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律师》系列报道之二

章荣毕:93岁仍在做律师的“金陵老树”

  他是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批检察官,他是编号为苏律字第023号的新中国第一批执业律师;他是第一批获评江苏省“一级律师”的法律专家;他是一位一心向党,从梦想加入共产党、期待加入共产党到渴望加入共产党,并为了这份信仰,整整坚守和努力了60年!直到2010年,84岁的他,终于在党徽党旗前庄严宣誓,筑梦圆满,修成正果!
  他,就是今年93岁、依旧奋战在党员远程教育线上法律服务平台的在册执业律师章荣毕。
  回望过去,章荣毕总结出三段相遇作为他人生的节点:一是遇见共产党,二是遇见老伴儿陈爱景,另一个就是遇见法德。


历见沧桑人事变,饱经丧乱自从容

  破败的老楼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叩响铁门,一位白发白眉白胡须、皮肤白净,“鹤发童颜”“钟灵俊秀”既矛盾又形象的两个词立即映入记者脑海。老人别在白衬衣左胸的党徽上鲜红的党旗分外耀眼、精神矍铄满目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记者捕捉到他转身时对相框里的红衣老妪一个颔首和一个温情的笑,好像在说:“我去陪一会儿客人。”尽管只是一瞬间,尽管只是那细微的表情和举动,却令记者心弦一动、无法忘怀!
  看到章老佝偻着的背,不知为何,虽未开口,记者的心里已经被一种特别的情愫填满。
  “我1926年出生在苏北海安县曲塘镇农村,命运的作弄,祖父只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低价从因抽鸦片而破产的老地主那里买了几块地,我家就被评上地主。没有家奴,也没雇长工,除了兄弟四人可以读书外,与其他农家没有区别……”他那半掩着的瞳孔中依然散发着孩童般纯真的喜悦,讲起话来温暖祥和;音色中像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晨雾,轻缓而舒适;老人家语速不快,但是字字有力,谦恭有礼、进退有度,处处体现出学者的风度和儒雅。
  在很多人眼里,章荣毕是不幸的。因为整整影响了他将近60年的“地主”成分,带给他一生的灰暗和苦楚,也让他失去一次又一次可以“飞黄腾达”的机会。章老却像讲笑话一样讲述着:“祸福相倚,父亲认为二哥天资聪慧,上了学堂,而我直到18岁那年才从私塾走进学堂,从初一开始上,因为战乱,3年辗转6个地方读完初中和高中,毕业那年新中国都已经成立。”
  他忽然身子向前倾,神秘地笑着问记者:“你知道我是怎样考进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吗?”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激起,大家睁大眼睛看着他。“哈哈哈……是一本书!这本书,不仅让我考进了中央大学,也改变了我的一生!给了我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把我的思想给‘偷’走了!一辈子也没拿回来!”他诙谐幽默、风趣开朗的语言模式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什么书?”
  只见章老忽然严肃而虔诚地从床头柜上拿出一本泛黄了却依旧整洁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认真而仔细地翻到第655页,朗声读道:“《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一、中国向何处去?……”章老的声音渐渐颤抖,抬头时,双目噙泪,但他是笑着的。“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高考前,我去书店,恰好看到了《新民主主义论》单行本,没想到翻开后,热血沸腾,越读越激动,读了好多遍都没能放下,以前我从没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让我‘认识’了毛泽东,还认识了共产党,我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也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章老激动的神情,犹如回到当年那温润如玉少年,“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该多好啊!从此,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根植。好巧不巧,那年的高考作文是《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后来我听说是因为我的这篇作文写得‘深刻’,被中央大学‘择优’录取了。”
  所有人的情绪都被章老调动起来,而章老也一发而不能止。
  “我进中央大学一开始在中文系,一年后转到政治系读法律一年。1951年,由于南京市人民检察署(检察院)筹建,急需想进步的法律人才8名,我被选去了,成为南京市第一批检察官。除了荣誉感,还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记得有一年全市粮库大检查,我带队去查中华门粮库,既无任何报案、也无盗窃行为,却被我们查出亏损3万多斤粮食,后来该粮库全南京市同步批评。”在检察院6年,章荣毕老先生有三次年度总结报告全国通报表扬。
  “那时候,我因‘地主家庭’接受政治审查。入党申请报告写了就扔了,扔了再写、写了再扔,因为没有资格也没有脸交给组织。当时有不少民主党派找到我,想发展我加入他们的组织,都被我拒绝了。”章老骄傲地半仰着头,调皮地说:“我当时就直截了当地回绝了,我告诉他们,我只加入中国共产党!哪怕用一生的时间努力!我做到了!”他重复着:“我终于等到了!”他的脸色忽然黯淡下来:“1957年,我没有资格呆在检察院了,被下放到天保农场。半年后农场解散,我又回到郊区政府社办工业科,为南京市政府做出了第一份上报到中央的农村农业机械化规划报告。”1964年,章荣毕被调至南京市第一毛纺厂,后组建第二毛纺厂。“文革”期间,从调度员被贬为普通工人,扣除所有奖金。没想到,1978年,审查结论出来,还了他的清白。“因为有三个孩子,经常入不敷出,没有积蓄,没想到补回来的两千多元奖金竟解决了儿子的婚事。所以你看,坏事也能变好事!如果当初没扣,我也一样花了,哈哈哈……”
  虽无青云之志可叙,但有白首之心可鉴!当天,章荣毕就迫不及待地向组织上郑重地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只是,没有任何回复。
  那年,章荣毕52周岁。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现年93岁的党员律师章荣毕曾说:“人总要有一个归宿,事业上有一个归宿,政治上也要有一个归宿。我一直坚持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怀揣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章荣毕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1989年时,很多对党不坚定的人开始退党,章荣毕却郑重地向党递交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那年章老63岁。
  依旧石沉大海。理由,年龄太大。
  章荣毕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守望!直到谈臻律师重新回到法德。“入党没有年龄限制!”于是,他作为老人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不停地向组织解释、申请,把章荣毕的事迹材料一沓沓、一摞摞往上递交,时光不负有心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未能入党的章荣毕,终于在84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人生也由此开启了崭新篇章。


又逢天上鹊桥会,却恨人间诀别情

  乐观积极、苦中取乐,这是章荣毕对生活的态度。熟悉章老的人都知道,他夫妇二人鹣鲽情深70年。章老有一个贤惠、淑德的妻子陈爱景,也就是家中那两个相框里的老妪。他们育有两子一女,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女儿今年六十多岁,是个9岁开始讲话、15岁又不愿讲话的“病人”,一生未嫁。
  一般情况下,章老很少向人提及家人。十多年前,长子因病离世,让他们夫妇白发人送黑发人。而女儿更是他们家永远的痛!就在今年3月,妻子因病离世,两个月后,女儿也离他而去,他就更不愿意提及。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行政主管胥倩主任说,关于家庭,这次是章老讲得最多的,她也是第一次听说。
  胥倩主任告诉记者,章老的房子至少30年没有装修过,很多设备都已经过时和老化,所里多次提出要翻修,都被章老拒绝了。
  记者环顾一圈,简陋的两居室的床上、桌子上堆得最多的就是书和药。并不密封的水管发出那特有的滴水声成为这个家里唯一的伴奏,唯有门前和与床并排的柜子上那两张镶在相框里红衣老妪慈祥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访客,这是一个辛福而温暖的家。而她,也从未离开。
  “在那个年代,我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和她谈恋爱、结婚的。可谓‘门不当户不对’。”章老说着深情地注视着墙上相框里的老伴儿,满眼柔情。“那时的我,虽在检察院工作,但要什么没什么,而她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家大小姐’。事实上,她跟我的确受了不少苦。”“我无法想象她当时面临的痛苦和无助、彷徨和纠结,一边是身居高位的家人可能因他们受牵连,一边是深爱的丈夫、两个儿子和腹中胎儿,你让她一个文化不高、生活压力本来就大的弱女子如何抉择?她后来告诉我,她几次濒临崩溃!”章荣毕始终不愿承认女儿的“病”,可能是因为母体怀孕期间遭受的精神压力导致的“自闭”或其他精神疾病,他一直归咎于自己的失职,因此愧疚一生。
  章老还是半个医生,十多年前开始学输液、推拿、针灸,他常自嘲“活到老、学到老”,他学这些就是为了妻女不用再去医院,也能得到治疗。尽管妻女已离他而去几个月,但那些药,他还是没舍得扔。
  看着客厅和卫生间的窗户都用木头钉封起来,看着房间的窗户也用布帘遮得严严实实,记者忽然内心一动,莫不是?于是试着冒出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父母殁,三年不改?”
  “你也知道这句话?”章老激动地看着记者,两眼瞬间红了。
  记者忽然一下子读懂了章老眼里的情愫,他是在守护这个世间上最忠贞的爱情,也是在守护这个世界上最厚重的父爱!
  吾人尊法尤崇德,旗树东南志在恒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论》带给章荣毕一个坚定的信仰和伟大的入党梦,陈爱景给章荣毕一个忠贞的爱情和温暖的家。那么,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却是成就章荣毕筑梦追求的平台。
  回望过去的“艰难岁月”,章荣毕感慨道:“坏事中有好事,要学会利用,成长就像带刺的玫瑰,也许会扎得你遍体鳞伤,但也会还你花的果实和馨香。”
  1981年,章荣毕进入南京市法律顾问处工作,后来改称南京市第一律师事务所、法德律师事务所,“融合两支强劲旅,新增战力逞雄风”。现在由于合并扩展重新更名为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至今依然在册执业。
  说起“法德”这个名字的由来,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这个人在章荣毕的生命中至关重要,他就是法德的党委书记谈臻。如果说章荣毕是一块璞玉,那谈臻就是收藏者。
  “遵法,崇德”是法德的意思出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谈臻曾评价说,“章老是政治上的明白人、业务上的专业人、处事上的厚道人,这也是我们‘法德文化’。”作为章荣毕曾经的入党介绍人,谈臻由衷地尊敬这位老同志,“他骨子里的忠诚、执着、谦卑,恰恰也是律所的精魂所在,更是年轻律师们需要传承的精神使命。”谈臻自诩自己也是章老带出来的一代法律人。
  8月19日,江苏省律师行业党委联合江苏先锋党建研究院共同在南京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江苏省律师行业党建工作主题研讨会。
  会上,93岁高龄的党员律师章荣毕、为纠正错案奔走13年终获成功的70后全国优秀党员律师庄卓、自幼胸怀热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90后预备党员律师沈怡坐在一起,老中青三代共话初心和使命。
  “章老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种与年龄无关的活力。他会不断学习,也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激发自己不曾有过的想法和灵感,他曾经独自起草过《姓名法》草案,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件难事儿。”庄卓告诉记者,“换做我们普通人写个七八行就写不下去了,可是章老做到了,说他通古达今、学识渊博,绝非言过其实!”
  沈怡告诉我们:“对于入党,从我幼年以来一直都有强烈的意愿。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共产党员是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一批人,甚至不乏许多英雄人物。章老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穿越时光的年轮,始终追求信仰的光芒。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以前辈为榜样,真正投入到党建和法治建设中,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作为法律人,章荣毕怀抱情怀,始终带着一份群众情感,他常常思索:法律作用如何体现在老百姓中?老百姓又是如何理解法律的?作为全国第一批获得高级职称的老律师和目前全省年龄最大的挂牌律师,他从事律师工作近39年,承办大量法律援助案件,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胥倩拿着一张章老十年前的照片给记者看:“十年前,章老的背一点也不驼,自2009年起,十年守在电脑前,在南京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上,累计回复13122人。对于一个80多岁才开始学电脑的老人家来说,网上咨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的背就这样变得佝偻。”“没事没事的。”章老可能不想我们难受,风淡云轻地挥挥手。而在章老的电脑桌面,我们清楚地看见十个“网上法律答询”文件夹,也就是说今年已经是章老坚持志愿服务的第十年。“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媒体报道了章老的事迹,平台才知道这位幕后法律英雄今年93岁,所以分给他的任务明显少了。”对此,章老明显有点失落。
  “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当事人主张权利,其实就是在维护更高层面的公平正义。”章荣毕说,他坚信,律师作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分子,将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被赋予更多使命。
  章荣毕不是一个古板的老学究,在办案上他会“妥协”。
  1990年在扬州市仪征县办理的一起贪污案,让章荣毕至今记忆犹新。厂长朱某因涉嫌十几项罪名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家属慕名而来请求帮助。“我赶到当地阅卷后发现,他被指控的罪名基本上都不成立,只有他带妻子外出游玩报销的差旅费,性质上确实可以算贪污,但数额达不到刑法标准,显然不能定罪。”章荣毕说,“案件可以定性,却不能定罪。可他们选在仪征最大电影院里公开庭审,而我作无罪辩护,可能对公诉机关影响不好,所以找院长建议换个小地方开庭,再建议检察官考虑撤诉。”地方换了,但检察院没有撤诉。当时他发表无罪辩护,赢得全场包括在场的警察、法官和检察官的热烈的掌声。“这么热烈的掌声,平生就这一次!”那场官司,公诉机关输得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辩护,也是可以定性,但不能定罪,可当时内定三年有期徒刑。我的辩护未被采纳。我选择妥协,但宣判后,我说,3年不改,5年也跑不了。果不其然,第四年,被平反释放的厂长还特意拎着100多个鸡蛋上门感谢来了。”回忆起往事,章老又满血复活。
  章老常自喻虽是晚开的花,但遇上迟到的春天,气候正相宜!执业以来,章老办理了大量法律业务,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每年代理四五十件案件,并担任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机械工业局、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微风电机厂、南京第二毛纺厂等20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现场办案一直到2014年他88岁那年。他还积极投身行业和社会公共事务,无论是在培养年轻律师的传帮带一线,还是普法、授课的三尺讲坛,都能看见章老不辞辛劳的身影。他曾赋诗自励——有若少年:正意气风发、高歌猛进、奋战正酣、不甘言退!
  执业期间,岁月走过三十余载,章荣毕已是“新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党员远程志愿服务奉献奖、纪念律师制度恢复三十周年江苏省律师业特殊贡献奖、执业三十周年奉献奖等诸多荣誉,但他对党的信仰、对法学的热爱从未改变。
  章老希望,未来的法官应该从执业至少六年的优质律师中考取!他说,这样的法官业务精、实践强,有社会基础!
  “让隐藏已久的渴望随风飞”,成为一名任时光匆匆流去而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在新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勇往直前的法律专家,成为一名时刻保持活力、活到老学到老的求学者,是章荣毕永不停歇的追求。
  章老赞颂过南京大学校园里,如今依旧挺拔高耸的六朝老松树,七古十二韵的诗,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君可知金陵老树六朝松?巍然矗立势欲接苍穹。”这不是章老一生“一心向党、筑梦前行”的写照?!“传承文脉千年证,梁武栽培百世功!……”这难道不是章老必胜践行的信念?!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