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之“大庆样本”》专题报道之三

童心圆:用同心护童心

  未检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一群人一直在路上。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挽救

  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精神世界的崩塌意味着什么?
  1999年11月出生的董茂,四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即便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在董茂印象中,在父亲的庇佑下,他的童年还是过得比较快乐的。在他刚过完14岁生日的第二天,一场意外的车祸夺走了他最爱的父亲。父亲去世不到半年,母亲便带着弟弟改嫁,独把残疾的董茂扔给了爷爷奶奶。
  家里不到一年的巨大变化,给了董茂沉重的打击。回到家中,家境的拮据、父母的离去,时时刻刻敲打着董茂的心脏。“为什么别人总笑话我?”“为什么要带走我最爱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这个家了?”“为什么她只带走弟弟,不要我了?”……无数的疑问像电钻一般轰轰作响,吵得董茂头疼欲裂。
  终于一天,这个孩子决定做个了结,想一死求解脱。
  接下来,选择何种死法让董茂不禁纠结起来。想着上周同班同学又拿他的病开玩笑,董茂萌生了先杀害平时嘲笑欺负自己的人,再“自杀”的危险想法。“杀了人,法院就会判我死刑,有那孙子陪我,不亏!”
  2016年11月的一天中午,董茂趁同寝室同学熟睡,掏出从家中拿来的一把水果刀,朝着经常嘲笑自己的那个学生狠狠扎下去。即将行凶中,董茂同寝室的其他同学正好从外面回寝室,撞了个正着。董茂情急之下,扎偏了,刺中了目标同学的手臂。当天下午,董茂在老师和家人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
  经鉴定,被害同学为轻伤,公安机关以董茂犯故意杀人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提审中,董茂很不配合,一直处于高度警觉,同时不断躲闪回避。承办检察官发觉董茂出现强烈的心理应激障碍,如不及时干预可能有自残甚至自杀的风险。心病还需心药医,为了帮助董茂真正地走出心理阴霾,检察官立即协调监管部门,会同心理咨询师共同前往看守所对董茂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治疗中,检察官通过与心理咨询师交流,意识到:要想打开小董茂心扉,需要“对症下药”。这个对症药即是小董茂的母亲。
  走访中,出乎检察官意料,董茂妈妈并不排斥他们的到访。在女人的叹息中,他们了解了事情的真实情况。
  董茂爸爸在世时,一家六口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家庭和睦。董茂爸爸负责打工赚钱,妈妈在家照顾两个患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董茂爸爸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家断了口粮,没了唯一的经济支柱,就连吃饭都要靠亲戚接济。
  看着尚不懂事的幼子、整日唉声叹气的老人、郁郁寡欢的董茂,董茂妈妈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她要改嫁。改嫁后,两个儿子都能抚养成人,老人生活看病的钱也能有些许着落。就这样,董茂妈妈离开了这个本需要她的家。
  很可惜,由于母子沟通不畅,处于青春期的董茂根本无法理解母亲的选择。他不知道自己平时的生活费、学费是从何而来,只知道埋怨母亲的狠心。
  “你知道你走后,董茂原本还不错的成绩一落千丈吗?”
  “你知道因为你们大人什么都不跟孩子沟通,才酿成董茂最后想要寻死的后果吗?”
  “你知道董茂现在还恨你只带走弟弟,不要他吗?”
  “他一直觉得,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残疾,自己的错……”
  检察官把董茂的想法转告董茂妈妈后,这个女人掩面而泣,久久不能自已。
  接下来,检察机关将工作部署划分成两路:一方面,在心理咨询师和“童心圆”未检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消除董茂和母亲的隔阂,引导董茂直视人生选择,重树人生信心。另一方面,对董茂妈妈进行亲职教育辅导,她也承认过去的失职,欣然接受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
  另外,为了帮助董茂取得被害人谅解,检察机关多次走访被害人听取意见。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组织董茂妈妈和被害人进行了民事和解。在检察机关的坚持不懈下,被害人及家属最终谅解了董茂,并出具谅解书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
  董茂持刀故意杀人,其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董茂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杀人未得逞,属杀人未遂,同时具有自首、未成年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等情节,可以依法减轻处罚,最终法院判处董茂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案件办结后,检察机关对董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记录。因为刑事犯罪被学校开除学籍的他,虽然重获自由,但未来的路依旧坎坷。得知这一消息后,检察官为董茂联系了大庆市几家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为他寻找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如何在个案中,通过具体落实未成年人案件特殊程序,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重回人生轨道?这是高新区检察院未检部门的检察官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未成年人身份,决不是免罪金牌

  2017年6月,初中毕业的李林考入了一所职业高中。对于李林一家来说,这是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在高兴之余,入学费用问题让李林和与之相依为命年迈的奶奶一筹莫展。
  那几天,李林的远房姑姑回村探亲,也不知从哪儿得知李林家的难处,热心地上门出主意。“这不要到暑假了嘛,你跟姑一起回大庆,姑能帮你找到活儿!干一个暑假保你赚回学费!”在姑姑的积极鼓动下,李林心动了,收拾行囊,踏上打工之旅。
  路上,李林问过姑姑,要给他介绍什么活儿,他怕自己胜任不了。不过几次刚提起,都被姑姑打了岔,糊弄过去。
  到了大庆市,姑父先带着李林晃悠了两天,吃吃喝喝玩儿了一圈后,姑姑姑父才切入正题。
  “啊?偷油!?这是犯法呀,会抓进去坐牢的!”
  原来,姑姑当初所谓的好活儿,是窃取原油,再找人倒卖出去。
  “不行不行!我不干。我不想坐牢,我还有奶奶以后等我养呢。”
  姑父见李林不从,便安慰道:“没事,你还是未成年人,被警察抓到了,教育一下也就放了。”“最多是治安处罚,到时候我去把你保出来。”“干一晚上,我给你200块钱。”……
  软磨硬泡下,利益驱使下,李林松动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李林第十次跟着姑父偷油时,被埋伏在附近的警察抓获。
  审查起诉阶段,因为李林是未成年人,按照法律规定,对其审讯时需要通知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适成年人到场。高新区检察院的承办检察官为李林组织了亲情会见。
  李林年近八十的奶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不辞劳顿,从老家赶到大庆市第二看守所。可能是年纪太大经不起舟车劳顿,也可能是担心孙子几夜没合眼,李林见到奶奶时,惊讶发现,才几周没见,奶奶苍老了许多许多。
  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李林,虽学习成绩一般,但绝对是个孝顺的孩子。是奶奶,给了他无尽的爱,即便没有爸妈,李林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的有爹妈的孩子少了爱和关注。奶奶是他唯一的软肋,也是他前行的动力。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赚钱养家,让奶奶过上好生活。
  看守所的一面,李林夜里止不住在脑海里回放。奶奶的泪滴,划过脸上皱纹堆起的沟壑,犹如一把尖刀,刺痛李林的心。“完了!完了!都完了!我都做了什么!”内疚、悔恨、愤怒反复蹂躏着李林。
  李林不知道,在绝望深渊旁,有人不会放弃他。不仅不对他弃之不顾,还愿给他重生的机会。
  李林在大庆市没有有效的监护条件,为了保护他在取保候审期间的正常生活,大庆市高新区检察院的“童心圆”未检工作团队的队员们联系了社会观护基地。在工厂里,李林真正开始了“打工”赚学费的生活。
  一段时间后,法院判决下来了。李林多次参与盗窃,且盗窃金额较大,考虑到系从犯,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并且为初犯、偶犯,检察机关对其作出了相对不捕的决定。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最终判处李林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
  案件办结后,检察官们对李林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记录。重返家乡,贫寒的家境让李林再一次回归现实。得知李林和奶奶的困难后,“童心圆”的队员们立即为李林申请了救助经费,帮助他完成学业。没过多久,李林终于坐到了心仪学校的教室中。
  高新区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审查科科长董冰告诉记者:“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有保护政策,但办案实践告诉我们,未成年人身份,从来不是免罪的金牌。那些利用未成年人身份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必然也一定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别看董冰放了“狠话”,但一说到这些孩子,董冰的心还是不自觉地软了下来。
  “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子,我们必须对其犯罪原因和帮教条件进行科学全面的调查评估。不仅如此,还会引入第三方专业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的再犯可能性和帮教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董冰说。
  事实层面,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和真正能发挥效用的帮教方案,不厌其烦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迷途知返的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未检工作,走近大庆样本

  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成年人走向犯罪歧途,应具体分析犯罪原因和帮教条件。如何通过心理治疗、亲职教育、社会调查制定精准帮教方案,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成为检察机关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
  2014年以来,高新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和“特殊保护”刑事政策,在全省率先实施“捕诉监防”一体化办公模式。形成了“一体五化,双擎驱动”的大庆“未检方案”,获得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的充分肯定。
  2019年4月,高新区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首批委托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工作单位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成绩认可的背后,凝聚着大庆未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在大庆这片土地上,未检工作如何占据重要地位?
  董冰告诉记者,为实现“机构专业”“人员专业”“办案区专业”,院党组从组织领导、人员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未检工作优先予以保障。成立了检察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独立行使未检职能的第六检察部,集中行使审查逮捕、提起公诉、诉讼监督、犯罪预防等职能。从全院挑选学历高、素质好、懂青少年心理和熟悉网络语言的干警充实到第六检察部。同时成立“童心圆”未检工作团队。2015年,相继建设完成了专业化、现代化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
  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也同是“童心圆”未检工作团队人员的李圣虎向记者介绍:2017年至2019年7月,高新区检察院共受理全市未成年人案件315件746人,其中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266件419人,不起诉13件24人。15名在校生经过挽救考上了大学。
  为了甄别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危险性,大庆未检建立了涉罪未成年人人格甄别机制。具体而言,把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心理测试报告作为衡量他们回归社会可能性的重要依据。进行审查逮捕、提起公诉、提出量刑建议、开展精准帮教的同时,与法院、司法局会签了《社会调查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共享协议》。社会调查报告、心理测试报告还作为法院是否判处缓刑,司法局进行社区矫正的依据。对符合条件的涉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甄别达100%,实现了司法机关的有效联动,节约了司法资源。
  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出“一号检察建议”。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教职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以及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发出历史“最强音”。
  “一号检察建议”下发后,高新区检察院党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一号检察建议”监督落实工作。首先常态化开展“童心圆”法治巡讲活动,每年向全市大中小学校致一封法治公开信、赠送一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微电影光盘、编印一套法律教育手册、发放一本未检工作参观书册、组织一次模拟庭审。针对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拍摄《青春的逗号》《青春幻象》两部预防青少年犯罪微电影、四部公益宣传短片、两部动画片、五部H5新媒体短片,投放到学校、社区、影院、网站等未成年人聚集场所,扩大宣传覆盖面。
  为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激发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代表等相关社会组织参与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热情,高新区检察院协调建设由社区代表、“五老”、各界志愿者、医院、律协等单位和个人组成的200余人的“三队两库”(社会调查团队、志愿者团队、法律援助团队、合适保证人库、合适成年人库)。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同时,保证了诉讼工作顺利进行。
  未检工作作为一项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的工作,呵护好下一代美好生活的同时,展现出新时代检察工作形象的新亮点。大庆未检以专业化建设为保障,聚焦社会化支持体系,大胆探索,成就“大庆经验”,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