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民事百科全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法典,将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这一划时代的法典来之不易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具有重大意义。民法典编纂采取“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从同类规范和制度中提出一般规则,形成民法典总则编;将相关民事法律按其内容的同一性编纂成六个分编,然后整合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根据分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为民法典编纂的牵头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现为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为参加单位。2015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民法典编纂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中国法学会党组高度重视这项任务,专门成立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在党组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法学会系统参与立法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中国法学会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民法学及相关研究会负责人及经济法、商法、行政法、社会法、比较法等多学科著名专家组成。至此,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的工作全面有序、紧锣密鼓展开。
  五年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密切配合和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部署安排,发挥我国法治领域核心智库的优势和作用,尽心尽责,积极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参加民法典编纂工作,分别成立了民法总则和各分编课题组,按计划分别先行提出民法总则、人格权编专家建议稿,对其他五编则梳理出问题清单及建议条款,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并多次召开立法咨询会、研讨会等为民法典编纂献计献策,为民法典立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纂民法典意义重大而深远

  编纂一部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今天,这一整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形成的民事法规且体系较为完备的民法典的问世,让这一夙愿终于成真。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民法典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比如,总则编以专章形式,尽可能对民事主体享有的各种权利进行详细列举,并留有发展空间;物权编加强对建筑物业主权利的保护,增加规定居住权;合同编强化对债权实现的保护力度;人格权独立成编;等等。这些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法治保障。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因此被视为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民法典实现了民事法律关系领域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法典的颁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活动的基本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有效健全经济秩序、维护交易安全。民法典编纂坚持立足我国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际,必将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民法典调整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民法典各分编通过具体规范来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各项具体民事权利,要求公权力依法行使,尊重和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这就能够间接发挥规范权力行使的重要功能,有效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促进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民法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比如,总则编确立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基本原则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又如,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适当扩大扶养人范围,将“树立优良家风”作为处理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等,都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


学习宣传民法典是当前的头等要务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法典通过后,只有学习好、实践好这部法典,才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民法典是人民的法典,是人民权利的体系化表达。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应当努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通过切实实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如何让人民群众深入学习了解民法典,熟知这部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呢?民法典通过后,中国法学会专门发布《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知》,加强研究阐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充分运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法治宣讲活动平台,紧密结合学习宣传民法典,组织法学法律专家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法典宣讲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民主与法制社作为中国法学会所属的一家新闻、法治领域的权威媒体,始终把对这部法典宣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年初到现在,民主与法制周刊连续多期制作高质量的封面焦点文章,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个问题点阐释这部法律,包括:民法典的渐行渐近——记者眼中的民法典;走进民法典时代——两会代表眼中的民法典;民法学者眼中的民法典;律师眼中的民法典;法官眼中的民法典;检察官眼中的民法典等。形成系列报道,把民法典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增强民法典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民法典知识,不断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新热潮,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中国法学会还将继续围绕民法典进行宣传,积极配合开展“十四五”普法工作,促进良法善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新发展,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法治中国建设必能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