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从镜头看每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镜头前,广大新闻记者在镜头后。
  作为两会中不可或缺的群体,记者们感受着两会、发布着信息、传递着能量,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今年全国两会在新闻安排上的较大调整,致使采访报道方式也根据需求采取了创新模式。
  记者们会前准备工作怎样进行?全国两会期间如何“云跑会”?见不到代表委员又该如何采访……诸多疑问汇成一句话,他们是如何担负起使命,完成任务的?别急,谜底慢慢揭晓…… 


多数记者无缘上会采访

  2020年以前,每年3月的人民大会堂,都能见证数千名中外记者沸腾的血液。开幕式当天凌晨5时左右,大批等待排队进场的媒体记者已经聚集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他们之中甚至有不惜通宵守候的,但求能以最快速度进场抢占最佳机位。就这样,我们每年都能看很多珍贵、有趣的画面,既有他们拍摄的,也有拍摄他们的。
  受常态化疫情防控影响,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主要采访方式变为视频、电话采访。这意味着,今年对于跑会记者来说,经历不到7点前候在人民大会堂前,跺脚御寒、抻脖望前的紧张欣喜。
  如果说往年全国两会报道间记者们互相打招呼习惯道“嘿!您今年跑两会吗?”在今年,恐怕要改措辞为“嗨!您今年也云跑会呀!”
  别看都是“跑”,方式可大不相同……
  XX代表您好!我是XX记者,可否占用您10分钟时间。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您今年上会带来的建议或议案……
  XX委员您好!我是XX记者。能否请您就广大网友所关心的XX问题,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过去的全国两会,每当有代表委员走下大巴车,跑会记者们都会睁大眼睛,快速寻找着所关注的采访对象。每当目标采访对象出现,记者们便会拿着“长枪短炮”迅速奔跑、蜂拥而上。为了拍到精彩的画面,不少记者甚至爬上梯子、踩着凳子,各显神通。
  拦下行色匆匆的代表委员、争抢访问机会只是第一步。采访结束后,为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报道,记者们往往会在广场找一个地方席地而坐,以台阶或是自己的大腿为桌子,飞快地敲击着电脑键盘,奋笔疾书写稿。
  两会记者们登高拍照,坐地发稿,向外界报道着代表委员风采、传递着大会盛况。不过,这种画面,今年就很少见了。
  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两会会议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防控措施,大会对一些安排进行调整。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前,大会新闻中心共收到了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今年会议的申请。但就如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业遂接受媒体访问时所说,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中国面临的防境外输入、防境内反弹任务很重”。所以,对于境外记者来说,如果不是常驻北京,今年无缘上会采访。
此外,为确保会议安全,除了对人民大会堂实施严格管理,现场采访记者数量也大幅缩减。少数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家媒体的记者获准进入人民大会堂,且严控面对面采访,其他媒体上会名额则减少。
  不同于往年的十几场新闻发布会,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数量也减少很多。安排了四场新闻发布会,包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外交部部长新闻发布会以及标志着两会圆满闭幕的总理记者会。
  除了新闻发布会、记者会,在今年“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也适当精简。采用创新形式,以视频方式进行。
  各国驻华使节将受邀旁听大会全体会议,各代表团则不安排开放团组和集中采访活动。但将设立新闻发言人发布重要信息,代表团的新闻联络员也将协助记者联系采访代表,代表驻地将设立视频采访室。
  两个会议的新闻中心将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中外记者提供服务,新闻中心网页将及时、动态发布会议日程和议程、活动安排、会议主要文件的中外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等,并积极协助中外记者联系采访。记者可前往并通过视频形式了解会议相关内容,予以报道。


与代表委员“隔空”问答

  2020全国两会记者人数大幅压缩、发布会以视频形式进行、“面对面”采访取消、三大通道将以直播信号全网开放……信号一出,让广大媒体记者同胞犯了难。没有了以往“拦部”式提问机会,缺少了独家的“意外惊喜”,面对同样的直播流。跑会记者如何讲好两会故事,让报道脱颖而出,成了摆在各家媒体面前最大的难题。
  每年全国两会上的“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新闻发布会,都是媒体追踪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带流量。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的第一时间报道、“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的抢先提问、各代表团驻地的“登门拜访”……在今年,记者们的采访思路要升级。
  先以大会开幕式报道为例。以往按照惯例所有上会记者都可以在当天提前拿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所以在开幕式当天人民大会堂一楼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记者们早早候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排起长队,就待时间一到,迅速安检完,冲着、跑着去领会议材料。“赛跑”中出现摔倒了的画面都不稀奇。材料拿到手,各路记者各显神通。人民大会堂内有站着的、坐(地上)着的甚至趴着的记者身影,他们快速翻阅报告资料,力争在第一时间,把报告内容的重点最先传递出去、报道出来。
  再说说“部长通道”,自从全国人大专门设立集中采访区以来,“部长通道”每年都成了媒体鏖战的重要场所。部委负责人在这里说出的只言片语,都可能传达出重要的信息。
  而在今年,据《关于中外记者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通知》要求,今年两会主要通过网络、远程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和各代表团驻地的直播间的视频信号都将放在网络平台对全民公开,媒体也主要通过直播内容寻找报道素材,不能面对面采访。这么看来,用“云上两会”形容今年的情况再合适不过。
  5月20日下午3点,全国政协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分为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和梅地亚新闻中心两个会场。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与在分会场梅地亚新闻中心的中外媒体记者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的“隔空”问答。
  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分会场发布厅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设置在发布台上的三块高清LED屏幕。通过5G网络的技术直播连线,记者们可以实时看到发言人的回应,仿佛在同一个空间零距离交流一样。为了让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的发言人可以清晰地看到记者们,在梅地亚新闻中心发布台还设置了四个视频会议常用的高清摄像头。
  一块屏幕,一端连着人民大会堂主会场,一端连着新闻中心梅地亚分会场。“云视频”形式是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的创新举措,也是两会历史首次。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5G正式商用以及AI、AR、VR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应用技术释放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云视频会议等应用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在许多重大工作会议中,云视频会议的应用也已非常广泛。近几年,类似腾讯会议、齐心好视通等主流云视频会议工具在政务工作的应用中已较为普遍。
  不过也有人评价,“云上两会”虽局限了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但延展了点对点沟通。以往的交流局限在实体会场内外,面对面是主要沟通方式。但现在视线不单单靠一个摄像头,整个网络都是会场,代表委员、相关部门、媒体记者、普通民众……只要在线,就有跨地域实时互动可能性。这么看来,实则是拓宽了渠道,扩大了交流场所。
  “云融合”“云报道”“云互动”……众多新技术、新装备以全国两会为试验场争奇斗艳,激发出更多的创新。


网上“拼单”“组团”采访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们专注于交流讨论、建言献策时,各大媒体记者也奋战在“前线”,争先恐后捕捉两会精彩瞬间,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两会。而对媒体记者而言,全国两会报道即是一场新闻大战。
  在忙碌的会议进程中,不是每一位代表委员都有时间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还记得第一次跑会那年,跟着题材对口的一些“老同志”,扛着“长枪短炮”,往返于各个驻地会场。门口堵人。与时间赛跑,恨不得长上一对翅膀,就为了多“抓”到几名代表委员,“磨”着他(她)们多讲几句。而今年对于“云跑会”的绝大多数新闻记者,难度升级。那么他们是如何各显神通、各施所长采访到代表委员的呢?
  如果说以往的两会报道,考验记者们的是体力、耐力,2020年全国两会更侧重于考察记者的敏锐力、分析力、沟通能力和协作力。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云采访”新挑战也催生出一些记者们“拼单”“组团”采访的新模式。
  2020年5月20日3点,一个民间互助记者群弹出一则求助信息:“求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老师的联系方式!求引荐(抱拳)!”这样的求助信息早在全国两会开幕前两周就已经在群内频闪。这个名为“2020互助跑两会”的微信群,拥有三百余名成员,都是今年或者往年跑会的记者。
  本着互助的心理,在群主的带领下,群友们日日在群中分享获取的一手资料,供大家参考使用。在这里没有同行相轻,更没有“只索取不回报”。只要有人遇困难、有提问,300多名“亲友”一起想办法、做智囊。
  当有人提出拟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的想法,群里后面举起十来双小手:“举手!”“想采,求带!”“报名”“报名+1”……
  一人见状干脆提议:“我们自己给代表办个小型‘新闻发布会’吧!”
  提议一出,众人响应,“组团云采”的想法一拍即合。短短十分钟,十余名记者踊跃接龙报名。
  有人报名、出问题,有人联系代表约时间。
  晚上6时56分,群里蹦出发言:“同志们,我宣布今晚第一场云采访集合了!”
  从约采访对象到敲定时间、拟出采访问题,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当晚8时20分来自不同新闻单位的30名记者与周洪宇代表齐聚视频会议室,就教育领域话题展开讨论采访。
  周代表,您如何看待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模式?网络授课未来能否取代传统授课模式?
  周老师,儿童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想必您也听说了前不久发生的河南四名儿童被埋身亡事件。想请问您觉得当前我们有关安全的教育缺失在哪里?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记者们踊跃提问,周洪宇代表认真、详细解答。视频会议中,融洽和谐的气氛让人一时忘了时间。原计划一个小时的采访,最后在十点钟,伴随着记者们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中结束。

  

“黑科技”助力两会报道

  听到“云采访”,你可能在脑海中浮现记者们打电话、视频会面、文件往来的传统采访模式。如果我说,远隔千里但仍能感觉触手可及,对话交流毫不费力,不知大家作何感想?这不,2020年全国两会,全民领略见识到“黑科技”带来的震撼。
  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客户端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让相隔一千公里以外、人在武汉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同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高熹上演一场“真实”面对面对话。
卖个关子,先来看反响。访谈节目一播出,大家除了被“90后”姑娘程桔的履职经历所感动鼓舞,访谈形式的别出心裁亦让大家印象深刻。
  若说5G、全息影像,相信很多人不会陌生。但若把它们与媒体采访联系到一起,这种跨界组合,很多人应该没有什么概念。 
  一句话:异地同屏呈现,“真人”就在眼前!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据了解,全息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营造亦真亦幻的观赏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5G网络,全息成像画面毋需提前录制。
  访谈视频中,我们看到与主持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影像实时投放至北京演播间,“代表”的语音、表情、动作实时呈现。不仅能实现与主持人交流沟通,还能跟他握手互动,画面效果十分自然,达到“实地采访”的效果。
  这场采访演绎出跨越时空的“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例。当然,有了5G技术的加持,网络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带来极快的网络环境和极短的网络延时,让异地采访直播“喂喂喂”的延时尴尬成为历史。
  从智能眼镜、全景相机,到VR、AR、AI、5G,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不仅是拼手速见功底的老“战场”,更成为秀技术开脑洞的新“舞台”。
  《人民日报》为采访团队配5G+AR采访眼镜,帮助记者实时获取人物信息资料,只需简单的手势或语音控制,便能以第一视角进行视频录制和现场直播。
  新华社派出还原度堪比真人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上场播报。这位全球首位人工智能驱动的3D版AI合成主播,以新华社记者为原型,采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克隆”而成。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小微”被用于新闻播报视频的量化生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国内首次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利用5G网络开展直播连线,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两会新闻,摄制的8K实时视频同步在新媒体平台和全国各大城市的40多万个超清大屏展示。
  中国网以AI技术为核心,打造“两会AI看点”辅助生产平台。通过搭载AI技术,将图解类产品的生产流程智能化、模块化,为两会融合报道赋能助力。使用该平台,编辑只需对报道主题及内容稍作整理,经过快速审核加工,组合效果模块,便可通过智能机器人制作生成简明易懂、炫酷有趣的可视化图解产品,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
  ……
  “笔头贴近群众,镜头聚焦民生,键盘敲击热点,满腔热情传播两会声音。”每年有数千名记者参与到全国两会报道工作,他们的键盘背后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而支撑他们的无限动力,无非是一颗热爱新闻事业的炽热的心。
  我们期待过三月,静待度四月,最后迎来了五月,迎来2020年这场特殊的全国两会。不一样的跑会形式赋予我们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更感肩上担子的重量,把握笔头的力度和方向,传递好全国两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