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

-- ——云南法学会典型经验扫描
  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无愧历史重托、肩负民族希望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高扬。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法学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开启新征程,为法学研究和法学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崭新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者、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培养者,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法学会建设踏上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法学会的工作将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时代,必须立足于新时期法学会担负的职能任务,充分认识法学会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书写新时代法学会工作新篇章。
  地方法学会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加强地方法学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是补齐短板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法学会自“八代会”以来,更加重视“新时代地方法学会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谋划和推动地方法学会建设工作,做到既充分体现法学会职能,又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更广领域推动法学会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展现新风貌、取得新发展。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法学会建设要有新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
  县级法学会是推进依法治国最“接地气”的基础平台。
  近年来,地方法学会尤其是县一级法学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地市级法学会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法学会数量达到2637个,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占到92%以上,全国省级、副省级法学会所属研究会数量突破900个。
  在组织建设完善的同时,地方各级法学会通过开展法学研究、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进一步凸显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地扩大了群团组织活动的覆盖面,切实发挥了法学会联系群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最大限度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群团工作接地气、暖人心、聚力量。
  走进新时代,更要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作创新,加强地方各级法学会规范性建设,建立符合法学会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运行机制,着力破解制约法学会长远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障碍与难题,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新时代推出新经验,云南各地法学会典型经验扫描

  云南各级法学会开展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充分呈现了云南各级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新时代下的新面貌新担当新作为。
  经验一:云南省法学会积极参与地方立法。
  云南省法学会牵头重新制定的《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由法学会作为第三方主导立法工作,圆满完成了立法工作任务。作为泸沽湖的湖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张太原高度重视省法学会参与立法工作,专门对泸沽湖保护立法工作作出指示,并多次深入泸沽湖,与四川省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巡湖调研和主持召开滇川两省泸沽湖立法保护工作会议。针对泸沽湖横跨滇川两省,存在两地共管、保护标准不一的情况,张太原书记指出,把丽江泸沽湖保护条例的重新制定工作作为法治扶贫、智力扶贫项目,充分发挥第三方和法治智库优势,并免费提供服务。
  经验二:积极打造云南省昭通、宁蒗两地基层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
  云南省法学会联合省级政法单位出资近千万元,在昭通市、宁蒗县两地建设了以青少年权益保护和法治教育为主的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强的法治宣传教育辐射作用。
  宁蒗县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自2019年9月启用以来,充分运用法治文化宣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渠道、新载体,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先后举办法治讲座6场次、举办《校园欺凌案件》等模拟法庭2场次,播放法治教育片68场次,接待600余名上级领导及兄弟区县领导考察、4000多名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全县共有20000多名干部职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师生前来参观学习,法治宣传效果和影响力日趋明显,促进了全县及周边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对推动全县及周边地区人民树立法治意识、推广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昭通市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依托独特的法治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优势,通过各馆室的丰富展示形式,将昭通法治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文特色融入到基地整体设计的细节中去,全方位展示了昭通高原的亮丽特色和依法治理文化特点。基地展厅中设置的互动体验式电子书、智能互动问答系统、吸毒前后对比、虚拟换装体验系统、270°全息毒品展柜、红外体感训练系统、VR灾情逃生演练、“一念之间”触摸式体验系统等高科技设备让参观人员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了毒品危害、火灾、地震、险情等场景,将法治宣传教育转化为现场学法、答题闯关等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形式,将高科技互动式体验设备的引入代替了传统说教的枯燥乏味,大大提升了参观人员的互动感和体验感,提高参观者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
  经验三:昆明市法学会深入开展法学研究,当好法治建设的智囊团。
  昆明市法学会在全省率先成立昆明市“法治智库”,建立“昆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法治专家智库名录”,共享智库资源,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的新型智库。创新建立国内首个国际商事仲裁法律服务平台,联合举办“金砖国家及南亚东南亚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合作分论坛”“澜湄合作博览会暨澜湄合作滇池论坛”分论坛等活动,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设立“自贸试验区诉讼服务中心”和“分调裁审、多元解纷中心”,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积极引领、繁荣法学理论创新,开展滇池水资源生态保护、自贸区法律问题等法治保障研究,为相关重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经验四:五华区法学会积极参与矛盾化解,乐做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近年来,五华区法学会积极参与区司法局推进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云解纷·五华中心”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指尖调解”走入群众;率先建立“诉前委派调解服务中心”,下设金融纠纷调解室、传统民事纠纷调解室、商事纠纷调解室、保险纠纷调解室等10个调解室。
  此外,五华区法学会积极参与建设全省首家“五华区未成年人关爱中心”,实现未成年人案件取证办案、未成年人关爱、法治宣传教育、社会组织孵化的有机融合;并在全省首家创办法治微信讲坛、全市首家普法“微课堂”,建成省、市“法治校园”示范基地,持续推进“一社区一法律服务员”工作全覆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法治服务就在身边。
  经验五:玉溪市法学会聚焦基层基础,推动法学会实战化建设。
  玉溪市法学会坚持源头治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全力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广泛动员法学会会员,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全力保障复工复产,深化律师会员与重点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结对。推动律师到信访局和司法局“坐诊”以及“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N个警务助理”等创新举措,组织会员积极参与“三个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建设,即:警务室、治保室、调解室“三室”合署办公,建立村组、社区、街道“三级”调处机制,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多措并举下,2019年以来,全市保持群体性事件“零发生”,今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全国、全省“两会”期间赴省进京“零上访”。
  在涉及2.2万人的抚仙湖环湖棚户区改造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中,澄江市法学会积极跟进,通过每年保障10万元工作经费,抓实法律专家服务站、法律诊所、疑难案件研判中心的“一站一所一中心”建设,并以此为载体,向上引力,成立由省司法厅领导担任团长的澄江市抚仙湖保护法律服务团;广泛聚力,从全省吸纳125名骨干律师加入法律服务团,同步整合政法、民政、工青妇等会员力量;向下发力,深入一线开展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了无一人进京访和越级访,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事件,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山水美、百姓安、心气顺的依法善治新路子,受到中央政法委维稳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经验六:官渡区法学会抓好经验总结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切实推进法学工作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官渡区是市委、市政府定位的昆明城市新中心,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量大、人口聚集度高的同时,面临着基层治理难、社会治安乱点乱象突出、综治维稳压力大等短板和不足。为补齐短板和不足,区委、区政府提出“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法学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在省、市级市域社会治理试点的街道和四个大型社区派驻法学会会员、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区的具体工作。目前,官渡区已经实现了“一社区一会员一法律服务员”全覆盖。在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官渡区法学会90余名会员及法律工作者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以线上办公联动形式,保障专业法律服务疫情防控期间“绿灯通行”,积极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广大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劳动关系、婚姻继承、房屋租赁、保险合同、医疗纠纷、旅游合同等民事纠纷提供专业免费解答,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
  近年来,官渡区法院作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法院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围绕社会治理新要求,全面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诉讼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法院+公证”“法院+商会调解”“法院+劳动仲裁”“法院+社会力量”等诉源治理的“官渡模式”,构建“人民调解室”“保险纠纷诉调对接调解室”“证券期货诉调对接调解室”“律师调解室”“商会调解室”等“十位一体”诉调对接平台,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官渡模式”,已成为纠纷解决路上的“急先锋”。官渡区法学会也积极参与其中。
  新时代的篇章已经打开,法学会工作大有可为。
  大有可为更要大有作为。
  相信,在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部署要求的指引下,地方法学会工作将朝着更高标准、更优质量的目标奋进,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