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西丽:协调联动为“双城建设”护航

  西丽街道是深圳市南山区面积最大的街道,随着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和西丽高铁新城“双城建设”战略落地,北部片区高速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压力也持续增大。
  辖区有12个自然村,48个老旧工业区,外来人员流动频繁。此外,辖区内在建工程众多,加之规模化企业少,部分企业转型搬迁,裁员、拖欠工资等劳资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给西丽的平安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增强辖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西丽街道结合辖区特点,通过平台搭建、联动协调、源头疏导,排查矛盾隐患,就地化解纠纷,春风化雨,为民解忧。


周密部署 搭建平台

  曾位于西丽街道的某外资公司,是该公司在亚太区的总部,于2018年5月宣布将无限期停产停工,这一记“闷棍”令1600余名中国员工措手不及。
  在提前得知消息后,南山区召开了4场协调会分析研判,部署相应对策,西丽街道会同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成立专项工作组提前介入,长期驻守公司,随事态发展召开联席会议。
  工作组在一周内先后5次约谈公司法人代表,一方面集中力量做通资方思想工作,完善补偿方案,设定弹性条款并及时公布;另一方面及早制定应急预案,减少社会冲击,为日后平稳开展谈判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警力和安保力量维持厂区秩序,对入厂员工实名登记、安检,确保现场平稳有序。
  通过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协商谈判,组织引导该公司工会推选出22位协商代表,又挑选出7位精通外语的谈判代表,与资方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双方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平等协商妥善解决了劳资纠纷争议问题,有效防止了矛盾激化。
  “一个中心一盘棋”,西丽街道实行党政领导牵头包案化解的工作方针,领导小组对街道各单位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定期汇总辖区情况、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及时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对辖区社会稳定风险情况进行调研,制定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提出风险防控预案。
  在一起由工伤引起的法律纠纷中,涉事资方关系复杂,承建单位、劳务公司、包工头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相互推诿,致使伤者的医药费及生活费迟迟没有着落。
  伤者曹某某的老家远在甘肃,受伤后无法工作,生活陷入困顿。在与资方多次协商未果后,曹某某向西丽街道递交调解申请,希望街道能够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尽快解决问题。
  收到申请后,西丽街道针对赔偿主体不明、多方推诿的情况,多次深入工地现场,与承建单位、劳务公司、包工头进行多方协调。最终,承建单位同意先行承担赔偿曹某某的费用,与劳务公司和包工头之间的赔偿责任划分后续再进行协商。
  然而,在承诺赔偿后,资方又提出等工伤鉴定结果出来后再进行赔偿。可工伤鉴定结果需要半年后才能拿到,这个要求无疑是当事人无法接受的。
  考虑到工伤鉴定耗时较长,调解员从实际出发,协调资方在工伤鉴定结果出来之前,先行给付部分费用,赔偿金确定在八级伤残和九级伤残的标准之间,以解决曹某某的燃眉之急。
  由于剩余部分赔偿金还需等到工伤鉴定、保险理赔等程序完成后才能确定,劳资双方对于剩余部分赔偿金的支付各有顾虑。西丽街道创新工作方式,不拘泥于常规,协调资方垫付10万元保证金,并提出可由街道出面暂时保管,待具体的赔偿金额确定后,再对保证金进行处理。这样一来,打消了双方的顾虑。最终,当事人顺利拿到尾款,资方也没有后顾之忧。


协调联动 立体防范

  随着片区快速发展,各类民事纠纷数量逐年上涨、特点多样复杂。据统计,2018年西丽街道综治中心受理纠纷918宗,2019年受理纠纷1241宗。
  新形势下,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现有的基层治理模式形成了新的挑战。西丽街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创新警民联调工作机制,与辖区派出所、交警中队、社区工作站等单位形成合力,发挥大事共议、形势共研,问题共治、隐患共防,实事共做、难题共解的“六共”联动模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通过街道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互通信息,确保全面掌握辖区情况,聚焦工作重点、难点,共同商讨对策、形成方案。
  现有的基层调解力量虽然不少,却较为分散。派出所、街道司法所、社区工作站均有专职调解队伍,工业园区、社会组织也有兼职调解员,但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现整合各方调解力量,打造专业化调解队伍,通过集合优化纠纷受理、流转、化解等功能模块,合理配置资源,24小时全天候值班,大大提升调解队伍战斗力和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多方联动、高效沟通、迅速处置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西丽街道结合自身特点,遵循治理规律,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的创新探索赋予了新的内涵。
  某精密工业公司因厂房租约到期,计划注销深圳公司,并搬迁至惠州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在西丽历时26年,共有员工约1800人,10年以上的老员工占有比例大。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过程中,部分员工与公司就补偿方案产生了分歧,200余名员工因此罢工,围堵公司大门。区公安分局立即组织人员对部分违法工人进行劝阻教育,暂时恢复了工厂的稳定秩序。
  事情发生后,西丽街道联合各部门快速响应,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发挥部门联动效果,并在公司厂区内设立办公室,及时进驻厂区,稳定局面,为后续事件的有序处理铺平道路。
  起初,部分员工对政府专项工作组的进驻抱有抵触情绪,迟迟不愿选出员工代表,对谈判之事多次回避。经过工作组不懈的思想工作,员工们选出了代表。工作组第一时间与员工代表开会,明确了员工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并组织员工代表与公司协商。
  几轮协商,员工代表依然没有做出让步。在协商工作陷入僵局时,工作组主动从情、理、法的角度,向员工分析利害关系,让员工明白公司此次搬迁的合法性及工人获得补偿的可能性,并提醒员工可能存在的违反劳动法及公司规章制度的罢工行为的法律风险。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西丽街道通过多管齐下,终于促使员工与公司达成了一致意见。


源头预防 标本兼治

  针对辖区劳资纠纷高发态势,西丽街道建立了预警处置机制,坚持从排查负责到化解,确保妥善处置,通过发挥网格员、企业工会的作用,结合日常各项检查、工会活动等机会,加强走访排查。
  在某五金塑胶公司的裁员纠纷处置中,该公司因订单减少,计划逐步停业实施裁员,涉及员工1000余人。80多名员工拟采取罢工、堵门等手段争取经济补偿,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
  西丽街道提前获悉后,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区人社局、辖区公安派出所等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介入,约谈企业负责人,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法制定补偿方案;组织公司各部门经理、员工代表等召开协调会,听取员工诉求,进行法律宣讲;搭建平台,组织公司与员工代表进行协商。
  最终,双方就解除劳动合同补偿方案达成一致,公司恢复了生产,员工也陆续向公司提交申请解除劳动关系,该纠纷得以平稳化解。
  为提升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从源头预防纠纷产生,西丽街道着重推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采取多渠道、多方式为辖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和良好的法律环境。
  街道综治中心接待大厅设立了法律咨询专位及专线电话,由签约执业律师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为符合条件的人提供法律援助。此外,执业律师和司法所调解员还走进社区,上门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治讲座,并参与调处纠纷。
  受疫情的严重影响,今年劳动关系、房屋租赁、企业债务、合同履行等领域的矛盾纠纷皆大幅增长。西丽街道积极采取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引导企业职工依法维权、调处群体性物业租赁纠纷。深入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面对面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解纠纷。今年上半年接访咨询百余人次,通过排查、接访受理矛盾纠纷88宗,均予以妥善处置。
  针对疫情防控,西丽街道改变普法宣传方式,在群众接待厅放置疫情防控劳动关系指引宣传册500余份,在醒目位置张贴劳动关系指引宣传海报,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租赁纠纷的物业进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面对机遇和挑战,西丽街道通过打造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创新纠纷预警和处置机制,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添助力,用规范化工作机制聚合力,用精细化队伍管理挖潜力,维护辖区平安稳定,为“双城建设”保驾护航,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 责任编辑:侯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