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律师直播课堂来了》系列报道之五
线上培训,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
法律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
犹记得在2016年,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上,法学界的五位泰斗:江平、高铭暄、陈光中、应松年、樊崇义和业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媒体、律师朋友们齐聚一堂,为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律师在成立仪式上提到,“五位学术界泰斗,不仅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而且作为教育界的前辈,他们在培养学生、培养新人方面,一直在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歇……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我们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代一代地把师长们的这种严谨认真、不懈努力、无私付出的精神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我们刑辩的业务水平才能提升,我们才能为中国法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直以来,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都谨记法学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以法律传承为己任,以前瞻性、开放性、务实性为宗旨,专注于刑事辩护理论研究、制度研究、个案疑案难案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致力于为中国刑辩律师打造一个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端的交流、学习、互动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除了为一线的“战士们”捐款捐物外,京都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发挥所长,扬长避短,让法律人为战“疫”贡献专业力量,怎么样才能让法律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务技能。
最终,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用新兴科技手段输出知识上。除了通过对热点案例、疫情防控期间突出事件的解读等方法来“普法”之外,原本严肃的教授、专家、名律师们,也纷纷化身“网红主播”,努力让严肃枯燥的法学知识,成功“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3月28日开始至5月9日期间,每周六晚上7点半,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推出的直播节目“名家讲座”准时上线。
“名家讲座”第一季,交流议题聚焦在贪污贿赂罪的认定、非法证据排除、自首认定的困惑及解析、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庭审发问技巧、量刑辩护的思路与方法、鉴定意见、质证原理及策略等刑辩实务中的疑难问题上。
在此之前,关于线上直播平台的建设,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认为线上活泼的形式和严肃刑辩话题相结合,对于新时代的刑辩人才培养会是有益补充。此外,针对这些议题,我们也进行过仔细分析,认为和当下的行业需求是契合的。而直播至今的效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些观点。
不过,通往“网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第一次直播,就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困难。
第一场直播以《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齐林老师开讲。虽然,在正式开播之前,技术人员反复多次地进行了设备调试和彩排,电脑、网络、软件都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由于是第一次直播,大家都没有经验,讲着讲着却突然掉线了,十多分钟才恢复。同时,阮齐林老师原定两小时的直播,一直讲了三个半小时,仍有很多现场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完毕。
为满足大家的求知欲,阮齐林老师第二天又以书面形式,把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了回复。这种专业、敬业的精神,进一步鼓舞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非法证据排除》《自首认定困惑及解析》《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等专题知识的线上直播讲座。有了第一场直播的经验,接下来每一场的直播效果都渐入佳境。特别是《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课程。
同时,观众在线积极提问、律师及时作出专业讲解,京都所通过线上直播分享这种方式为广大客户、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节目自播出以来,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刑事辩护的粉丝。截至目前,视频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在门金玲教授《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这一期的直播中,门老师风趣幽默、直中靶心的授课风格,将法学理论与律师实务相结合,听众都直呼过瘾,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大家仍觉得不满足,在直播课程结束后又继续在京都直播微信群里进行互动和研讨,碰撞出很多知识的火花,直至深夜。
得益于线上直播的互动功能,我们也收集了许多刑事辩护领域的实务问题,为刑辩业务研究、实务难题解决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反馈”渠道。
在创新播出形式方面,借助于各方资源,我们陆续打通了全网播出平台,节目相继在腾讯视频、喜马拉雅FM、B站、北大法宝学堂等渠道播出,并受到腾讯新闻的大力推荐。
此外,直播过程中,许多听众对于授课中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了提问,部分律师针对刑辩实务问题的困惑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如何更系统、细节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名家讲座”第二季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名家讲座”第二期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将针对第一期中各方反馈的问题、实务中的疑难点进行专题性的讲授。
一名合格的刑辩律师不应只停留在通过学术性讲座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进行力量的储备,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刑事诉讼全过程的实务培训、诊所式的模拟法庭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扩展理论水平,转化理论积累,最终提升刑辩能力。
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性,在刑辩业务培训领域,虽然线上直播平台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但是,线下的培训平台,仍然不可或缺。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线上交流的方式也面临一些全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营造小班化的封闭培训?我们知道,线下小班化培训模式中,大家可以面对面讨论问题,就具体的实务问题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从理论支撑到实务技巧,可以完成一气呵成式的培训。
早在2017年7月,我们就和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了“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由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律师任院长。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的定位是“刑事辩护律师技能与技巧实战培训”,通过内部培训与研修,来培养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研修班实行诊所式教学,通过“身份不分主次、答案不设标准、人人高度烧脑、资源高度共享”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务技巧的培训上,有很好的突破和教学效果。
经过疫情防控期间的验证,直播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新的作用。但是,律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碎片化的知识补给,获益有限。将线上直播和线下培训优势互补,系统学习的同时兼顾碎片化学习的灵活性,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
考虑到线上线下平台各自的优势,未来,京都刑辩研究中心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打造出一个有京都特色的刑辩人才教育、培养系统。
(作者为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主任)
犹记得在2016年,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上,法学界的五位泰斗:江平、高铭暄、陈光中、应松年、樊崇义和业界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媒体、律师朋友们齐聚一堂,为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成立揭牌。
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律师在成立仪式上提到,“五位学术界泰斗,不仅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而且作为教育界的前辈,他们在培养学生、培养新人方面,一直在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歇……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我们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代一代地把师长们的这种严谨认真、不懈努力、无私付出的精神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我们刑辩的业务水平才能提升,我们才能为中国法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直以来,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都谨记法学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以法律传承为己任,以前瞻性、开放性、务实性为宗旨,专注于刑事辩护理论研究、制度研究、个案疑案难案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致力于为中国刑辩律师打造一个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高端的交流、学习、互动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除了为一线的“战士们”捐款捐物外,京都律师事务所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就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发挥所长,扬长避短,让法律人为战“疫”贡献专业力量,怎么样才能让法律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实务技能。
最终,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用新兴科技手段输出知识上。除了通过对热点案例、疫情防控期间突出事件的解读等方法来“普法”之外,原本严肃的教授、专家、名律师们,也纷纷化身“网红主播”,努力让严肃枯燥的法学知识,成功“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往“网红”的曲折道路
疫情发生之前,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一直采取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来完善对于刑辩人才的系统培养。但是,突发的疫情使得线下停摆,如何保证培养不断层,成为律所管理层关注的问题。最终,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了线上直播平台。从3月28日开始至5月9日期间,每周六晚上7点半,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推出的直播节目“名家讲座”准时上线。
“名家讲座”第一季,交流议题聚焦在贪污贿赂罪的认定、非法证据排除、自首认定的困惑及解析、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庭审发问技巧、量刑辩护的思路与方法、鉴定意见、质证原理及策略等刑辩实务中的疑难问题上。
在此之前,关于线上直播平台的建设,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认为线上活泼的形式和严肃刑辩话题相结合,对于新时代的刑辩人才培养会是有益补充。此外,针对这些议题,我们也进行过仔细分析,认为和当下的行业需求是契合的。而直播至今的效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些观点。
不过,通往“网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第一次直播,就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困难。
第一场直播以《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齐林老师开讲。虽然,在正式开播之前,技术人员反复多次地进行了设备调试和彩排,电脑、网络、软件都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由于是第一次直播,大家都没有经验,讲着讲着却突然掉线了,十多分钟才恢复。同时,阮齐林老师原定两小时的直播,一直讲了三个半小时,仍有很多现场提出的问题没有解答完毕。
为满足大家的求知欲,阮齐林老师第二天又以书面形式,把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了回复。这种专业、敬业的精神,进一步鼓舞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随后,我们又进行了《非法证据排除》《自首认定困惑及解析》《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等专题知识的线上直播讲座。有了第一场直播的经验,接下来每一场的直播效果都渐入佳境。特别是《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课程。
出乎意料的“信息反馈地”
通过对前期直播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线上直播平台在实务问题反馈、信息收集中承担了不一样的职责。例如,在“名家讲座”第一季,我们将刑事辩护中的部分疑难杂症精选出来,邀请了法学名家阮齐林教授和门金玲教授,行业大咖、资深律师臧德胜、杨照东、柳波、张雁峰、徐莹、张启明、翁小平等,从多层次、系统化、全方位的角度在线进行了实务交流。同时,观众在线积极提问、律师及时作出专业讲解,京都所通过线上直播分享这种方式为广大客户、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节目自播出以来,吸引了一大批热爱刑事辩护的粉丝。截至目前,视频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在门金玲教授《刑事诉讼证明的原理》这一期的直播中,门老师风趣幽默、直中靶心的授课风格,将法学理论与律师实务相结合,听众都直呼过瘾,两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大家仍觉得不满足,在直播课程结束后又继续在京都直播微信群里进行互动和研讨,碰撞出很多知识的火花,直至深夜。
得益于线上直播的互动功能,我们也收集了许多刑事辩护领域的实务问题,为刑辩业务研究、实务难题解决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反馈”渠道。
在创新播出形式方面,借助于各方资源,我们陆续打通了全网播出平台,节目相继在腾讯视频、喜马拉雅FM、B站、北大法宝学堂等渠道播出,并受到腾讯新闻的大力推荐。
此外,直播过程中,许多听众对于授课中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了提问,部分律师针对刑辩实务问题的困惑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如何更系统、细节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名家讲座”第二季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名家讲座”第二期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将针对第一期中各方反馈的问题、实务中的疑难点进行专题性的讲授。
点面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
刑辩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接待当事人、阅卷、物证与书证的质证、法庭发问技巧、电子数据质证、鉴定意见质证、庭外取证、量刑问题、辩护意见的撰写、特殊案件类型辩护等细节问题,在实务中,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案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一名合格的刑辩律师不应只停留在通过学术性讲座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进行力量的储备,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刑事诉讼全过程的实务培训、诊所式的模拟法庭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扩展理论水平,转化理论积累,最终提升刑辩能力。
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性,在刑辩业务培训领域,虽然线上直播平台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但是,线下的培训平台,仍然不可或缺。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线上交流的方式也面临一些全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营造小班化的封闭培训?我们知道,线下小班化培训模式中,大家可以面对面讨论问题,就具体的实务问题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思维碰撞。从理论支撑到实务技巧,可以完成一气呵成式的培训。
早在2017年7月,我们就和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了“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由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律师任院长。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的定位是“刑事辩护律师技能与技巧实战培训”,通过内部培训与研修,来培养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研修班实行诊所式教学,通过“身份不分主次、答案不设标准、人人高度烧脑、资源高度共享”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务技巧的培训上,有很好的突破和教学效果。
经过疫情防控期间的验证,直播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新的作用。但是,律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碎片化的知识补给,获益有限。将线上直播和线下培训优势互补,系统学习的同时兼顾碎片化学习的灵活性,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
考虑到线上线下平台各自的优势,未来,京都刑辩研究中心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打造出一个有京都特色的刑辩人才教育、培养系统。
(作者为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