是有期限的。物业公司作为小区日常管理的公共服务提供方,也是加装电梯项目合同的其中一方,合同涉及的维保内容、维保费用都是由业主和物业公司商议决定的,居委会请律师对合同文本进行把关。
  桥一居民区党总支搭建的“党支部-居民业主-物业公司-电梯公司”多方议事定事平台,通过发扬民主、汇集民智,把加装电梯这一惠民工程,彻底办成民心所向,有效推动社区自治共治。
  
  政策扶持 让老人告别悬空生活
  多位居民表示,小区的房屋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从三四十岁时住了进来,现在成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加装电梯以后解决了他们养老的问题。
  加装电梯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提升了居住品质,是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门栋的事党员带头干、有事大家商量着办”的理念在桥一深入人心。
  每个加装电梯的门栋都成立了“加装工作小组”,要求至少3人。工作小组的成立,有利于工作的推进,更利于后续加装电梯资金的管理。一人是资金账户人,一人持有资金卡,一人掌管密码,这样对动辄几十万的资金监管,起到了很好的制衡作用,最大限度保护资金的安全性。
  在小组成员召集时,党总支引导楼栋的党员骨干进入小组,参与这一自治项目,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在加装电梯工程中,也涌现了一批“电梯达人”。
  家住蒙自路鼎达小区的尤慧芬,2009年担任了小区业委会主任。2011年,她听说其他区已有加装电梯,有一天她连着跑了静安、杨浦等四个区参观取经。
  “那时加装一部电梯需要盖56个公章,难度可想而知。”尤慧芬说道。
  等待的时间有些漫长。2019年1月,终于可以加装电梯了,符合加装条件的有7个门栋,尤慧芬在几天时间里就入户走访230余次,召开协调会23次。
  7个门栋建了7个微信群聊,白天黑夜都有业主询问加装电梯的各类问题,尤慧芬有问必答,而且每一个回答都是经过周密思考,生怕出错让业主们产生误解。尤慧芬和爱人出入小区时,她经常会被业主拉住问这问那,等爱人回过头来,尤慧芬不见了,往往失踪一两个小时后才会出现。
  鼎达小区1号楼和3号楼加装电梯工程速度堪称神速,2019年1月开始征询意见,短短几天业主百分之百全部通过。3月份申请立项,经过公示、专业论证等等流程。2019年9月26日开工,2020年1月15日竣工,2台电梯工期只用了100天完成。
  “尤慧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还有市级劳模曹老,自己住在二楼,因为他们楼栋的电梯是到半层的,所以二楼居民几乎不使用电梯,但是曹老积极赞成加装电梯,还主动分摊资金。像这样的老党员在每台加装电梯背后几乎都能看到。”钱姝磊对记者说道。
  尤慧芬特地邀请记者乘坐一号楼的电梯,这是一部三菱电梯,乘坐时的感觉是非常平稳,几乎没有噪声。尤慧芬指着走廊说,自从加装电梯后,走廊更清洁了,连一直难以治愈的走廊堆物顽症也好了。
  2020年12月26日,鼎达小区又签约了5台加装电梯,尤慧芬居住的7号楼也在其中。
  近年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在上海各区遍地开花。如普陀区借旧住房综合修缮契机推进小区集中加梯,不仅为居民节约了加梯成本,也使加梯工作更易取得共识。2020年12月,长风新村街道风荷苑小区因推进综合修缮,10天内火速完成43部电梯的加装签约,成为全市整体加装电梯最多的小区,预计2021年年中该小区首批电梯可投入使用。
  据了解,上海在梳理和研究加装电梯矛盾和困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加装电梯的推进机制、实施流程、扶持政策等。明确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区级层面形成由区领导牵头、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共同参加的推进机制。街镇、居委积极搭建社区协商平台,引导业主通过协商等方式凝聚共识,解决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等矛盾。对业务办理环节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允许业主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加装电梯建设费用;将财政补贴标准由原不超过24万元/台提升至28万元/台。上海多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并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团体标准。
  记者深切感受到,加装电梯不但方便居民出行、满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需求、提升城市社区生活品质,还促进居民交流、增进社区参与,进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加装电梯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暖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