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努力和汗水。只要有努力,就有可能有失败和遗憾。努力后获得了成功,固然是给自己的青春增添一抹亮色;但如果真的失败了,曾经的那些付出,得到的锻炼,又何尝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一枚枚勋章……
十多年前,按照高考成绩,我本可去更好的高校求学。但因为A校(系国内某重点大学B校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有通过“立交桥”机制在大一结束后转入B校就读的机会,所以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A校,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奋斗转入B校。
根据A校当年的政策,大一结束时成绩位列本专业前1%的学生,且通过B校高等数学与英语测试的,可以转入B校。按照这个比例,我所就读的法学专业整个年级将有两个入读名额。为此,在大一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日没夜地苦读,所读包括民法总论、宪法学、法理学等法学专业课,还包括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VB编程等非法学专业课。每门课我都铆足劲儿学,因为所有课程均将计入成绩总分,我丝毫不敢大意,学习紧张度不亚于高三阶段。
大概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如何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一年下来,我所有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不少课的分数超过了95分。即使作为文科生,我的高等数学课在期末依然获得了94分(并且期中考试卷面考了100分),物理得了93分。没有丝毫体育天赋的我,两个学期体育课的成绩均超过90分。最终,无论是第一学期还是第二学期,我的学业成绩均是专业第一,比第二名的那位同学要高出不少。
然而,最终我还是失败了,败在了B校的高数测试上。想来有两个原因,一是B校高数考试的范围超过了我在A校高数课上所学的内容。因是文科生,对于超出学习范围的数学题目,自己实在无能为力。二是A校一直允许学生在考试中使用计算器,但B校高数测试时,监考老师当场表示不许用。最终我以3分之差败北。
2009年的高考失利,2010年“立交桥”考试落选,在我青春的岁月里,这两年过得异常辛苦,两年的夏天(出了成绩后的暑假)尤其难熬。对于当惯了优秀生的我,在这两次“大考”中都未能梦圆B校,极度的惆怅与迷茫充斥全身。
大二以后,我经常见到这位监考老师,却从未对她提起过这段往事,之后的很多年我也都不愿提及这段经历。
其间,还有两个刻骨铭心的片段。第一个片段是,“立交桥”考试失利结果揭晓当日是军训,一位同学不经意地对我说:“这么用功干嘛呢,反正你也没去B校读书。”听完这句话,烈日暴晒下的我竟然晕厥。第二个片段是,一位曾给我经济法期末97分的教授因积劳成疾去世,我在他的追悼会上,攥着手机,默念着当年他给我发的一条短信:“你的刻苦值得我给了你史无前例的最高分,你会发展很好的。”永远无法忘记,他第一次发病,正是在给我上经济法的课堂上。
当年,为了专注地学习和备考,我很早就搬离集体寝室,一个人居住在一间宿舍里。整整四年,我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一个人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尽管我因忘我求学收获了不少好成绩,大学四年就获得了七八十个各级荣誉、奖励,却偶尔也会羡慕窗口三三两两的室友结伴走路、聊天、吃烤串——我心里明白,这才是大学生活的常态。
很多年后,我更是意识到,宿舍的集体生活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年轻人去学习如何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在宿舍,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人的多样性,有助于根除自己内心的孤僻与偏见,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如何妥协、宽容、尊重……
也因此,在大学毕业后的求学生涯中,包括现在的工作中,我都会有意地选择宿舍生活,体会、学习与人相处的处世之道。这既是在弥补我大学求学期间的遗憾,也是在激励我忘记过去的遗憾,阔步地往前走……
十多年前,按照高考成绩,我本可去更好的高校求学。但因为A校(系国内某重点大学B校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有通过“立交桥”机制在大一结束后转入B校就读的机会,所以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A校,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奋斗转入B校。
根据A校当年的政策,大一结束时成绩位列本专业前1%的学生,且通过B校高等数学与英语测试的,可以转入B校。按照这个比例,我所就读的法学专业整个年级将有两个入读名额。为此,在大一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日没夜地苦读,所读包括民法总论、宪法学、法理学等法学专业课,还包括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VB编程等非法学专业课。每门课我都铆足劲儿学,因为所有课程均将计入成绩总分,我丝毫不敢大意,学习紧张度不亚于高三阶段。
大概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如何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一年下来,我所有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不少课的分数超过了95分。即使作为文科生,我的高等数学课在期末依然获得了94分(并且期中考试卷面考了100分),物理得了93分。没有丝毫体育天赋的我,两个学期体育课的成绩均超过90分。最终,无论是第一学期还是第二学期,我的学业成绩均是专业第一,比第二名的那位同学要高出不少。
然而,最终我还是失败了,败在了B校的高数测试上。想来有两个原因,一是B校高数考试的范围超过了我在A校高数课上所学的内容。因是文科生,对于超出学习范围的数学题目,自己实在无能为力。二是A校一直允许学生在考试中使用计算器,但B校高数测试时,监考老师当场表示不许用。最终我以3分之差败北。
2009年的高考失利,2010年“立交桥”考试落选,在我青春的岁月里,这两年过得异常辛苦,两年的夏天(出了成绩后的暑假)尤其难熬。对于当惯了优秀生的我,在这两次“大考”中都未能梦圆B校,极度的惆怅与迷茫充斥全身。
大二以后,我经常见到这位监考老师,却从未对她提起过这段往事,之后的很多年我也都不愿提及这段经历。
其间,还有两个刻骨铭心的片段。第一个片段是,“立交桥”考试失利结果揭晓当日是军训,一位同学不经意地对我说:“这么用功干嘛呢,反正你也没去B校读书。”听完这句话,烈日暴晒下的我竟然晕厥。第二个片段是,一位曾给我经济法期末97分的教授因积劳成疾去世,我在他的追悼会上,攥着手机,默念着当年他给我发的一条短信:“你的刻苦值得我给了你史无前例的最高分,你会发展很好的。”永远无法忘记,他第一次发病,正是在给我上经济法的课堂上。
当年,为了专注地学习和备考,我很早就搬离集体寝室,一个人居住在一间宿舍里。整整四年,我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一个人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尽管我因忘我求学收获了不少好成绩,大学四年就获得了七八十个各级荣誉、奖励,却偶尔也会羡慕窗口三三两两的室友结伴走路、聊天、吃烤串——我心里明白,这才是大学生活的常态。
很多年后,我更是意识到,宿舍的集体生活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年轻人去学习如何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在宿舍,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人的多样性,有助于根除自己内心的孤僻与偏见,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如何妥协、宽容、尊重……
也因此,在大学毕业后的求学生涯中,包括现在的工作中,我都会有意地选择宿舍生活,体会、学习与人相处的处世之道。这既是在弥补我大学求学期间的遗憾,也是在激励我忘记过去的遗憾,阔步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