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警殉职案的社会追问

   3月11日,上海交警茆盛泉在街头纠处一起机动车违法行为时,被司机驾车拖行,因伤重不治而身亡。这一事件引发舆论一片哗然,社会各界痛悼遇难交警的同时,也对抗拒执法的司机表达了同仇敌忾的愤怒谴责。
   因为一名普通交警的殉职,激起全社会如此整齐的正义感、如此强烈的正能量,这在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中并不多见。普通市民与城市管理者极其默契地站在同一价值观的行列中,为呼唤秩序、强调规则、完善法治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无疑折射出全社会对一个和谐、公平、正义大环境的强烈诉求。
   关于肇事司机孙浩杰,相关信息显示,此人曾留学新加坡,现为一家高科技公司的高管,出有宝马,入有豪宅,堪称前途远大的成功人士。人们或许会纳闷:此人既然曾在法治严苛的新加坡接受过熏陶,理应比一般土豪更懂得奉公守法,何以沦为弃文明如草芥的马路杀手?
   众所周知,道路属于公共资源,通常情况下它赋予所有人平等的路权。然而在交通高峰、拥堵等特殊时段,道路又会演变成稀缺资源,激起人们的竞争欲望,而无视规则的竞争,必将结出冲突的恶果。一些拥有财富、地位等优势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为耀武扬威的“路霸”,正因为其竞争欲望和成功率更胜于常人,因而常常将这种欲望和优势错误地移植到道路竞争中,率性发泄傲骄、躁怒等负面情绪,肆意放任抢道、超速等违法行为,有意无意打破了公共资源平等分享的游戏规则,最终造成分配秩序的恶化。而孙浩杰,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害人害己的孙浩杰,毋庸置疑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也应当看到,无视规则、淡漠法治并非只是个别群体的特殊现象,而是已经泛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交通违法违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即便是那些真诚悼念殉职交警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交通违法者。这种极其矛盾的现象,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文明和法治困境。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茆盛泉既罹难于孙浩杰的方向盘下,也是社会潜规陋习的牺牲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痛切悼念茆盛泉的声浪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交通违章比比皆是,法不责众,交警何必过于认真,以致白白牺牲了性命。
   这样的论调,暴露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心理基础。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法不责众”行为观念,其背后是利益权衡后的油滑和轻佻,不仅扰乱了是非、肢解了原则,也朽蚀着周边的社会生态。倘若任其泛滥,最终必将导致无序状态甚嚣尘上,社会运行成本不堪其累,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亦将深受其害。恰如,你甩给社会的是垃圾,又怎么能指望社会回馈你菁华?如果深陷“法不责众”的观念误区,以集体无意识左右日常生活和行为,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因果相承的宿命。
   对于上海交警殉职事件,不应仅仅局限于悼念和谴责的激情,更应由此唤起深刻的社会反思。从本质而言,只有全社会培育起对于法治、规则和文明的敬畏意识,并深深融入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才能真正杜绝类似悲剧的重演,也才能真正告慰殉职交警的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