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基层法庭巡礼》系列报道之六

救护心灵创伤有高手 ​

--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法院基层法庭二三事
  知道淄川,因为这里是蒲松龄的故乡;认识淄川,却是通过对淄川法院的那次采访……
  许是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总感觉松龄先生故里,应当有着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印象中,《聊斋》里好像也有解惑断案的描写,只不过那些故事里总有些肃杀之气……然而,当亲耳倾听淄川基层法庭的办案故事,记者由衷感受到,齐鲁传统“和”文化的馨香气息,扑面而来……


解决土地纠纷 保住乡村旅游网红

  在淄川法院政研室主任王莉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辖有蒲松龄故居、峨庄瀑布群等景区的洪山法庭。与其他基层法庭风格不同的是,洪山法庭精致而又不失庄重,简约而又功能齐全。
  法庭庭长李磊告诉记者,洪山法庭管辖的区域很大、人口众多。以太河为例,被淄川当地人称作东山里的太河,最远的地方距离城区100多公里,虽然山清水秀,但过去因为离城远,山里经济生活条件差,不少人都想方设法往外走。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推行,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香饽饽。太河也因为先后开发了潭溪山、齐山、古村落等“网红”旅游项目,而带动了外来投资和当地群众修建、投资的热情。与乡村经济火热发展相伴而来的,也有与土地、旧宅相关的纠纷。
  太河镇西石村村民委员会决定以村委会为主体进行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但在租用土地过程中,与马某甲、马某乙产生纠纷。马某甲为此多次进京上访,纠纷后来诉至法院。
  李磊拿到案件后了解到,案件中一方是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一方是村民的土地租赁权益,都事关双方的切身利益。作为在乡村法庭十多年的法官,李磊清楚,这样的案件不能盲目地就案办案,他第一时间主动分别找到村委会负责人和马某甲,听取双方的诉求,重点了解诉讼诉求后面矛盾的来龙去脉和双方当事人的真实诉求。面对原被告双方为了自身利益互不相让,李磊法官多次不厌其烦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并借助驻地镇政府进一步做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马某甲息诉罢访并自愿解除先前的荒滩承包合同,由村委会发展乡村旅游,村委会也拿出一定的款项作为补偿支付给被告。
  该案的成功调解,既助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兼顾了荒滩承租人的合法权益,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热心大妈”网红 打造纠纷调解新模式

  “寨里法庭也很值得一去。”离开洪山法庭时,王莉对记者说。几十分钟之后,当记者在寨里法庭爱心调解室与法官攀谈甚欢之时,感觉王莉又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惊喜……
  在淄川区人民法院寨里法庭,有一位年逾六十的调解员,她的调解能力和调“和”业绩,一经媒体报道便迅速“蹿红”网络,网友和法庭法官都亲切地称她为“热心大妈”,她叫刘伟。
  刘伟从事调解工作已有三十多年时间。自2016年担任驻庭调解员至今,刘伟大妈已经成功调解了几百起矛盾纠纷案件。
  2018年2月,淄川区法院在辖区内建立了第一家个人调解室——“热心大妈”刘伟金牌调解室。为了充分发挥热心大妈在驻地人熟、地熟的优势,更好地解决矛盾纠纷,淄川区法院特意将调解室设在了寨里人民法庭。
  “很多人觉得调解是个很简单的活儿,谁都能干得了。其实并不是,我做调解工作这么多年,就给自己定了六个标准,即从事调解工作要热心,说服教育要耐心,分析矛盾要细心,释疑解惑要诚心,排忧解难要真心,评判是非要公心。只有秉持这‘六心’你才能把这份工作干好。”刘伟说,在工作的几年中,她调解了大量纠纷案件,化解了大量矛盾,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金字招牌”。
  “热心大妈”品牌调解自室建立以来,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纠纷问题,品牌调解室知名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找刘伟让她帮忙调解纠纷。“调解员不能只做‘和事佬’,调解工作更不能只是‘和稀泥’。只要在调解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如今社区里的矛盾纠纷更多样、更复杂,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如果我们不以法律为基础开展调解工作,就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刘伟说。
  以“热心大妈”品牌为引领,淄川法院培育一支调解“小分队”,这支由12名特邀调解员组成的“小分队”责任心强、善于沟通、熟悉邻里情况,不仅工作细腻,而且工作经验丰富,总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村民家庭内部矛盾、邻里纠纷线索,做到及时化解,同时还学习法律知识,在调解的过程中,运用法律和调解结合的方式,让很多事情可以更好地处理。
  

平衡情感与法律 缘分不再情分在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每个家庭的安稳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安稳。淄川法院每年受理的离婚案件一千余件。作为处理家事纠纷主阵地的派出法庭,常年办理家事纠纷的资深法官,哪怕面对只有几行字的离婚起诉书,也不敢在心里轻视。”寨里法庭庭长司向华,以一名女性的温柔细腻和法官的法律理性,平衡着情感和法律,让一个个前来诉讼的家庭,无论破镜重圆还是选择分离,都妥善处理好各方的诉求,尽量让过往岁月的美好留在每个人心中,虽然夫妻缘分不再,但情分仍能继续。
  原告蒲某向法院起诉,要求与被告侯某离婚,女儿侯小某由原告自己抚养。司向华庭长在庭前做调解工作的时候了解到,被告侯某在2007年3月受伤后导致高位截瘫,身体突变后情绪暴躁,动辄对原告打骂,原告因长期生活压抑,导致精神抑郁。这件本来普通的离婚案件,考虑到被告男方是长年卧病在床的高位截瘫病人,因此该案件决不能当作普通的离婚案件来对待。
  “如果简单地判决离婚,那被告今后的生活该何去何从?如果判决不准离婚,那声称已经患上严重抑郁症、并要死在法院的原告的情绪该如何安抚?”于是,司向华法官决定到被告家里了解实际情况。被告住在辖区最偏远的孤山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被告家。一进家门,阴暗的房间里看不见人,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进到屋内,终于看见瘦弱的被告躺在黑乎乎的棉被里,身边放着一把装着凉开水的茶壶,一看见法院的人,情绪激动不已。
  看到这种情况,司向华法官先把房间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又烧了一壶热水。当被告捧起热水小心地喝了一口后,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也打开了话匣子,向法官讲述了他和原告的过往。
  原来,十年前,他是因为修缮房屋时不慎从房顶跌落,造成了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初遇变故,脾气变得暴躁,原告忍受不了脾气暴躁的他,就带着女儿离家出走了。这几年,是被告年迈的母亲照顾他,母亲去世后,就是姐姐轮流给他送送饭,也谈不上照顾。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司向华一方面找到了村里的妇联主任,做被告姐妹的工作,安排她们轮流照顾他。另一方面,又单独找了原告女方做工作,让她回家和男方把误会解开。还找到他们女儿,让她分头做原、被告的工作,并承诺父母离婚后承担起照顾父亲的义务。
  剑拔弩张的原、被告双方总算出现了缓和。考虑到被告身体不方便,主审法官和书记员再次来到被告家里,原、被告在女儿、姐姐、姐夫的见证下,打开了心结,签署调解协议,和平分手。


六尺巷佳话 疏通叔侄心里的“排水沟”

  康熙年间,文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生活了好几代。他的官邸与吴家相邻。一年,吴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不服,双方发生争执,不肯让对方,于是起诉到县衙。由于张、吴都是名门望族,县官左右为难,无法作出判决。
  愤怒的张英家人立即写信给张英,希望他支持他们的家庭。张英看完家书后,不赞成家里为了争夺地盘而起诉争讼,于是在家书上写了四句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收到这封信后,张家非常内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三尺的地基。吴家看到这一幕,觉得张家有权有势,不仅没有欺负人,反而主动让步息诉。吴家被“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宏大量所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退让三尺的做法,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自此,“六尺巷”被传为以和为贵的佳话。
  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六尺巷”的故事,在寨里法庭成为调和相邻关系纠纷的“利器”。
  原、被告是叔侄关系,原告叔叔住在前院,被告侄子住在后院。原告叔叔向法院提起诉讼,称被告侄子家里的院墙倒塌并且堵塞了下水道,以至于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去,原告的房子的后墙长期被雨水浸泡,导致房屋后墙有了裂缝,要求法院判决被告将院墙拆除,并赔偿原告房屋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
  案件受理后,考虑到原、被告的特殊关系,洪山法庭法官决定先到现场实际看一下。通过到现场查看,发现由于下大雨的原因导致被告的院墙部分塌陷,塌陷的泥土经雨水冲刷堵了排水沟,雨水未能及时排除,浸湿了原告的房屋后墙的根基,导致房屋有细微的裂缝。
  掌握了基本情况后,法官首先找到被告,被告表示其也很委屈,他也没想到会下这么大的雨,排水沟已经疏通了一次,没想到雨水一冲又堵上了。天晴后,本想立即去收拾,可是叔叔不但不好好和自己讲明白,反而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才一气之下不管了。原告也是一赌气把侄子告上了法庭。
  法官抓住双方都是因为大雨房屋出现问题解决不顺畅置气这个关键,便分别找到原被告做调解工作。尤其对原告讲,他毕竟是长辈,又前后住着,要注意和晚辈的沟通方式方法,让以前的好关系持续下去,别让一场官司将家族感情打没了。随后又把双方叫到一起,给他们讲了“六尺巷”的故事。最后,叔侄握手言和,侄子把排水沟疏通好,给叔叔把房屋的后墙修好抹平,原告将案件撤诉。
  淄川法院院长宗志强说,淄川是古齐国所在地,几千年来一直在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淄川法院在基层法庭建设中,特别注重将“和”文化融入其中,让网红继续红,让法律留真情……
  “法律虽然是无情的,但是也是有温度的!”这就是淄川法院基层法院法官实践“和”文化的真实写照。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