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传递法治的温度 ​

-- ——记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信访室主任尧珍秀
  因为之前听到过她的一些故事,更是因为曾经的上访者的竭力推荐。这促使我加快了对她——尧珍秀,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信访室主任的采访计划安排。
  在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尧珍秀始终站在基层和谐社会的工作前沿,以自己的真情传递着法律的温度,使一件件疑难信访事件得以破解,一桩桩矛盾纠纷得以平息……她因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尧珍秀把自己所在的信访室,打造成了江西省和赣州市的“公安信访窗口示范单位”,连续10年获得赣州市公安信访绩效考评第一名,荣获赣州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
  尧珍秀本人也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并获得江西省“优秀人民警察”“群众贴心人——十佳信访民警”等荣誉称号。
  在这些荣誉光环的背后,是尧珍秀把法理、真情和责任扛在肩的无私付出。


建章立制 让信访相关方都信法守法

  章贡区,是赣州市辖19个县(市、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城区,公安信访量大,涉法涉诉等信访件总量约占全市的七分之一。2009年6月,尧珍秀从法制科副科长的岗位上走马上任,担任该分局信访室主任一职。
  尧珍秀刚一上任,她那满腔的工作热情就被撞得满头是“包”:面对一些蛮不讲理、诋毁谩骂、喊冤叫屈、痛哭流涕的场面,特别是少数抱着“小闹不解决、中闹中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偏执信访群众……她也曾产生过不解、困惑甚至厌烦,但她始终坚持不争辩、不还嘴,默默地倾听,认真地记录,以和风细雨般的言语缓解对方的激动情绪,用翔实易懂的方式警示对方理性提出合法诉求。
  她从中看到了偏执于“信‘访’不信法”的上访群众,看到了一些民警甚至少数领导中存在的群众上访就是“无事找茬儿”“投诉、告状”的错误认识,也看到了公安执法和队伍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党纪国法。在新常态下,做好信访工作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尧珍秀觉得自己肩上担子崇高而又繁重。
  为了彻底扭转信访相关方的一些偏见和错误认识,尧珍秀发挥自己既对法律法规条文娴熟、又具有公安工作实践经验的优势,决定要始终把分局的整个信访活动贯穿于法律运用的实践中。于是,她首先依照法律法规建章立制,以建立信访台账、规范信访办理流程、限期办结信访件为抓手。先后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考核办法》《办理信访事项程序规定》《信访案件评审倒查追责规定》《新提任股级干部到信访部门轮岗锻炼实施办法》等12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分局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在尧珍秀的坚持下,该分局先后投资40余万元,逐步对信访接待场所进行了改(扩)建,确保了公安信访工作达到场所规范化、过程标准化、制度系统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了视频接访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信访群众只要在当地就可以直接向省、市领导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减少了信访群众来回的旅途奔波。
  “信访工作,仅靠热情是不够的,必须严格法律和制度。”尧珍秀介绍说,分局建立了每周星期五局领导接访、《每周访情》通报、《每月信访动态》分析、每季度定期考核等制度,全面推进分局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她倡导建立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成为赣州市乃至全省的标杆和范本。
  打铁还得自身硬。信访工作,不仅要积极回应来访群众的合法诉求,同时也是一面“反光镜”,折射出了公安工作和队伍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从信访案事件中,找准民警在执勤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肃法纪,端正警风,取信于民。基于这一认识,尧珍秀在上任初始,就先拿公安队伍自身的问题“开刀”,她充分运用信访工作建议、信访工作督办、信访工作追责的三项权利,对发现存在执法过错或瑕疵的,定期提交该局信访事项评查倒查追责委员会,对审查出来的问题发文通报,并推送至法制部门,与执法质量考评挂钩,对不依法履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和确系错案和瑕疵的案件,严格责任追究。
  2012年1月11日凌晨,南外派出所在处置、办理一起盗窃案件中存在警情处置欠妥、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引发被侵害人肖某的投诉。在调查核实后,分局迅速作出对负责办理此案的警长、民警和所领导分别给予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和诫勉谈话等严肃处理。同时,涉事派出所也被通报批评。仅尧珍秀上任后的前3年,该分局就按照工作要求开展信访评查11次,评查信访案件13件,先后对8名民警和1个单位领导进行了严厉的责任追究。
  “这些举措,是实事求是地纠正我们工作中的错误,既是对公安队伍的严格管理,是对党纪国法的一次再教育,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对民警的关心和爱护。”尧珍秀介绍说。与此同时,该分局对3起非法聚众闹访甚至诬陷办案民警的5名嫌疑人,也依法给予了严厉打击。


十年坚守 用真情融化信访“坚冰”

  信访是解决社会矛盾与化解纠纷的一项特殊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尤其是基层,接访人员常常是处在“进门磨破嘴,出门跑断腿”的工作状态,昼夜奔忙不息。
  “信访,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尧珍秀道出了自己的“秘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终走到信访这一步,心里总有些疙瘩没有解开,总有些事情没有得到解决。这种心理落差没有得以填平,在公安部门与信访者之间就似横着一块“坚冰”。如果让这块“坚冰”积压过久过多,得不到释放,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怎么办?只有依靠真情去“融化”。
  为此,除了依靠党委、政府从法律层面加大信访督导力度外,尧珍秀尤其注重人文关怀。为了化解信访积案,她不辞辛苦地往返司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寻求法律援助,多少次劳苦奔波,多少次苦口婆心,只为化解“坚冰”,从而让群众对公安机关认可。
  距今过去4年之久了,但信访人赖鸿顺(化名)仍然记得2015年那个临近春节的傍晚,在尧珍秀的帮助下,他终于领到了1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这也是我难忘的一天,持续的努力没有白费。”尧珍秀感叹道。2013年5月6日,信访人赖鸿顺向尧珍秀反映,其患精神疾病的侄女杀害了其妻女,自己也被砍成重伤,强烈要求追究侄女刑事责任,赔偿医药费、丧葬费等。
  要正义,要赔偿。面对痛失至亲、经济困窘、精神濒临崩溃的赖鸿顺,尧珍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加大案件办理信访督导力度,跟踪推进办案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入手,施以生活解困和心理疏导、思想感化工作,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从政策层面上为赖鸿顺争取司法救助金。
  在她的竭力奔走下,司法救助金终于得到落实。考虑到赖鸿顺的身体状况,尧珍秀又驱车5小时陪同老人及时领取救助金、办妥银行卡,并连夜返回赣州。
  “那一次回来,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钟了。”尧珍秀的贴心关爱令老人至今都感动不已。“这些年,珍秀像亲闺女一样陪伴我、关心我,为我据理力争……我决定息诉罢访,即使案件无法追究侄女的法律责任。”
  其实,像这样的贴心故事,在尧珍秀身上演绎了许多许多。
  还是一起20年前的积案,信访人欧阳志恒(化名)的儿子被人故意伤害致重伤,由于受当时现场勘查条件和刑事技术的限制,案件至今未能侦破,案犯至今逍遥法外,赔偿分文未得……面对如此困窘、棘手的案件,尧珍秀没有退缩,她奔走在学校、政府部门、信访人家之间,施以人文关怀,寻求政策法规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积极协调、争取下,终于达成了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伤者所在单位给予其9万元困难救济的谅解协议,使信访得以平息,矛盾得到缓解。
  就这样,尧珍秀始终坚持以和风细雨、娓娓道来的耐心和坚持不懈、马拉松式的耐力,奔波在构建和谐社会最基层的一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其间,她共督导办结信访事项7863件,面对面接访群众3529批4398人次,走访信访群众297户,为群众协调法律援助98件次,协调申请救助金260余万元,收到群众锦旗、感谢信173面(封)……她做到了“不偏不倚,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
  一件件信访事项,一桩桩矛盾纠纷,在那枯燥无味的数字后面,记录着尧珍秀的心血付出和她那女性之柔、正义之刚的工作足迹。


护法为民 以担当架互信“桥梁”

  “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决问题。” 
  2011年8月,信访人宋某青在朋友李某的撮合下,通过其贷款公司“亲戚”蓝琦联系贷款。蓝琦要求宋某青汇入新开账户上100万元,以证明其有偿还能力。谁料,钱汇入后,却发现有人使用手机银行将其卡内存款取走99.98万元,宋某青遂报警。后调查证实,宋某青存款经他人逐级分别转入到了100个四级账户上,涉及地点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台湾及其他境外的数家银行,而李某与蓝琦并非亲戚,只是李某为了获取中介费,从某晚报刊登的“京城低息贷款”广告所提供的信息。于是,宋某青要求该分局以虚假广告罪立案侦查。
  由于破案难度大,不可能在短期内挽回损失。为了达到目的,无论案件办理得如何,宋某青的上访步伐总不停息。他从区、市上访到省,甚至在某报社采取拉横幅、抬棺材、堵门等非法行为,严重扰乱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5日处罚。
  尧珍秀接手此案件后,不仅热情地接待宋某青,从情与理方面苦口婆心地进行疏导,首先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同时,对宋某青被骗案从法律层面分析,让其懂得自身及李某应当承担的相关责任,并一针见血地告知了某报社虚假广告和某银行未经本人同意开通手机银行等问题,引导宋某青通过民事诉讼渠道依法维权,还为他推荐了公益律师。最终,宋某青选择将某报社和某银行告上了法庭。经过法院一、二审,法律维护了宋某青的合法权益,获得了部分赔偿。
  宋某青为此专门为该分局制作了“倾听民声耐心,守护法律较真”的锦旗,并表示:尽管此案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我从尧珍秀身上感受到了法理正气,更加懂得了运用法律维权才是正道。
  信访问题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公安信访这条路上,尧珍秀付出着艰辛,也走得自信。
  在坚持传统“面对面”接访的同时,尧珍秀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方式,她较早开始了利用网络平台、电子邮箱、QQ和微博等现代“网上对话”接访模式,不断引导群众依法有序信访,合理表达诉求,并建立全局直属各单位兼职信访员队伍及信访工作微信群,有效地推进各项信访工作落实。
  信访人章某反映其母亲经常遭受哥哥、姐姐虐待、殴打,多年来这一家庭纠纷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北京务工的便利,多次到公安部上访,要求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惩治哥哥、姐姐虐待母亲的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多次调解未果。尧珍秀获悉后迅速介入,主动联系社区民警了解情况,并找到章某的哥哥、姐姐做工作,最后引入由辖区德高望重的社区干部、律师、老党员和退休民警、法官、检察官等组成的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调解。调解人员从法、理、情等多个层面联合施策,开导丝丝入扣,教育润物无声,使这起旷日持久的家庭纠纷神奇般化于无形,一家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和谐、恩爱。
  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信访调解,是尧珍秀根据不同的信访诉求者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仅施以这一策略,就先后成功化解各类信访问题193件。
  “还是要坚持,有些东西真的是看不下去,不帮助这些弱者心里过意不去。”10年的坚持,支撑尧珍秀走下去的动力始终贯穿着“责任”两字。这份责任感,不论在任何时候,不管是不是本职工作,都驱使着她迎难而上。
  2018年5月16日,一位老婆婆在孙子的陪护下,手持一封“家书”来到该分局信访室,请求民警寻找失联的亲人。
  尧珍秀很热情地接待了祖孙俩人。原来,老人叫曾宪秀,今年92岁,1949年随夫去台湾,从此与亲人失联。因为思亲心切,其40岁的孙子只好放下自己的工作,专程陪她来到赣州。
  由于曾婆婆提供的信件,是1991年哥哥委托一返乡台胞转交的,信上只有哥哥姓名,没有留下通信地址。尧珍秀一番苦苦查找,未能梳理出有效信息;向有关部门求助,也没有了下文。她便陪伴在曾婆婆身边,在聊天中询问细节,捕捉突破信息……她细心地发现,曾婆婆的口音中不时会带出未改的“客家乡音”。
  经过反复深谈,曾婆婆陆续说出“太湖江”“湖江面”“新圩”等字样。尧珍秀马上与赣县区公安局取得联系,经过章贡和赣县两地警方两天时间相关信息的碰撞、关联,实现了曾婆婆与哥哥家人团聚的夙愿。跨越70年的亲情相思,今日终于得以相见、相拥,场面格外激动和温情。
  如今,曾婆婆已经回到宝岛台湾,可每逢佳节都会致电尧珍秀,捎来问候。老人逢人便说:“两岸骨肉相连着,之间的每一个牵挂和问候都是发自心底的!”
  信访工作,让尧珍秀具有更多的人性体会,也使她更关注信访人生活上的冷暖和心灵的抚慰。她说:“唯有真情,法律的温度才能直抵人的内心深处。”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