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莽未必是坏事

  很多年轻人羡慕中年人的成熟稳重,恨不得一下子就拥有成年人的睿智。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年轻人的冲动,真的那么糟糕吗?
  
  前两天上班,遇到一件事情。我乘坐的公交车正好路过展览路,待乘客上下车之后,公交车司机刚刚关闭车门,突然跑过来一个小伙子要上车,司机马上打开车门,小伙子上了车。
  公交车启动,司机马上并线,准备左转弯。小伙子来到驾驶室,寻问司机本路公交车是否到广安门?司机一边转动方向盘,一边说:“你连公交车到哪儿都不知道就敢上车?!”小伙子笑了,说:“急急忙忙的没顾上。”他看了看公交车行程表,才知道有“广安门北”这一站,便放心了。然后靠在我的座位旁边看手机。
  我坐在公交车前门附近的座位上,两个人的对话都听到了。小伙子有二十岁左右,说话口音像是山西人。我问他:“你是山西人吗?”他回答:“是。”
  我接着说:“如果这辆公交车不到广安门呢?”他回答:“那就下车再换乘。”
  “已经刷卡了,不是浪费了一元钱?”
  “那就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嘛!”
  我笑了,小伙子也笑了。我说:“这就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观念上的差别。中老年去哪里,肯定是先问清楚了再上车。但是,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道理,抓紧时间,强调速度,万一坐车坐对了呢,就不用再等下一趟车是不是?”小伙子说:“是的,跟着感觉走嘛。从概率上说只有两种可能,对和错,各占百分之五十。错了,无非是多花一元车票钱。”
  我说:“也对,如果是中老年人要等问清楚再上车,这一趟公交车就赶不上了,只好等下一趟。所以,年轻人的观念也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小伙子说:“如果有条件,当然还是问清楚了再上车才好。”
  这句话,也算是接受了公交车司机刚才的善意批评。
  事后我想,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想法和做事的风格。虽然有时候可能会莽撞,但是有朝气,蓬勃向上,给社会带来勃勃生机。中老年人的优点是稳重、谨慎,但也会导致四平八稳,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保守而不求进取,对社会发展来说,也未必全是好事。
  读者可能会问:你的意思是不是说“鲁莽有鲁莽的好处,谨慎有谨慎的疏漏?”虽然我不能做肯定的答复,却有历史典故为证。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写道:由于马谡的刚愎自用,使得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失守,司马懿率大军十五万直奔诸葛亮驻地西城县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些文官和两千五百名官兵,远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即便是马上撤退也完全不可能了。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城门四开,用二十名军士扮作老百姓在洒扫街道。而诸葛亮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另有两名小童陪伴。司马懿大军先锋赶到,见状怕有伏兵不敢前行,急报司马懿。司马懿急令三军停止,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悠闲自得。司马懿也疑心诸葛亮有伏兵,便下令三军撤退。这时,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这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空城计。人们只知道诸葛亮睿智、司马懿愚笨,却不知当时的年轻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关键时刻有正确的判断。如果依了司马昭的主张,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是,最终还是父亲的“谨慎”判断,推翻了儿子的“鲁莽”判断,丧失了取胜的机会。
  公交车上的经历引出一段历史故事来印证我的观点,也不知是不是走题?只好请读者来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