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式派出所”:黄宅所新在何处?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此后,“枫桥经验”走向全国,在政法领域不断得到推广和效仿, 成为我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2019年3月20日,公安部印发《关于全国公安机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意见》,部署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国公安机关落地,从强化基层所队战斗堡垒作用,创新新时代群众工作,坚持源头治理做到“矛盾不上交”,坚持以防为主做到“平安不出事”,深化改革创新做到“服务不缺位”,加强以派出所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等7个方面对公安机关如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了若干措施。
  那么,在全国各基层所队争创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的大背景下,先后荣获全国执法示范单位、浙江省公安机关“枫桥式”基层所队等荣誉称号的浦江县公安局黄宅派出所是如何做的呢?


深耕“责任田”,改革勤务夯基础

  黄宅派出所系一级派出所,辖区面积68.7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8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6.8万,流动人口4.2万。辖区内有工业园区两个、企业1785家,现有民警28人、辅警66人,民警平均年龄34岁。记者在黄宅所见到了于2017年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所长郑攀。郑攀今年34岁,尽管很年轻,行事却是老成干练、心思缜密。
  郑攀说:“以前一天两个值班民警,20多起警情,根本抽不出时间做基层工作。最怕遇到的就是村民纠纷,纠纷没调解好,村民会追着民警。民警不了解情况又没人帮忙,每年因案件信访超过20件。那个时候每一位民警都很累,但工作却没做到群众心里去。2015年,局党委提出让民警下村,每月自带铺盖与村民同吃同住。时间久了,民警对村里的大小事了然于胸,进而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了1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了解,2015年年底,浦江县公安局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后,黄宅派出所警力由以前的17人上升至28人,增幅达64.7%,这使得黄宅所进一步夯实基层有了坚强保障。黄宅所用网格责任推动民警全科全能并落实全警网格责任田,打破过去“一室三队”分工模式,将辖区划分为四个警区24个网格,由所领导担任警区长,每名网格民警均承担网格内打防管控各项工作职责,推动全警向全科型、全能型转变。
  

创新“警驻户”,架起警民连心桥

  2015年,黄宅所创新实行“驻村联户”工作机制,架起了警民的连心桥。民警每月自带铺盖与村民同吃同住五天,全面开展交朋友、清底数、除隐患、严防控、优服务等各项工作。今年,又进一步深化了驻村联户工作,全面推行“一村一警”管事制,对辖区42个行政村逐一派驻警力,不断拉近警民距离。
  “驻村联户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每个民警都有了自己的辖区,我以前的时候就围着值班办案团团转,很少有时间去村里,第一次去的时候还被村里的狗追着咬。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村里的每个人我都说得出名字。”2011年就进入黄宅所的34岁“老民警”冯明源如是说。
  2019月3月,黄宅所民警在驻村联户巡逻执勤的过程中,在路边发现了一位步履蹒跚、神色茫然的老人。老人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往前走,一会儿往后走的怪异举动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民警立刻上前询问情况,原来老人是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出来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走散了。民警马上将老人带回了派出所,可惜老人除了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之外,子女的联系方式一概不知,民警通过网上查找等一系列方式,终于找到了老人儿子的联系方式,老人儿子立刻赶到派出所,并一再向民警表示感激。
  同样是在今年,民警在驻村联户期间如同往常一样进辖区走访,路上遇到了一位户主,在与户主聊天时得知,他有两个租客一直没登记,都大半个月了。民警二话不说就朝着出租房走去,谁想到其中一名租客竟然是个逃犯!民警立刻通知黄宅所增援警力,成功抓获该名逃犯。
  截至目前,民警共驻村1728村次,走访群众18万人次,带铺盖到农户家住宿6720晚,开展群众大讲堂2256次,民警熟悉率平均达到86%。


推行“民驻所”,前端化解促和谐

  2017年4月开始,黄宅派出所联合黄宅镇政府推进行政村“村干部驻所联勤”机制,42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每天一人,轮流到派出所坐班值班,熟悉学习派出所各项业务,协同值班民警开展平安综治工作,并对民警执法执勤、日常工作进行监督。
  正在黄宅所坐班的下店村村支书沈含英告诉记者:“以前对治安不太关注,现在都能主动收集村里的安全隐患,了解村情民意。治安有人抓、有人管,村里才安全和谐。”
  2019年4月,下店村村干部在协同民警出警时发现,同村的洪某和黄某因为砍坟树的事情产生了纠纷,原来洪某觉得黄某家的几棵坟树挡住了自己的田地,就把坟树给砍掉了,而坟树对于黄某一家来说极其重要,涉及乡风民俗,更何况黄某的奶奶那一辈时就因为选坟址与洪某那一辈祖先产生过矛盾。因此,黄某觉得洪某就是在蓄意报复,说什么都不肯退让,并提出要用宗法族规处置洪某。
  这个矛盾对于民警来说非常棘手,因为不清楚该村的乡风民俗,很难对调解提供有效帮助。此时,村干部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她找了村里非常有名望的老人当天夜里直奔黄某家中,用人情、民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解决了这起矛盾纠纷。
  今年6月,黄宅镇鹤塘村建设通村公路,急需征收农户田地。在征收过程中,一名农户因地界问题发生纠纷,派出所接到求助信息后立刻赶赴现场。但是民警对征收土地及土地划分问题并不了解,于是第一时间安排对此情况较为熟悉的驻所联勤的鹤塘村村务组长吴林生协助调解。在吴林生的协助下,经过实地测量,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2017年以来,黄宅镇各个村的村干部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共参与处置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


找准“公约数”,多元共治解民忧

  记者了解到,2017年,黄宅派出所成立“黄宅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黄宅派出所调解室”,这是浦江县第一个驻所民调工作室。遇到疑难重大矛盾纠纷时,镇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第一时间进驻化解。
  截至目前,通过驻所调解室,成功化解非正常死亡事件30余起,成功调处矛盾纠纷986起,占全所调解总量的35%,被调解的矛盾无一反复。
  在固化驻所调解机制的基础上,黄宅派出所今年又开设了“调解超市”, 在辖区内精心物色16位专家型调解员,设立劳资、医患、家庭、邻里等6个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民警根据纠纷类型指令相应调解员全力参与调解,既减轻民警工作负担,也进一步提升调解效率效果。“调解超市”运行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0多起,调解成功率100%。
  2018年11月,在黄宅镇渠南村开服装厂的廖女士请厂里的业务骨干吃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张因为饮酒过量,窒息死亡。警方通过侦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但死者家属对死因还是存在异议,并且情绪十分激动。就在这时,黄宅所的调解员黄建华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帮助死者家属分析情况的同时也做起廖女士的工作,让她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适当地对死者家属进行经济赔偿。通过调解员的调解技巧,民警分析案情,律师理清法律关系,三方通力合作,仅仅12个小时,此次矛盾就得到了化解。
  来黄宅派出所办事窗口办事的上市村村民黄来宝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哪看得见民警呀,根本不怎么交流,村里大半人都不知道辖区民警是谁!现在民警每个月都有五天驻村,经常来我们老百姓家里坐一坐,唠唠家常里短的,而且村里到处张贴着民警的联系方式,有事情了就给民警打电话,这样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赶过来,把问题解决。”
  此外,为落实“爱群众动起脑,为群众迈开腿”,黄宅派出所在办事窗口增设了公安民情民访代办专窗,在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情民访代办服务点,组建24人的民警代办员、130人的帮办员队伍,主动代办民情民访事项,实现信访最多跑一次。同时,规范处置值班当天的每起警情,从源头上避免因处置不及时、取证不到位而引发信访案件。全所当日警情处置完结率达92%,初信初访化解率100%,民警人均未结案件数由2016年前的20余起骤减至目前的0.8起。


善用“组合拳”,立体打防保民安

  “小案不小办,民生无小案。”这是黄宅派出所对群众的每一起报案负责到底的承诺。无论大案小案一律全力查破,像扫帚、花盆、水果蔬菜等被盗的民生小案均得到快侦快破,实现了侵财发案数呈断崖式下降,打处数和破案率直线上升的良好成效。相比2014年,2018年侵财警情下降65.0%,抓获主要侵财违法犯罪嫌疑人上升151.1%,盗窃案件破案率从4.1%上升至59.1%。
  据悉,黄宅所还众筹织“天网”,全力降发案。采取“村集体经济出资一部分、党员捐一部分、个人买单一部分”的众筹视频监控建设模式,不断织密监控。
  截至目前,黄宅镇共安装有视频监控9700余个,每个行政村平均230余个,真正实现了视频监控的全覆盖。特别是把出租房屋安装视频监控纳入村规民约,2018年共安装出租房屋视频监控4300余个,出租房盗窃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59%。
  黄宅派出所联合镇党委政府推动建立“黄宅平安先锋营”,下设护村队、消防队、法律援助队、民情民访代办队、心理咨询服务队、文娱宣传队、调解队共7支队伍880人。
  自2016年成立以来,“黄宅平安先锋营”共参加义务巡逻8000余次,参与消防救援15次,提供法律援助350余次,代办民情民访2800余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5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850余起。


打造“示范岗”,真情服务惠民生

  浦江葡萄,闻名遐迩。黄宅镇是葡萄种植产业大镇,种植覆盖全镇95%以上的村,种植面积占全县39.2%,各类因葡萄田引发的土地纠纷、毁农、偷盗警情一直居高不下。
  面对这样的情况,黄宅所针对性推出“田园警务”,实行一田一档户籍化管理制度,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公安服务延伸至地头。葡萄被盗案件从以往年均21起下降到2018年的2起,破案率从4.7%上升到100%。 
  蒋根荣今年58岁,是黄宅镇葡萄种植大户,已从事葡萄种植多年。记者走访了他的葡萄园,他告诉记者:“以前只有镇里才有派出所,但现在我们村里也有‘派出所’了。除了有监控这个24小时‘保镖’,有事大家还可直接拨打葡萄棚外张贴的民警电话,民警们会马上赶到帮忙,社会治安真的好了很多。”
  不仅警务延伸至田园,黄宅派出所还对该镇工业企业贴身护航,在全镇最大的工业园区——中山园区设立了红色警务站,建立80余人的企业党员服务队,将管理服务延伸进企业,使警务站成为治安防控的支撑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办事服务的便民点,真正打通护园安企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共化解涉企矛盾2280余起,上门服务1.5万余次。
  除了保驾护航,黄宅派出所还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工作。以“最多跑一次”“无证明城市”改革为牵引,黄宅所成立了由网格民警、户籍民警及各村会计组成的户籍服务队,推行“六员合一”工作机制,全面开展代办审批手续、送证上门等服务,并建立集户籍、出入境、交管业务于一体的办证窗口,真正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一次不用跑。
  2016年以来,户籍服务队共代办户籍业务2304人次,上门服务180余次,送证上门14400余次,以数据共享、部门核查等方式代替各项证明材料1000余份,让便民服务真正落到了实处。
  春风浩荡战鼓急,百舸争流自当先。郑攀表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让发案更少、秩序更好、群众更满意、社会更稳定,是黄宅所每位民警的心愿。
  从浦江县公安局黄宅派出所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新进程可以看出,他们把好的做法及时固定下来并加以不断的完善提升,从实践中取得好的经验并大力推广,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全面提升公安基层治理水平,让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使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相信大家也期盼全国的基层所队都可以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阳光警队。
● 责任编辑:侯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