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监狱》系列报道之四

白茅岭: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如果不是爱的深切,有谁愿背井离乡?
  这里有一群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们深深地爱着上海,却毅然选择了离开,远离亲人故土。
  他们不曾想过,小时候调皮捣蛋,被大人吓唬着“把你送到白茅岭去!”的噩梦之地,长大后,却成为自己甘于坚守、默默奉献的地方。
  这里曾是怎样的情境,让人闻之“不寒而栗”?这里又有着怎样的魔力,让人出离恐惧,心甘情愿为之耕耘?
  让记者带你走近这群人,了解这座城。


起家:白茅岭监狱诞生记

   曾经,有一块爬满荆棘的山岭,有一片遍及草莽的土地
  有一群人,他们挥舞着刀斧,披星戴月,披荆斩棘
  那一座座荒芜的山岭吐出了新芽
  那一块块斑驳的岩石上,从此刻上了白茅岭农场人的痕迹
  这首名为《我们来了》(节选)的诗,描绘的正是1956年的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原称“上海市白茅岭农场”建场时的情景。那是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带,岭上岩石裸露、白茅丛生,因此被称为“白茅岭”。
  白茅岭监狱地处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境内,占地约42.5平方公里。监狱在行政上属于上海,其工作人员全部由上海派遣和调度,工资福利都按照上海市标准发放,这个地方与当地不仅在管理上不统属,在文化方面也自成一格。
  那么,这座上海监狱,为何会“飞到”安徽境内?
  答案得从60年前的春天开始寻起。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百废待兴。上海作为当时全国GDP最高的城市,是新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为了确保上海平安、稳定和经济发展,经中共上海市委统一规划,决定于1956年在皖南宣郎广地区建立农场,即白茅岭农场(又叫白茅岭监狱)。当时,白茅岭农场的任务是安置一批来自上海的闲散人员。1958年年底,农场开始陆续接收劳教人员和少年犯,并于1966年起收押改造罪犯。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大批来自黄浦江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白茅岭披荆斩棘。
  “当时农场生活条件很艰苦,住三角棚和草房,喝的是河水、井水,点小油灯,整天在野外工作。尤其是建场第一年,遇到一场特大旱灾,连续五个月没有下雨。我们在野外劳动,想喝开水,只能捧些泥浆水烧开了喝。”据当时的建设者回忆,他们经常用裤子当米袋,走几十里的山路外出去背粮食回来。
  虽然农场的日子十分艰辛,但每当安徽当地老百姓遇到了困难,白茅岭农场干部职工总是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这其中更是留下了说不尽的动人故事。
  其中,谷志明烈士的事迹,至今还在广为传颂。
  1984年6月,皖南郎溪地区连降暴雨,遭受了罕见的水灾。洪水汹涌而来,冲毁了堤埂,淹没了农田和村庄。农场附近的红星大队等单位的三千多名群众被围困在圩堤上,整整两日两夜未进一餐,急待救援。
  农场党委接到郎溪县委求救急电后,立即组织营救。6月16日,包括谷志明在内的12位援救队员带着干粮、乘着竹筏,手拉绳索泅水拉排强渡郎川河。当竹筏离对岸40米时,水流变得十分湍急,流速已高达每秒4.1米,就在那一瞬间,激流冲脱了谷志明手中的绳索。精疲力尽的谷志明被卷入激流,再没浮出水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洪水退去,三千多名群众安然得救,而谷志明却再也无法继续建设这片农场,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留下了精彩而高尚的华章。
  白茅岭农场的建设在一片荒山野岭中艰难起步,几代勤劳的白茅岭人把老一辈在昏暗油灯下绘制的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如今旧貌换新颜,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放眼望去,一排排功能齐全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草房,平坦宽阔的大道取代了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山脚下拔地而起的一座现代化监狱焕发出勃勃生机。
  60多年来,白茅岭监狱始终铭记服务上海稳定大局的中心任务,共计安置了19054名流浪儿童和新疆落政人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先后接收游民和劳教人员29199人,并累计关押改造罪犯近5万人,对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上海的社会治安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了上海社会治安“战略空间”和改造罪犯“蓄水池”的重要作用。
  

探索:科学分类改造之路

  1994年12月29日,这一天,对于新中国监狱事业的发展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监狱史上第一部专门的监狱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诞生。
  从1986年司法部成立监狱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开始,历时8年零9个月在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易十稿,最终出台。振奋人心的是,白茅岭监狱探索实践出的“三分工作”被写进国家法典。
  何为“三分”?简而言之,即分类关押、分类分级管理、分类教育(简称分押、分管、分教)。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白茅岭监狱科学研判在押犯思想改造规律新变化,率先实施“三分工作”模式,引起全国监狱同行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三分”模式中分押是分管、分教的前提,是在原有按罪犯性别、年龄、刑种、刑期分押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犯罪性质进行分押,并综合犯罪手段、主观恶习实施横向分类,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不同的罪犯交叉感染,以深化分管、分教工作。与此同时,对分类关押的罪犯实施分级管理,有利于针对矫治教育,也能体现区别对待政策,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的积极性。
  例如1986年6月,监狱总队首次对在改造中表现差又不符合禁闭条件的罪犯,实行停止娱乐活动和购买副食品、限制通信次数等管理措施。之后,很多罪犯有明显的转变。相反,对改造较好的罪犯实施从宽处理。1989年4月,监狱实现了5名罪犯为首批场级宽管。他们享受到不穿囚服、生活相对自由等宽松待遇,在犯人中反响很大。当时有犯人说:“好有好的结果,坏有坏的结果。政府实行分级管理,洒向我们的都是爱。”
  值得一提的是,分类教育同样是白茅岭对罪犯教育改造深化的创新举措。在分押、分管的基础上加以实施,主要依据罪犯犯罪性质结合罪犯主观恶习程度和接受教育能力分级编班、分类施教、逐步纳入特殊学校的教育轨道。
  1989年7月,司法部召开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总结并充分肯定了上海市白茅岭监狱的成功经验,并决定在全国范围推行分押、分管、分教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现代罪犯分类的体系雏形。
  之后在我国监狱法中,将“三分模式”的分管分押部分在第四章第三十九条,分类教育则在第五章第六十一条。当年参与过“三分工作”这个项目的老民警们,把“第三十九条”与“第六十一条”看作是一个小满分,因为39加61是100分。
  然而在他们眼中,100分是指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而不是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打分。对此,白茅岭监狱副监狱长周向辉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提到:“‘三分工作’的探索永无止境。监狱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学问实在太多,我们还需不断探索。”
  

先驱:教导大队规范化建设

  如果说,白茅岭监狱的产生是历史的选择、特殊年代的产物。那么,对于白茅岭监狱的发展阶段,这支上海队伍始终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务实求进、开拓创新。打造了“上海”样板,成为全国监狱工作的领头羊。
  1988年4月,白茅岭监狱推出了一项创新举措——成立了教导大队。打造了全局规范化建设的样板和培训民警的基地。那时,上海的监狱还没有施行监狱、监区两级管理。而当年白茅岭监狱的“教导大队”,便是如今的三监区。
  作为总队规范化管理的先行单位,“规范”是教导大队的主题词。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规范”二字似乎与监狱绝缘,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许多监狱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罪犯教育,大多数以说教式、灌输式等方式为主,执法上也存在自由裁量权较大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教导大队率先探索实践以岗位责任、执法管理、安全防范、犯人行为、编制素质五大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这也成为监狱不断传承的执法文化。
  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从严治监、从严治警。教导大队的治警之道,就是从自身做起,要犯人做到的干部首先要做到;要犯人管理规范化,干部队伍首先要实现规范化。
  为此,教导大队制定了“民警守则”“为警清廉的规定”等12项规章制度,对民警日常的学习工作、警容仪表都作了明确规定。还确立了“三带头、一保证”,即大队领导、副科级以上干部、党员带头,各党小组保证,对违反制度纪律的干警决不姑息迁就。
  一次,一个劳役犯趁干部带操时,跑到干部值班室去为干部叠被、打扫卫生被大队值班人员发现,按规定给予处罚。事后这个犯人说:“过去,队长的事总是犯人干。现在讲不让干,我还以为是讲讲的,想不到是动真格了。我该罚。”
  又有一次,一名干部在对犯人教育时,由于犯人顶撞,冒火地打了几下,引起了在场犯人的不满;大队在妥善稳定犯人情绪的同时,要求这名干部公开向犯人作自我批评,这件事在犯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说: “队长的从严治警不是假的。”
  当时,教导大队的一系列创新组合拳,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31年来,白茅岭监狱教导大队素以“工作出规范、岗位出标准、队伍出人才”著称于上海乃至全国的监狱系统。随着白茅岭监狱新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的落成,教导大队经过反复总结、提炼,有了如今这41个字的庄重承诺——
  “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首先做到,别人做不好的我们要努力做好,别人做不持久的我们要坚决做持久。”
  多年来,教导大队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民警队伍,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91年2月,教导大队荣立司法部集体一等功;1992年6月,教导大队民警白玲杰、周引新分别荣获“全国个别教育标兵”“全国个别教育能手”称号;1996年8月,教导大队在全局首先被授予“市级现代化文明监区”称号;1997年,源出教导大队的《民警一日工作规范标准岗》在全局得以推广,为民警的履职行为和操作流程建立了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标准模板,真正实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引领: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2004年4月16日,分散在方圆几十公里内的2000余名服刑人员,全部顺利到达新建成的中心监狱,由此实现从分散型到集中型、从传统型到现代化的历史转变。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大搬迁,标志着白茅岭监狱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随着搬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白茅岭监狱又接着实施监狱体制改革。2004年11月,“白茅岭农场”被分为“白茅岭监狱”和“白茅岭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两个独立运作的单位,沿用了48年的“监社合一”的农场型监狱体制被彻底打破,监狱的本质职能得到进一步凸现。
  中心监狱落成后,白茅岭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迈向新的目标,斩获新的荣誉。2008年创建为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2009年起连续荣获上海市级机关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而今迈入新时代,白茅岭监狱主动肩负起“敢为天下先,续写新辉煌”的历史使命,开始书写监狱新的未来。对此,他们有自己的锦囊,锦囊里装着四个关键词:平安、法治、文明、现代。
  对此,记者将对他们的做法逐一展现。
  锦囊一:平安监狱,提升监狱安全管理能级
  为了提高监狱的安全管理能级,就要建立监区监管岗位、确保警务组日常运行、承包监组管理等工作规范,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的运行体系当中去,做到全监一把尺子,将安全工作纳入管理标准化体系运行。与此同时,大力发扬“做到、做好、做持久”的优良传统。
  此外,还要着手建设数据化网络管理模式。通过应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强化指挥中心大平台建设、大数据应用,推行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让安全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锦囊二:法治监狱,着力增强依法治监工作效能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监狱的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这一中心思想,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去化解矛盾,以法服众。
  对于服刑人员也要着重强调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且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食堂的标准化建设,监舍内务的卫生化管理,医疗条件的及时性保障。同时,建成罪犯医疗信息一体化系统,开辟医院的绿色通道。
  此外,还要深化狱务公开工作,运用狱务微信公众号、会见室自助查询终端等载体,向社会大众、罪犯家属及罪犯本人依法公开执法信息,打通狱内和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努力营造阳光公正便民的执法环境。
  锦囊三:文明监狱,着力向社会输送合格守法公民
  统筹推进政治、监管、教育、劳动、文化的“五大改造”新格局一直是白茅岭监狱的工作重点之一。
  监狱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感化、心理等矫治手段,引导罪犯对自己所犯罪行进行悔过,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处于不同改造阶段的罪犯,监狱内部还建成了远程文化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心理健康指导等职能中心,满足服刑人员分类分层改造需求。
  此外,监狱还和社会单位形成合作,与上海开放大学普晟分校合作建立远程文化教育,将一大批传统文化、艺术矫治项目引入大墙,拓展优质的社会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改造方式。
   锦囊四:现代监狱,筑牢力量之本、发展之基
  监狱领导在监狱建立之初便立志要“打造过硬队伍”,这就要对民警的工作环境做出调整和改善。
  时至今日,这里随处可见为民警提供的便利条件。其中包括:试行岗位能手“外出学习、短期休整”活动,坚持用心、用情管理队伍;开通通往宣城市节假日往返班车,优化上海通勤班车路线,为民警上下班提供便利条件;美化备勤区域和民警宿舍环境,为民警文体活动、业务培训等创造优质条件。
  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则致力于打造贴近实战、最为实际的民警培训基地,围绕“三年成骨干”目标,通过“学、训、练、战”的一体化训练模式,系统开展青年民警的培训工作,提升青年民警的职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昨天,无数白茅岭先辈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创业赞歌。在这里,开出了第一块荒地,修建了第一条道路,搭建了第一间茅屋,撒下了第一颗种子……六十年的沧桑砥砺和赓续红烛,白茅岭人初心不改、砥砺奋进;几代人躬耕皖南,异地异人、开创基业。
  一代代激情,一个个梦想,终将在这片沃土落地开花、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