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系列报道之一

民心所向:为困境老人带来希望

  编者按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一首《当你老了》,直击人心灵。伴着这样的歌声,我们遥想追忆,想象家乡的父母,正以怎样的心境度过晚年;伴着这样的歌声,我们微闭双眸,遐想未来的自己,将以怎样的心态迎接晚年;伴着这样的歌声,我们沉思现实,正视当下的老人,都以怎样的状态立足晚年……
    每个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期聚焦,记者兵分几路,分别采访了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农村等地的老年人,故事中有独居老人、有空巢老人、有“悬空”老人、有留守老人、有失独老人、有随迁老人。通过这组系列报道,展现养老现状,揭示养老难题,探索养老模式。 
  2021年春节即将来临,为了继续“抗疫”,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暂时不能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借以本期报道,聚焦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老人,愿他们都能享受夕阳,安度晚年!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曾几何时,这耳熟能详的歌声,飘荡在多少城市的街头巷尾,回响在不少乡村的田间路旁。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间常事,谁也无法逃脱。古语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岁月翩跹而来、逍遥而去,关乎“养老”的话题,也正是每个人早晚都要正视的实际问题。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养儿防老”,无论在都市还是在乡间,儿女依法赡养老人,乃公序良俗、天理良知。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速的今天,原本延续多年的传统养老方式显露出几许疲态。探讨如何破解养老困境的论题,虽然并不轻松,但也本须严肃面对。
  
  悲剧案例因何而起?
  最近发生的新闻里,最让人觉得痛心疾首的,要数“湖南益阳老人跳江”事件。
  2021年1月19日下午,湖南省益阳市62岁的曹某林在寒风中脱去外衣,站上30米高的资江大桥,一跃而下。当时,他的妻子因糖尿病并发症,刚刚转院到益阳市所属资阳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急需一笔治疗费用,正等着他去送钱。可他的17万元,却被一所名为“纳诺老年公寓”的养老机构“吃掉”了。手里没钱,妻子躺在病床上急需用钱,曹某林心灰意冷,跳桥而去。
  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益阳多家养老机构以预订养老床位为由收取高额费用,募集老人资金后跑路。另据《时代周报》报道,当地疑有超过10家养老机构爆雷,涉及人数和资金量巨大,有老人获悉被骗后心梗去世,存折上只剩17块7毛7。
  其实,不仅仅是湖南,随着入住养老机构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涉养老机构的服务纠纷逐渐增多。新华社记者在北京、长沙、南昌等地调查发现,养老机构“跑路”事件频有发生,一些老人动辄数十万元的养老钱被无情卷走。
  由此可见,随着养老领域诈骗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不法分子以高额返利、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公寓等形式,把老年人当成“韭菜”肆意收割。据统计,2019年,涉老诈骗数量已居全国侵害老年人刑事案件之首。
  为什么老年人如此容易上当受骗?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很多老年人对更安心、舒心、放心的养老机构和环境有现实需求。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末,不包括港澳台,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在未来近半个世纪中,我国的老年人口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目前国内专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越来越强的实际需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弊病早已若隐若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永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过去十年,来自房地产等行业的资本开始进入养老行业,并在过程中“不断在媒体上、在老年人的信息渠道里夸大养老危机”。于是,“用家底换一个养老床位”成为普遍操作。
  2015年,“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住养老院”的新闻一时引发热议,在知乎上获得76万余次浏览。而社会资本在进入养老行业的时候,显然还抓住了老人的另外一大痛点:无人照顾,又不想麻烦子女。
  67岁的王某也是益阳养老院跑路事件的一位受害者。她和老伴儿只有一个女儿,在当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事儿尽量不麻烦女儿。于是,王某在听到可以预订养老床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订了一个。她计划着,老两口先在家里相依为伴,其中一个人去世后,剩下的另一个人就住进去养老,“起码不会死在家里没人知道”。
  而在《南风窗》的报道里,跳桥身亡的曹某林性格里有些“缺爱”,却偏偏组建了一个复杂且结构不稳定的家庭。妻子带着一儿一女跟他再婚,而自己的子女没有跟他在一起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不睦。养老院似乎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成了他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退路。
  长租公寓爆雷,年轻人还可从头再来;养老机构爆雷,失去“棺材本”的老年人将万念俱灰。如何治理,确是难题。在国家层面重拳出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痛点”和需求,增加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否则,只要老年人对养老预期缺乏安全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幸福感,对养老质量缺乏获得感,涉老诈骗必然前仆后继。
  当下,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渐迈入中高龄老人行列,中国社会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更多、更复杂、更尖锐的养老矛盾。“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同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养老服务准备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须知,老人是很脆弱的,老人是等不起的。
  
  突出问题原因何在?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中国产业信息网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这三种养老模式分布占比约为96%、1%和3%。
  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一直为主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3.97%的老年人接受居家养老,90%的老人期望家庭养老。
  相比于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为很多老人所向往。家庭给予老人熟悉的温馨环境,给予其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避免了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而大多数老年人都伴有孤独感和失落感,家人的陪伴与沟通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以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以改善与提高。然而,想象充满美好,现实情况往往很骨感。
  李某力今年64岁,他的父亲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农民,今年92岁了,完全听不见,手抖,无法书写。李某力住在北京,没办法与远在江苏乡下的父亲通电话;妹妹用很大的声音与父亲说话,老人还是理解错了,只是静静地坐着。“听力一丧失,人和外界就失去了接触通道。然后,慢慢视力也不行了,这两项令人最痛苦。最后就是发不出声音。”李某力说。
  李某力经常北京和江苏两边跑,他的弟弟、妹妹住在南京,也常回老家。母亲的最后两年在床上度过,日常的喂饭、翻身、擦洗和排便处理,工作量非常大,都由他的大弟弟负责照顾。大弟弟非常孝顺,李某力提供的更多是经济支持。
  有次回乡,一位嫁出去的同村姑娘找到李某力,告诉他:她母亲重病,但两个哥哥都不愿意出钱送医院,据说是媳妇不愿意给。李某力称呼那位老人“婶子”。“婶子其实比我母亲得病还要晚、还要轻,就是因为儿女不孝,很早就走了。”在微信里,他还读到过类似的乡村悲剧。
  城市居民的医疗条件好得多,但老人看病仍然是家庭的棘手难题。李某力有位88岁的老领导,住在北京一家有名的医院,请了两个护工。如果病人能够自理,每天200元;如果没有自理能力,每天就要300元。老领导的护工费用每月18000元,由5个孩子分摊。好在孩子们都很有成就,经济上能够保证。除了两个护工外,老人还需要一个孩子陪伴在身边。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再加四个女婿、一个儿媳以及长大的孙辈,轮流值班。人多力量大,陪伴难题迎刃而解。
  “我去见他,他想跟我对话,也能明白我是谁,转眼间又不明白了。就算明白你是谁,拿个本也写不出来。”由老领导的疾病与家族,李某力联想到众多独生子女:“一旦有事情,压力特别大,基本上一对夫妻抚养四个老人,甚至六个老人、八个老人。”
  不容置疑的是,由于家庭“小型化”和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居家养老的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4-3-1”结构家庭的比例逐年增高,一对夫妻将要面临多个方面的压力,分配给老人的精力会更少。同时,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些丁克、失独、空巢等特殊家庭的增多,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十分明显。
  有学者指出,空巢老人在城市和农村都成为普遍现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外出求学、工作,许多老人只能无奈“留守”。城市老人境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社会,子女异地工作、出国学习已成常态,居住形式也变化不小。子女结婚以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二,城市空巢老人赡养问题也十分突出。
  而“悬空老人”“悬空居民”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之前销售的五六层楼高的居民住宅,大多没有安装电梯,而大部分旧社区老楼盘的业主均为老年人。这难以满足当前适老、宜老居住和出行要求,给老龄人员和残障人群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使他们时常“悬空”。
  记者在北京市一些老旧社区采访时了解到,有老年人为了出行方便,不得不卖出买进——卖掉高楼层住宅,再去购买低楼层住房,但这样需求能够匹配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旧楼加装电梯是广大老龄及残障人群迫切希望改善出行条件的刚需。
  同时,失独失能家庭的存在、代沟问题日渐加大等,都是目前养老面临的诸多问题。老人脱离子女独自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照料都将成为养老社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老年人大都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护。
  对此,福建江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吴国平在第四届全国老龄法律论坛上指出,我国老年人在家庭赡养保障问题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家庭养老功能的减退、社会化照料不足、子女提供的精神慰藉不到位、人身安全侵害事件偶有发生、一些子女不尽赡养义务。
  社区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方式,既具有居家养老在家中养老的特性,又可以利用社区等社会资源辅助养老,其养老的经济负担由家庭成员及政府、社会组织共同承担。
  尽管社区养老作为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有调查显示,社区化的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而言,这一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主体比较多,主要是将养老的功能转嫁给社区,不是由子女进行照料。虽然一方面减轻了子女的负担,但是一些城市民政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受到一些政策因素影响,这一模式在大中城市比较适用,对于一些小的城市来说,在待遇上以及服务水平上,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多,预计2025年增至3亿人。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11.70%,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根据《2019—2025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将正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实际上,根据各省份人口统计数据,我国上海、辽宁、山东、四川、江苏和重庆六省市已提前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正削弱减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养老事业的一个典型现象。再加上养老模式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面对失能、失独、贫困老人数量的增加,采取更多办法来解决日益复杂、形势严峻的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也非突然而至。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主要原因为新生儿出生率低以及医疗水平的改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上升到2015年的76.34岁。
  养老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的养老服务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从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现状来看,其中的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比较严重,新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就比较关键。
  相关文献显示,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没有和实际需求相契合。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城乡二元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显著,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障体系差距比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化,监管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专家指出,养老服务专业人员不足,实际养老的问题解决效率不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养老队伍方面缺乏支持以及资金的缺乏,使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比较少,缺少常驻医生以及护理人员。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倍加呵护,只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才能解决基础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8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41万人,而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4063万人。前段时间,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事件引起众怒,被害老人房内的监控视频显示,犯案保姆在家属离开后,用毛巾捂住老人面部,并坐在其胸口,直至老人没有生命体征。
  事后,这名保姆镇定自若地通知家属,参与并指导料理后事,差一点被对方当成“恩人”。在现实中,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的妇女和下岗人员,这些人学历低、资质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多数人只有在上岗前进行过短期培训。
  从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来看,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责任没有明确,社会参与度不高。社区养老发展比较快,但是资金来源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造成资金后续力不强。地方政府在管理责任上没有明确化以及参与度方面不强,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没有和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就影响了养老保障的效果。政府财政投入相对比较少,补贴的标准相对比较低,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方面也未充分重视。这对老年人的生活也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董仕利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困境及解决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的老龄化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规划以及政策指导,在统筹老龄事业方面的功课没有做足。缺乏建设完整性的老龄事业有效投入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以及服务体系方面还需要和当前的实际养老情况相契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问题中的制度建设是比较重要的,这是指导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举措,但是当前还没有得到完善与加强。
  一组数据可以体现养老事业中比较细节性的问题。据2020年民政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2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入住率100%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只占10%。近些年我国的养老床位数量虽然有了很大程度增长,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有着很大差距,成为养老院入住率低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养老设施内生活品质差的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只提供生存性的照料,没有注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空间环境、居住条件和娱乐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对老年人的安全管理方面也重视不足,照料方式相对比较粗放。
  董仕利介绍,我国养老问题的根源问题,体现在护理保险制度层面。缺乏完善科学的护理保险的法律。养老实施类型,在各种规范的设计角度、面积规模以及床位数等有了技术性的规定,但是在服务对象类别以及经营管理的主体等社会因素欠缺充分考虑。没有体现保持生活连续性以及营造居家生活环境的理念。在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养老是家之大事,养老不是国之小事。只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健康老龄化战略,构建多层养老防护措施,搭建中国特色的养老安全网,才能保障民情,安定民心,使老年人群颐养天年,其乐融融。
  迈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养老产业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产业化进程逐渐加速,老龄化与老龄社会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十四五”时期,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渐次迈入中高龄老人的行列,一波养老照护的需求高潮即将到来。新时代老年人追求健康养生、生活幸福,传统养老模式又难以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未来养老服务将如何发力?
  难题需要严肃面对,冷静处理,一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