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监狱》系列报道之三

军天湖:一种红烛精神的传承人

  摊开中国地图,沿着上海通向西藏的318国道往北走318公里,有一座沪上闻名遐迩的“飞地”监狱——军天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地处安徽宣城的军天湖农场因承担对服刑人员的劳教工作这一重担在上海家喻户晓。
  时光荏苒,一眨眼,军天湖已快走过一个甲子。


从闽北到皖南,特殊的时代印记

  作为域外农场型监狱,军天湖监狱的创始和发展有着特殊时代印记。让记者带你穿越回1958年,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看看那群“为了上海而远离上海”的农场创业者。
  镜头一:1958年,上海北站
  1958年6月18日,上海北站人头攒动,站内夹杂着各地方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入上海滩。
  这一天,50名民警将从这里出发。他们作为先遣工作组,肩负着一项重大任务:不仅是要在福建境内建立一个林、农综合性劳教农场,开拓原料基地,为上海工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劳教农场中安置近万名劳教人员。
  6月22日,是先遣工作组在闽北山区勘察定点的第一天。与此同时,由于敬波率领的首批161名带队干部,押解着1004名劳教人员,从上海江湾车站出发,开赴闽北。三天后,首批带队干部、劳教人员抵达将溪乡。
  在此期间,上海市公安局从市局机关、各分局以及派出所陆续抽调了400名年轻有为、富有工作经验的民警奔赴闽北。这些民警接到调令后,远离家乡和亲人,克服种种困难,投入到艰苦复杂的教育人和改造人的宏大工程中。经过多次勘查,前后8批安置,历时194天,最终完成8104名劳教人员由上海迁至闽北的重大任务。
  初到闽北“创业”,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
  一位民警曾作诗曰:“陇西山上摆战场,借作月光当太阳。改造生产双丰收,搞好上海大建设。”
  就这样,民警带领劳教人员,以高昂的热情开展劳动。没有房屋,他们就用毛竹作梁,竹片作墙,竹篾代铁丝,建起了简易房。仅用了6天时间,他们便盖起了29间崭新的竹房,包括办公室、宿舍、厨房、门诊室、猪圈、厕所等,不仅解决了管教干部和劳教人员的实际生活问题,也使原来荒无人烟的蛮荒山地呈现了一派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闽北农场在改变经营方针、把以林业为主改为以农业开垦荒地为主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总共开荒890余亩,栽果树2179棵、油茶1030株。其在艰难的初创时期,创造出不菲的经济价值,有力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闽北是个好地方,满山遍野蕴宝藏。昔日无人来开发,草多人少真荒凉。上海来人搞建设,山区面貌变了样。干部劳教共创建,如今出现新农场。”
   镜头二:1962年,闽北劳教农场
  军天湖监狱的民警们,几乎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这句用来互相勉励的警句:“苦不苦,想想闽北砍毛竹;累不累,想想创业老前辈;难不难,想想迁场那一年。”
  迁场,指的是1958年由上海迁至闽北的第一次。1962年,因为形势需要,已在闽北安置的7000余名劳教人员,在管教干部带领下进行了二度大迁徙——迁往安徽军天湖农场。
  第二次迁场不比第一次轻松:正值闽北山区的雨季,就在大雨如注、随时有山洪暴发的危险中,一支支由民警带领的场员、劳教人员队伍,跋山涉水,肩扛手抬,先把价值20多万元的物资、粮食、行李物品等从场部搬到十公里以外的公路边,再分别装运到火车站,最后行程1400多公里,四路人马足足用了近五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虽然条件艰苦,路程遥远,但全体劳教人员分批安抵军天湖,实现了公安部提出的“途中不发生劳教逃跑,不发生疾病死亡,既要保证安全不影响社会治安,又不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要求。民警们也因此受到了上海市公安局党组和安徽省公安厅劳改局的表扬。
  在这次大迁徙中,日后闻名沪上的军天湖农场得以初具雏形。适应新的环境,稳定改造、生产、生活秩序,军天湖农场这块新的土地上紧锣密鼓地拉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序幕。
  1962年6月,闽北农场迁至现址,定名为上海市地方国营皖南军天湖农场,后更名为上海市军天湖监狱。
  镜头三:2004年,皖南山区
  2004年9月10日,军天湖监狱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迁移开始了。早上7时,皖南山区的晨雾尚未散去,一列由警车和囚车编成的长长车队,已在宣州市西南郊起伏的山路上呼啸而行,囚车上载着移押的2000余名罪犯。在监狱警察和荷枪实弹的武警战士押送下,车队急速驶向数公里外的目的地——军天湖中心监区。
  中心监区坐落在318国道南侧的丘陵之中,占地35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7%。监区内服刑人员生活、教育、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监区配有弱电系统,内设电子监控系统、报警系统以及局域网、一卡通、有线广播电视、视频会议等6个子系统,是一所集现代化设施与现代刑罚执行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监狱。
  军天湖中心监狱的竣工启用,实现了由分散关押向集中关押的转变,标志着军天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以来,监狱贯彻落实上海市政府《关于皖南农场移交工作的协调意见》《白茅岭农场和军天湖农场移交工作总协议》等相关规定和精神要求,全面推进社区移交工作,目前已彻底实现监社分开。
  经过监社分离,更加凸显监狱的基本职能,经过一个甲子的艰苦奋斗,累计教育改造劳动教养人员1.2万人,惩罚改造罪犯6万余人,为教育挽救失足者,打击、预防犯罪,净化上海城市环境,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初心到使命,闪耀的红烛精神

  建场60年来,从闽北创业的最初岁月,到皖南迁徙的动人景象,我们看见了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看见了教育感化的改造成果。在军天湖监狱资料陈列室,曾任上海市劳改局局长、市委政法委书记,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刘云耕同志,在2010年曾题词:
  申城多少平安夜 天湖几代守夜人
  远离上海,甘当上海守夜人,只有知道农场发展的这段历史,才能明白这句话中更多的深意。
  在这片热土上,一批批建设者为了上海的繁荣与稳定,安心在深山,扎根在农场,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把一切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红烛精神”。
  在军天湖监狱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而魏林生老场长就是其中的代表。
  1960年10月,魏林生被上海市公安局紧急派往福建上海闽北农场任党委书记兼场长。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初到农场,一眼望去皆是一片荒芜、百废待兴。他当下作出安排,正确贯彻上级“停止生产,休养生息”的指示,果断采取有效的复康措施,使劳教人员患病和死亡人数很快得到控制,体质得到恢复。
  1962年6月,刚刚理顺工作的他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因战备需要,农场要迁到皖南。当时,我国的交通还很落后。从福建到皖南需横跨几个省市,要走水路、公路、铁路、再公路,几经辗转。
  为了确保迁址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魏林生将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位。经过他明确的指挥、有序的协调,最终使迁场工作顺利完成。
  事后有当地福建人感叹:一天之间,上海人突然都不见了。
  迁场后,根据上级边接收、边安家、边生产的要求,他带领民警、群众奋发努力,建设农场,使农场逐步形成规模,为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1973年5月30日,魏林生向全场干部作区分划类工作报告时,突发脑溢血,倒在讲台上。倒下时,他双手仍紧握讲稿,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52岁。
  据魏林生的女儿多年后回忆:“父亲因长期操劳,已积劳成疾,当时身患多种疾病。”在农场长年在外搞调研跑基层不能按时就餐、饥一顿饱一顿,他患上严重的胃病;超负荷走路、不能即时如厕患上痔疮和脱肛,常常鲜血染红了裤子。
  1988年,军天湖农场场庆30周年,农场新青年根据先辈事迹自编自演舞蹈《红烛颂》,后经市劳改局领导归纳、提炼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成为上海劳改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就是红烛精神的起源。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对一代代军天湖人无私奉献的经典概括。从发源到传承,从第一代农场人到现在一个个最平凡的狱警,无不践行着红烛精神,这不仅仅是初心,更是使命。
  现为军天湖监狱警卫队民警的徐国庆,负责所有进出监狱人员的安检工作。多年的工作经历,练就了他一双“火眼金睛”。监狱现有400多名民警,老徐看一眼就能叫出名字,每天进出二道门的人形形色色,有民工、有外来参观人员甚至还有释放罪犯,徐国庆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证件审核、人员抄身、车辆安检、工具清点等一系列工作。
  同事们称道,有他坐镇在此,别人想要蒙混过关就是天方夜谭。特别是监狱基建工程开展以来,进出车辆、人员是以前的数十倍。为此,徐国庆每天提早两个小时来上班,六点准时到岗先完成民工的安检工作。这样就错开干警与民工的进监高峰,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二道门是监狱最重要的防线,认真工作,要当人民的好公仆。”这是徐国庆同志对每个二道门民警的忠告。
  军天湖农场承载了徐国庆太多的青春和回忆,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与这片美丽的土地朝夕相处。眨眼间,30多年的光阴就从身边悄悄溜走,当年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小民警变成了如今成熟稳重、谨慎耐心的岗位负责人。几十年的路一步步走来,工作中的艰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历历在目。
  早些年军天湖农场没有路、没有房、没有办公经费,民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方便。但即便是这种时候,他们也未曾向组织说过一句怨言,添过一丝麻烦。他选择和战友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当时没有条件,他就想办法自己创造条件。
  如今,这座农场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科技化的文明单位。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世事、坚韧不拔的老同志,每当谈起家庭的时候,眼角总是掠过一丝内疚。
  几十年来,徐国庆和同事们一起披星戴月,奋斗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走过荆棘,迈过荒凉,默默无闻的奉献,生动演绎了无私奉献跟党走,红烛精神代代传的人生真谛。
  现在,红烛精神化身为屹立于军天湖监狱的“红烛雕塑”——一座正在敬礼的民警雕像,他的原型乃是原军天湖农场三大队十一中队队长程志平。他在执行调犯遣送新疆的任务途中,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至深夜,终因劳累过度,急性心肌炎发作导致急性心衰,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1岁。
  “红烛雕塑”记录下了感人至深的情景,见证了一代天湖人奋斗的历史。建场60年来,创业前辈两度迁移,几代农场人背井离乡,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守土尽责。
  无数民警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在监管改造的第一线,燃烧自己,点亮平安。是他们将崇高理想镌刻在六十载人地两易的历史丰碑,用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书写了军天湖监狱的一个个辉煌,以赤诚炽热的一颗初心演绎了多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燃起了军天湖不灭的红烛。
  

从创业到创新,光辉的时代丰碑

  “过去写创业史,现在写创新史。”创业史靠人来写,创新史同样要靠人来写。2018年11月5日,在中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整个长三角区域合作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对上海而言,如何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建设更高质量的平安长三角和法治长三角,是上海司法行政系统的共同课题和职责使命。
  而作为上海监狱系统的一员,军天湖监狱主动适应新时代监狱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瞄准“努力打造世界最安全的监狱和全国改造质量最好的监狱”的目标,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下,全力加强域外监狱自身建设。
  军天湖监狱制定规划,对接国家战略,“晒”出了自己的方案。
  一马当先的便是坚守安全底线,这也是监狱事业的立身之本,维护持续安全稳定更是监狱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
  要坚守安全底线,就要自上而下地坚决服从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引导并带领全监民警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和责任担当,共同履行好坚守安全底线的政治责任。
  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和端正新时期监狱工作指导思想,在确保监狱绝对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全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特别是对军天湖监狱而言,将监狱的主要资源和民警的主要精力投向监管改造主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通过确保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以及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努力向社会回送更多合格的守法公民,来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营造更为安全的政治环境、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其次是加强服刑人员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军天湖监狱计划深度发掘宣城及周边优质的社会帮教资源,进一步拓展社会安置帮教的内容形式和平台载体。从而将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引进来,与服刑人员的实际改造需求衔接起来,保障服刑人员安心改造和刑释回归顺利。
  与此同时,军天湖监狱将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狱“大安全”格局。一方面继续深化与驻监武警部队的联系,在优化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推动实现防逃制逃方案的常态化演练。同时,落实好消防安全治理。另一方面是持续完善网络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加强与地方武警、公安、消防、保密、防疫、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的多元合作,健全完善多方参与的沟通协调与联动联防工作机制。
  此外,还要继续丰富狱内生活的形式内容。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还要主动走出去,与地方搭建好沟通平台,建立起良性关系,注重引入地方专业力量和资源来辅助和支撑监狱工作的发展。比如,在强化党员阵地建设、工作环境营造、民警专业化能力培养等方面。同时,要为民警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他们现实的困难,维护好民警的权益。特别是结合监狱青年民警喜好,开展青年民警喜爱的各类体能竞技活动,寓教于乐,在丰富民警业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青年民警的综合素质。
  最后,军天湖监狱还将重点放在“智慧监狱”建设上。致力于搭建专业性社会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区域内监所安置帮教工作的联动协作机制。这当中,军天湖监狱将对接建设好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以及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系统,进一步强化系统的应用效能,切实提升监狱工作的智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红烛如果有不老的双眸,只因在最沉郁的黑夜里,把身躯燃亮成青史流光的丰碑。”一代代的军天湖人,以他们不畏艰苦、砥砺前行的行为建造了这块丰碑;将他们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的沿袭书写了这块丰碑;用他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为这块丰碑日夜坚守。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不老的红烛,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