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法庭的未来》专题报道之三

期待司法改革的春天

-- ——走进第一巡回法庭
   2015年春节假期刚过,好友就从深圳打来电话,说新近成立的第一巡回法庭要在3月2日开庭审理第一起案件,问我有没有兴趣观摩旁听。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着实激动了一下,立即答应下来。其实,凡是关心中国司法改革的人,凡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都会关注在异地设立巡回法庭的事情,都会关注巡回法庭的运行效果。若能亲历巡回法院的第一次开庭,自然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认识的好几位法官在两个巡回法庭任职,若能在深圳叙旧,自然是件美事儿。


初识第一巡回法庭

   正月里的北京,还在料峭寒冬中,千里之遥的深圳,却已春意盎然。第一巡回法庭设在深圳市中院的旧址。以前到过深圳中院,对于这个院子有些印象。进入不大的院子,迎面是一栋十几层的办公楼,后面是一栋低矮的两层建筑物。看得出来,旧有的建筑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做了简单的装修,挂上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的铭牌,楼前站立着一名威武的执勤武警。
   早在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前,就听说过在巡回法庭的选址上存在意见分歧。有人建议把第一巡回法庭设在广州市,有人主张设在深圳,最高人民法院领导最终拍板落户在深圳。
   几十年前,我曾多次到过深圳和广州。广州是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年代久远,历史感厚重,商业发达,思想前卫,无疑是广东省的中心。说到深圳,它当时只是一个刚从边陲小镇起步的城市,面积狭小,正在大兴土木,往来于深圳的人们,夹杂着全国各地的口音。二三十年后,深圳已变成了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的自由、创新和蓝天,是深圳人最为骄傲的三件事。几位久居深圳的同学说,深圳是中国最不关注出身、最少官僚主义的地方,他们喜欢住在深圳。
   设置巡回法庭,是我国司法改革试验的重要一环,是原有审判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深圳这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设置巡回法庭,或许映射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创意选择,反映了民众对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愿望与憧憬。在深圳的城市精神与法院审判制度改革之间,似乎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环境和精神上的互动。


走进任职法官的生活

   中午时分,陪同的法官提议在法院附近找个餐厅就餐,我反倒更想在法庭的食堂就餐。这样,既可以见到许久未见的好友,又可以亲身感受一下任职法官的日常生活。
   穿过办公楼的主楼,来到后面的小院,坐落了一栋小型的两层简易建筑。楼上是办公室或机房,楼下就是法庭的食堂。南方的建筑不同于北方的建筑,墙体单薄,门窗相连,通常都是打开的,有点像临街的铺面房,看起来有些简陋。屋外的风直接吹在脸上,刚坐下来,有一点点冷。
   长条形的食堂面积不大,大概有五六十平方米,进门就是自助餐的组合柜。对面实墙的墙边,依次安放了四五个简易的长条餐桌,摆放着长凳或椅子,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空间。这是周末,陆陆续续有几个法官和工作人员前来就餐。午餐很简单,除了米饭和馒头外,有五六种热菜,两三种凉菜,很难说好吃。说起来,这里更像是一家工厂的食堂,而不像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食堂。
   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最高审判机关,久居北方都市的法官们,突然来到了曾经的边陲小镇,来到不很熟悉的南方城市,不知道他们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我问刘法官,她多长时间回一次北京。刘法官笑着说,以后回北京就算是出差了,估计半年当中总有一两次机会。我又问她有没有宿舍,她说:全体法官和工作人员就住在不远处的一家三星级酒店。我知道这家酒店,十几年前出差时住过。这家酒店当时比较简单,现在想来,应该更旧些。
   餐厅里的欢声笑语,打断了我的回忆,把我带回了现实。今天回想起来,心里仍旧有些疑惑。如果我习惯了北京的生活,如果每天都能回到家中,如果每天都能与家人就餐、聊天,是不是算得上很幸福呢?如果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天天出差在外,究竟是什么感觉呢?


旁听第一案开庭审理

   第二天上午,第一巡回法庭开庭审理第一起案件,同来观摩旁听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对外经贸大学沈四宝教授和中山大学周林彬教授。审判庭设有专门的旁听席,除了二三十个旁听者外,还有十几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记者。
   当天审理的案件并不复杂,媒体后来也有案情报道。主审法官周帆是三级大法官。说起来,周法官曾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和民四庭担任过副庭长,后来在广东省高院挂职副院长,现在是第一巡回法庭的副庭长。对于一位拥有三十多年审判经验的老法官来说,处理今天这样的案件,不会有什么悬念。
   在审判庭里,遇到几位深圳中院的法官。他们说,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在深圳开庭审理案件,他们是前来观摩学习的,看看最高法院是如何审案的。谈起开庭的观感,对于主审法官的稳重风格、重点问题的把握,他们颇有触动。我事后了解到,合议庭原本打算当天宣判的,但在闭庭前,双方当事人都表示考虑和解,合议庭没有当庭宣判。于是,巡回法庭历史上的第一个判决书,就由设在沈阳的第二巡回法庭不久后作出了。
   走到办公楼主楼门前,才注意到很多人在院里排队,队伍井然有序,队尾一直延伸到院子外面,有名法警在一旁维持着秩序。陪我观摩的法官说,排队的人都是到第一巡回法庭上访的,每天总有几十人排队,法庭也专门组织了几名法官负责接访。回想起来,当时没有太注意到,接访也成为了巡回法庭的重要职责。


巡回法庭任重道远

   在中国历史上,并无设立巡回法庭的传统。究竟如何看待正在试验中的巡回法庭的作用,坊间有多种看法。不久前读到中国政法大学王涌教授的一篇文章,内容有些悲观。在我看来,巡回法庭只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如果把人们对司法改革的期许全部加在巡回法庭身上,巡回法庭就会窒息而亡。如果我们受制于法系传统,或者过度悲观地看待这个新生事物,巡回法庭同样会窒息而亡。
   巡回法庭确实要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据说,巡回法庭的法官每两年轮换一次,而且未必能重新回到在北京的最高法院,很多法官有些担心和顾虑。再比如,巡回法庭的法官究竟应该享受什么待遇,这也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全家都在北京的法官而言,难以与家人团聚,这无疑是个问题。对于拿着北京地区工资的法官而言,要想在深圳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也绝非易事。
   巡回法庭设在地方,有所谓“最高法院搬到家门口”的说法,这种做法当然有利于处理案件。但是,更重要的是,巡回法庭远离了北京,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它将逐渐成为未来司法改革的试验基地。当年在深圳建立特区时,许多人坚决反对,许多人认识不清,其实,建立特区的决策者在当时也未必能说清特区的未来功能。然而,“特区”被慢慢地注入了更多的职能,今天已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最成功的特区。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既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决定,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仍然需要时间观察,需要发现它的问题,需要把握它的走向,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唯有如此,才能充实和发展巡回法庭的内涵。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