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 新担当》系列报道之二

王正保:一位老法官的亮色理想

  “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应停下前进的脚步。”尽管已退休多年,王正保的身影仍时不时出现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如今76岁高龄的他不仅是浙江省高院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同时还担负着《浙江审判志》的审核评定工作。
  2005年,王正保在浙江省高院办公室主任和二级高级法官的岗位上退休,自2006年开始便活跃在高院退休干部党支部,历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在2015年由于年事已高,不能再承担较大工作量,遂再次调整为党支部副书记,直至今日。
  2013年11月,王正保不幸患肠癌,手术后家人和朋友都劝他好好休养。但当领导到医院和家里看望他时,他仍心系支部工作。治疗期间他就熬不住通过电话与支委们沟通、商量工作,安排好支部的活动和学习,了解老党员的思想情况等。考虑当时手中的“修志”任务紧迫且无人可代替,术后仅4个多月,王正保又重新投入工作。
  “作为一名老党员,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好事作奉献。”拥有着55年党龄的王正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结缘司法

  1964年,出生于浙江温岭的19岁青年王正保考入了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由于在校表现优异,两年后他光荣入党。
  王正保在校期间,中国时值社会动荡期,时代的变化也悄然地改变着每个人的命运。1968年,浙江省公安机关军管会到浙江师范学院挑选几个根正苗红的学生,王正保被选中进入到杭州市公安机关军管会清档组工作。
  彼时王正保的主要工作为档案清查,卡片整理,这期间看似枯燥繁琐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刚刚工作的王正保,也为此后王正保的主要工作打下了基础。
  1970年,王正保进入浙江省革委会人保组四办工作,主要负责审核判处各地上报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和反革命案件。
  1972年8月,中央作出恢复法院的决定。同年12月7日,浙江省高院恢复,王正保成为首批工作人员。当时浙江省高院仅设立办公室、刑庭、民庭以及司法行政处等四个部门,王正保被安排在刑庭,主要负责死刑复核工作。
  王正保告诉记者,那个时代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办公条件简陋,出行工具单一,交通极为不便。不同于当今,几个小时即可到达浙江的各个角落。那时出差去某一地方,往往路上就要花费好几天。
  而在当时,王正保和同仁似乎并没有去刻意在意这些,只是纯粹地沉浸在工作之中。


平反错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决策。法院建设工作,得以重新回到正常轨道。而在这一年,王正保任浙江省高院刑庭副庭长。
   “文革”十年,产生了大量冤错案,任职副庭长的王正保分管复查纠正冤错案工作。他说:“眼看着很多反对林彪‘四人帮’,为刘少奇、邓小平鸣不平的案件,迟迟平不了反,心里十分焦急。”
  这其中吴某反革命案件较为典型。1976年4月28日和5月2日,浙江嘉善的农民吴某书写并张贴了两张标语,这个年仅24岁的青年当年9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王正保表示,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冤杀案件,但在那个年代就这样出现了。粉碎“四人帮”后,照理这样的冤案很快可以平反,但真要平反并不容易,因为思想上仍有“禁区”。
  1978年年底,经过浙江省、地、县三级法院认真复查、多次讨论,抓住作案动机这个关键点最终认定:吴某书写并张贴标语,实质上是反对“四人帮”和为邓小平遭诬陷鸣不平,不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应撤销原判宣告无罪,予以平反。
  同类型的案件还有,1970年杭州余杭的李春田被以反革命罪处以死刑,在1980年经王正保等人合议后改判无罪,并给以经济补助500元。
  李妻在接到改判后悲喜交加,在给法院的感谢信中写道:千言万语并作一句话,感谢党中央。一定积极工作,来报答党对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平民百姓的关怀。
  王正保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内工作量巨大,加班加点往往成为工作常态,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工作到深夜,有时到后半夜,需喝两口酒就点花生米提神,稍作休息后再继续工作。王正保说,那时工作确实很累,但一想到能早日为蒙冤者昭雪,就不觉得累。
  经王正保平反的死刑案件到底有多少?时至今日尚无完全统计,王正保告诉记者,那个阶段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二十起甚至更多。
  王正保认为,冤错案昭雪的意义在于打开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大门,对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仗义执言

  1980年,王正保出任浙江省高院研究室副主任。但是,岗位的调动,似乎并不影响他敏锐的判断以及在纠错道路上的前行。
  1983年“严打”初期,浙江省高院从各地上报的拟处死刑案件统计数据发现,属于已判刑投入劳动改造又重新改判死刑的“回头看”案件,有40多起。随即提出意见向最高法院报告,引起最高法院重视,使“回头看”得以及时纠正。
  上述仅为《浙江审判志》稿中寥寥数语,但背后的故事远非看上去那么风轻云淡。
  对此,王正保回忆:“严打”是1983年8月中旬开始的。浙江省公检法各家坚决贯彻中央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热情很高,加班加点,日夜办案,迅速判处一批罪行严重、民愤极大的罪犯死刑,群众拍手称快。但当时有的人头脑比较热,提出对已判服刑的严重罪犯,要进行“回头看”,从中改判一批死刑。
  9月初,王正保在例行的工作中从各地报来的统计材料中看到,要求“回头看”改判死刑的案件竟有40多起。一直从事平反纠错工作的王正保看到数字后心痛不已,他深知每一个冤错案都会给个人和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无尽的伤痛,更深知为案件平反的司法成本和社会成本。
  刻不容缓,此事干系重大。王正保打定主意后便提出意见,报告省高院领导。浙江省高院领导同样高度重视,同意将有关情况作为重要信息火速报最高人民法院。
  5天后,最高人民法院肯定浙江高院有关控制“回头看”改判死刑人数、“回头看”案件改判标准、注意罪犯劳改表现等三条意见是正确的。“回头看”之风,戛然而止。
  悄无声息中,又有多少人命运为之改变。


见证惊雷

  1982年,全国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斗争。当时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凡不符合计划经济要求的经济活动,如长途贩运、废旧物品加工销售等,都被视为搞资本主义,轻则批判,重则判刑。
  对于这一类案件的定性,王正保持否定态度。此前任刑庭副庭长期间,他就接触过此类案件,有温州商人因投机倒把罪被判死刑。而在最后复核阶段,王正保力陈理由,将其由死刑改判为有期徒刑。
  浙江此类案件频发,影响最大当属“八大王”案件。温州乐清柳市的“旧货大王”王迈仟、“矿配大王”程步清、“目录大王”叶建华、“机电大王”胡金林等“八大王”,均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刑。时任乐清县委书记说,抓了“八大王”,乐清柳市的工业产值下降了75%,打击经济犯罪的目的是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怎么“八大王”一判刑,当地经济就直线下降了?
  对此,温州市委十分重视,要求法院复查处理这些案件。此时已任省高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正保知道浙江省判的“投机倒把”案件问题不少,关键是案件的定性。难点在于这些案件的事实都很清楚,问题是怎么看这些个体经营户的行为。说到底是以什么标准去衡量,法律政策界限怎么把握。
  王正保回忆说,1983年复查案件时,还在讨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在不少人眼里,温州是搞“资本主义典型”,是“投机倒把的滋生地”。在这样的情势下搞复查,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用是否有利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否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这个标准去衡量。
  为统一思想,王正保随同浙江省高院领导赶赴温州就“八大王”一案调研,此后“八大王”相继宣告无罪。这在当时不啻于平地惊雷,法院判决文书的权威性为老百姓真正解放了思想,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民营经济一飞冲天,在今日仍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八大王”的平反,在浙江改革开放过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性的事件。作为参与者以及见证者,王正保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很自豪。


退休修志

  1988年,王正保由浙江省高院研究室主任转岗到办公室主任,直至2005年退休。退休后,除了积极参与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外,因业务精湛、资历较深,王正保还参与了《浙江审判志》的编纂工作。
  2007年年初,浙江省高院就决定启动《浙江审判志》编纂工作,并成立编纂委员会,时任院长应勇任编委会主任,王正保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配5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修志工作。
  2007年4月23日,编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编纂大纲和实施方案,修志工作正式开始。会议决定,采取“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方法修志,即由编辑部负责整部志书的策划、指导,并负责历代部分编写,各部门按职能管辖,分别负责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编写,最后由编辑部总纂成书。
  修志工作全面开展后,王正保等全体编纂人员千方百计,广征博采,认真搜集资料。至2008年年底,共抄录、复印资料3000余万字,搜集图片照片160余幅,购买资料光碟2套、书籍40余册。为促进工作,编辑部还先后刊出《审判志编纂通讯》19期、修志进度通报6期。
  几经寒暑,各部门先后写出初稿,王正保仔细审阅志稿就结构、内容、文字等逐一提出修改意见。各撰稿人按照要求查找资料,充实内容,认真修改,大多三易其稿,方见成熟。
  2014年年初志稿进入分纂阶段,截至2014年12月全书各章草稿基本写就,共三册180余万字,其中概述由王正保撰写。
  这部耗费了无数人心血的《浙江审判志》即将面世。为把这部志书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王正保在评审中十分认真仔细,逐字逐句酙酌推敲,尽最大努力避免差错。他和很多人一样,期待着这部力作早日问世。
  “我虽已离开法院工作岗位,但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法院的进步,对法院的变化和成就高兴和自豪。衷心希望法院同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自觉服务大局,践行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公正,开拓进取,共创人民法院事业新局面。法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这名老党员如是说。
  心中带着理想,步履永远向前。这正是一名老法官、老党员一辈子的行动指南!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