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柯逝世一周年祭》专题报道之四

我会永远怀念您——丁柯叔叔

  2019年11月5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丁柯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我们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后代自发地组织起来,轮流排班守望在丁老的病床边。此时的丁老已不能言语,但头脑清晰,他用眼神和手势表达对前来探望者的谢意。特别是对我们后代,丁老支撑起他那虚弱无力的病体,用那双惯于握笔写作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一句话九个字:“你们对我多么深情啊!” 
  在浙东后代中,每一个人都能讲述出一段段丁老与我们父辈之间的深厚战友情谊。而我们则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丁老把这种深厚情谊延续到浙东后代身上。他经常亲切地对我们说:见到你们,就好像又见到了你们的父母亲一样。 
  
  情谊深长的故事
  在这里,我就讲讲丁老对我父女俩情谊深长的故事。
  2007年3月,丁老站在四明山梁弄后杨岙我父亲邱子华的墓地前,指着一块刻着当年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题写“一个忠诚于革命与人民解放事业的共产党员”的墓碑,向众人深情地讲述父亲1945年2月在上虞城解围战斗中牺牲的经历。
  这让我注意到了这位老人,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丁老对我父亲的情况那么熟悉,只是因为他是我父母的战友吗?而我父亲到浙东工作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五个多月啊!
  2009年10月,丁老找到了我,将一份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旧报纸——《战斗报》和亲笔拟好的宣传要点手稿交到我的手中,看来他是有备而来的。
  这是一份1945年2月28日铅印出版的《战斗报》(特刊),期刊号为“新笫62号”,标题为《追悼邱子华同志特辑》,而且用了整整四个专版的篇幅。虽然纸张已泛黄、破损,但我心中感到沉甸甸的,如获至宝。因为我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全面介绍父亲生平的资料。
  大家都知道,丁老是长期战斗在党的宣传、新闻战线上的一员老将,他的一生都与办党的报刊分不开。最早担任的就是新四军浙东纵队《战斗报》主编。
  这份《战斗报》(特刊)是经由丁老亲自编纂的。丁老当时还郑重地向我提出:值得为你的父亲出一本纪念册子……
  此刻我心中的疑团顿时解开了。
  
  罕见的特刊
  2010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也为纪念父亲邱子华牺牲六十五周年,在丁老的倡导鼓励下,我们以《战斗报》记载的史实为依据,并在各地有关部门和新四军研究会以及父亲生前战友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了《忠诚光荣的一生》纪念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这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让我从中认识了父亲,使父亲邱子华的形象由陌生到栩栩如生,由抽象到具体真切;让我从中学习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沿革和伟大成果;让我从中了解了父母辈的战斗历程和革命人生。丁老不仅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还有一篇题为《回忆与邱子华相识相知的往事》的文章。
  丁老在文章中说道:我与邱子华同志相识与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那时候新四军军部在皖南设置了教导总队,训练参军的知识青年和轮训红军干部。我先在皖南教导队5队学习,后在10队。邱子华在教导队9队,他所在队的人员都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军队干部。虽然两个队的驻地相距较远,两人并不熟悉,但我比较活跃,每次教导总队集中开大会前,各队要唱歌和拉歌,我常指挥大家,比较引人注目。邱子华同志也许记住了我,这是他在1944年秋调来浙东后告诉我的。邱子华调到浙东后,任浙东纵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我们都在政治部工作,住在余姚梁弄镇上一个大院里。邱子华是与妻子曹炎从军部一起调过来的,还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女孩儿,她就是曹肖华。丁老常爱开玩笑地对人说,在浙东后代中,我最早认识的就是曹肖华了,那时她还穿着开裆裤呢!总会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丁老在文章中说,那时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的房间朝北,政工队和报社的房间朝南,邱子华一家的房间朝西。生活在革命大家庭里,彼此生死相依,亲密无间。
  丁老在回忆上虞城解围战时说道:当时政治部的三位科长:徐放、江岚、邱子华都主动请战上了战场。虽然我们上虞城解围战是个大胜仗,但邱子华同志的牺牲在梁弄很震动,大家都很痛心。为了化悲痛为力量,纵队党委、地方政府领导决定联合召开了追悼会。还要求我们《战斗报》专门为此出一个特刊。
  那天追悼会开得很隆重,《战斗报》刊登的文章都很有分量。以后都作为教材供部队指战员学习。新四军浙东纵队机关报——《战斗报》创刊以来,专门为一位牺牲的同志出版特刊是很少的。我将这份《战斗报》珍藏至今,亲手交到他女儿曹肖华的手中。我希望革命先辈的后代都能宣传父辈的革命业绩和无私奋斗的革命精神,缅怀他们忠于人民的革命人生,继承革命传统,培养教育世世代代。
  丁老在这本纪念册中的序和文章,现在读来还是让人激动不已,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丁老在十年前要求我们做了这件事。
  这十年中,当时为纪念册提供资料、写过文章和题过字的老战友、老同志大都先后离世了,也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前辈——两位丁老(丁公量、丁柯)。今年9月3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单,在185名中,有我父亲邱子华的名字。我们都为自己能抓住时机,遵从老一辈的教导,在传承信念、以史育人方面做了件实事而感到欣慰。
  
  两次倾心深谈
  2010年11月和2018年4月,在丁老的家中,曾与丁老有过两次倾心深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前一次是丁老拟好了《忠诚光荣的一生》“序”的初稿,邀我去他家听取意见。我边听、边看、边读。面对着当时已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他是那么慈祥、谦逊、认真、激情……此时我的眼眶已噙满了泪水。他写得太好了,我只有激动,哪还提得出意见呢。
  后一次是受另一位前辈之托送书去了他家。丁老放弃午休,跟我长谈了近两个时辰。有一段肺腑之言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很庆幸自己能活得那么长久,但我总是要走的人了。走之前,想要出本书,是写四明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书。给前去四明山梁弄旅游的游客每人发一本,使人们对梁弄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钱,我来出;书,你们后代来写。”当时我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丁老已回到他梦牵魂绕的第二故乡——梁弄。梁弄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心脏。一个个当年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百年之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魂归四明山。这是他们浴血奋战,用热血浇灌出来的圣地,是他们的魂之故乡!我父亲的墓地也在梁弄,今年7月23日,我回四明山梁弄祭扫父亲,也去了丁老和先辈们的墓地进行祭拜。
  丁老在我心中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已成为抹不去的记忆。我会永远怀念您——丁柯叔叔!
  (作者曹肖华系新四军烈士邱子华之女)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