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荣誉表彰制度有待建构更多层次

  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钟南山等人获得这些殊荣,可谓当之无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大批医学专家和医护工作者勇往直前,力挽狂澜,以血肉之躯,铸成了抗击疫情、救危度厄的坚固长城,使国家和民族转危为安。而钟南山等人,正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
  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还是“人民英雄”,都属于国家级的最高荣誉。以“共和国勋章”为例,自从这一荣誉设立以来,仅授予过包括袁隆平、屠呦呦在内的8位人士,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此次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同样是实至名归。从17年前的抗击非典之战,到此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国分忧,敢于担当,被誉为国之脊梁,赢得了全社会的尊敬和爱戴。授予钟南山等人以“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称号,正是国家和人民表达敬意的庄严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宪法早就规定了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表彰制度,但只是最近几年,这一制度才真正有所发展和实践起步。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我国首次集中授予42名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即在此列。这一开创之举,激活了宪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国家制度,也为国家庆典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而此次集中聚焦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杰出人物的授勋表彰活动,并未刻意选择重大节庆时刻,而是在抗疫之战趋于平缓后就及时推出,这意味着功勋荣誉表彰已走向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表彰仪式,显然能更好地起到精神激励、凝聚人心的作用,实现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初衷。
  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荣誉致敬钟南山等人,无疑顺应了民意。但也应当看到,在此次抗疫之战中,无私牺牲、贡献重大的抗疫战士不在少数,能否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和精神激励,同样不可忽视。
  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表现突出的人士已经在各地受到了一些嘉奖和表彰,如支援武汉抗疫的外地医务人员,在离开武汉时都收到了一份证书和纪念章。有的地方还专门印制了一批纪念章,表彰优秀的抗疫志愿者。在各个系统,还有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的评选和表彰活动等等。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荣誉和表彰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足以匹配相关人员所作出的贡献、所付出的牺牲。比如,一些纪念章只是临时印制,并没有相关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作为依托。而表彰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之类的活动,也大多局限于专业领域,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换言之,这些荣誉表彰的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都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荣誉表彰的精神激励效果。
  这样的反差之所以会出现,恐怕还是与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不够健全有关。在国家层面,自从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以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随之出台,2017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进一步对相关表彰活动作出细化规定。可以说,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建设已趋于完善,不仅功勋荣誉类别丰富,而且还确立了相应的待遇等制度。 
  但在地方层面,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依然缺乏系统的规划,所设置的表彰类别较为单一。由此,对于那些对地方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如何进行足以证明其贡献价值的表彰和奖励,往往成为难题。正因此,有必要在地方层面也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更为庄重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给予更多优秀公民、社会精英等以足够分量的精神褒扬和激励,并以此激发公众的正义感、荣誉感和积极性。同时,构建更多层次的地方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也有利于更多的民众参与提名、评选等环节,最大限度体现公众的意志,并使表彰活动经得起民意和历史的检验。
  总之,建立一个从国家到地方、层次分明、系统规范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不仅能更好地褒奖优秀的贡献者,也能引领社会的正气和价值观。而这,也是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