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防疫反思

  2019年12月上旬以来,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出发,不断蔓延发展,确诊和疑似病例以令人揪心的速度快速飙升,全球多个国家不断中招。
  面对凶猛的疫情,中华大地掀起了万众一心的抗击浪潮,从中央政府的紧急动员到普通民众的齐心协力,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无不彰显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然而在感佩的同时,也有必要及时反思,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究竟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回望本次疫情的演变过程,最令人感慨的并非病毒有多厉害,而是经历了“非典”之后的中国社会,面对类似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依然暴露出了诸多不足。
  先说信息披露。自去年12月上旬开始,最早一批感染病毒的肺炎病例已在武汉出现,武汉卫健委也开始陆续通报新增的零星病例。在此期间,街面上一直断续流传着关于武汉出现类似“非典”疫情的各种“小道消息”。然而,武汉方面并没有选择以透明的信息发布及时回应外界的疑虑,反而在今年年初由警方处罚了8名在网上“散播谣言”的“造谣者”。
  事后来看,这一做法不仅激起了巨大争议,也导致了严重后果。所谓的“谣言”则不幸再次成为“遥遥领先的预言”。一面是疫情信息的内部封闭,一面是春运期间人口在短时间内的巨量迁徙。终于,多达数百万人从湖北流向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最终引发了严酷的疫情。从“封嘴”到“封城”,武汉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再说应急机制。自今年1月下旬起,数日之内,湖北乃至全国的防疫形势陡然变得严峻起来。然而,最先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的,却是浙江、广东等省份;而湖北作为本次疫情的始发地和重灾区,最初只是启动了二级响应。几天后,看到兄弟省份纷纷“一级”后,这才宣布将响应的级别提升为一级。其动作之迟缓令人匪夷所思,其中缘由,或是源于思想的麻痹,但更多的,应当是源于侥幸的心理,源于颜面的虚荣。只是,这种麻痹、侥幸或虚荣所引发的后果,最终却由全社会支付沉痛的代价。
  不只是响应速度迟缓,湖北在应急上的槽点还有很多。比如在疫情急速发展的时刻大办“万家宴”,比如发放刺激本地居民外出消费的旅游优惠券,比如“一问三不知”的卫健委领导,比如引发全民吐槽的防疫物质调配和湖北红十字会……所有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事实上都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欠缺和短板。
  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应对无措和应急失序,并非湖北一家。疫情发生后,各地都高度重视,但一些地方似乎有些反应过头了。类似挖路、堵路甚至封锁居民家门强制隔离等做法,虽说被冠以“硬核”的美称,但显然已涉嫌违法。另外,在拉黑武汉甚至湖北的“热潮”中,一些明显带有身份歧视乃至涉嫌侵权的做法,也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虽然一些来自严重疫区的流动人员,的确给其他地区带来了相当风险,但无论如何都需谨记,进入“封城”状态的湖北人民尤其是武汉人民,正在经受巨大的磨难,已经为全国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需要防范的,始终都是病毒,而不是具体的个人。
  事实上,这也引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大疫大灾面前,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当如何作为?又该如何持守基本的是非、尺度和底线?
  说社会可能太过于笼统,社会是你我他,是每一个人。说到底,这些关于是非、尺度和底线的灵魂拷问,需要每一个人加以直面。这场严峻的疫情,已经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也是所有人都需面对的功课。大疫当前,当以大爱至上、守望相助,而非彼此嫌弃、互生嫌隙。如此,抗击疫情的种种应急机制,才能真正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毫无疑问,这场庚子之年的开年大疫,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应急动员和协调防疫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对全体国人公民素质的一次真实体检。非常时期,社会的短暂失序或许难以避免,但至关重要的是如何总结教训,及时加以纠偏。
  令人欣慰的是,从信息公开到应急响应,从紧急救援到群防群控,从政府协调到社会参与,诸多应对疫情的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终将战胜疫情,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更不能重蹈教训的覆辙。
  加油,中国!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