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五朵金花》系列报道之二

“素雅兰花”陈海仪:坚定执着的守护者

  在一条蜿蜒的石板路上,有一个小女孩儿。她光着脚丫,欢悦地奔跑着。树影斑驳,时光美好……
  在一间庄严的审判庭中,有一位女法官。她目光如炬,专注地思索着。法槌起落,唤醒良知……
  她从一个曾经考试不及格的“调皮”孩童,成长为一名少年司法领域的践行者,又从践行者到坚守者,从坚守者到发声者。她有时是严厉的法官,有时是贴心的老师,有时是“逗比”的妈妈。她快人快语,真实洒脱,是土生土长的广州妹。她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
  若将她比作一种花,那便是清新淡雅的兰花。不仅观赏性强,根部还能作为药引治病……


因热爱而执着的“陈法官”

  2019年6月26日早上,正处在梅雨季的广州下起了瓢泼大雨。
  迈进陈海仪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的一份《民主与法制》杂志,让记者感到格外亲切。初见陈海仪,她邻家大姐般的聊天方式,将我心底与她的距离进一步缩小。记者内心窃喜:“确认过眼神,我遇见对的人!”窗外电闪雷鸣,内心风和日丽。
  这日一早,陈海仪安排助理陈颖斯驱车去接小雪(化名)来法院了解近况。正处在缓刑阶段的她,需要定期向法官汇报情况。
  2017年,4名少男少女通过微信搜索“附近的人”相识,并共同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虽然小雪当时还未成年,但在这4人当中,她却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小弟”受了“女朋友”的委屈,自有“大姐”出面摆平。青春期难以抑制的躁动,让小雪和另外3人滑向了深渊。
  4位被告人中,小雪及一名男孩儿当时未满18岁。他们为了“报复”,将“女朋友”带到小旅馆。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他们以向被害人身上泼冷水的方式让她屈服道歉,并逼迫女孩儿喝酒。备受折磨的被害人趁呕吐之机逃跑并报警……4名被告人中,有两名当时已经成年,被判处实刑。包括小雪在内的两名未成年人,被判处缓刑。
  对于未成年人案件来说,虽然案结了,但事却难了。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对罪错少年的帮教矫正,于陈海仪来说,这是审判工作向外延伸的开始。她为这些孩子拟定帮教方案,为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给予督导,用爱让他们树立对新生活的希望。
  陈海仪认为,作为少年案件的法官,并不能一判了之。要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关注行为的对错,最重要的是要帮助罪错少年挖掘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我们要挖出病根,对症下药。”陈海仪坚定地说。
  “哎呀,你冷不冷呀!”看到穿着短裤的小雪,陈海仪有些担心,她的语气像极了爱之深责之切的“唠叨妈妈”。眼前这个身材瘦小、皮肤白皙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亲昵地与陈海仪交谈着。看着两人谈话的背影,就像小别之后的密友,互相关心着彼此的近况。
  与小雪同来的,还有她的母亲和一直跟踪帮教着她的社工曹广明。通过与其母亲和社工的交流,陈海仪对小雪的现状表示满意,她嘱托社工要多了解一下小雪的学校和老师。临别之时,她不忘询问:“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的?”她更不忘嘱咐:“不要穿那么少,指甲不能再长了,文身不能再多了,帮妈妈多做一些事情,你要吸取教训,一定要争气!有问题及时联系社工……”面对这些“啰嗦”,小雪照单全收,笑着点头。
  简单的会面,不简单的效果。每次见面,这有些严厉又有些温馨的画面让小雪铭记于心。她不会再辜负陈法官,她努力改变自己,去回归社会。小雪悄悄地告诉记者:“陈法官像知心姐姐,我想告诉她,让她不要太累,多注意身体。”说到这儿,小雪红了眼眶。
  少年庭的法官们都被称作是“法官妈妈”,对于这个称呼,陈海仪有着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在涉少刑事案件中,要更多体现司法的温度,而司法的温度是要在法官职能做好的基础上来传递的。
  “法律条文一定是要严格遵守的,对于这些被告人,我们罪责刑相适应是一定要有的。并不是一味轻判和放纵。法官一定要给被告人明确解释,犯罪构成是怎样的,有哪些犯罪情节可能影响到最后定罪量刑。法官一定要给未成年人一个清晰的传递,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之后,社会评价是怎样的,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怎样的,对社会关系的破坏程度是怎样的。一定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社会、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一些怎样无法承受的后果和压力!这是作为‘法官’必须要做到的。而‘妈妈’的角色,就是要帮助这些迷途的孩子,走向正轨,这是少年法官的使命之所在。”
  在陈海仪的资料夹里,保留着很多孩子们给她的来信。在这些泛黄的信笺中,有一封狱中的来信让她每每读起都会感动落泪。这是她帮教时间最久的一个孩子,至今已有8年,在判处她10年有期徒刑时,陈海仪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决定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化解她心中的怨念。
  君君(化名)14岁那年,因父母在外打工,借住在叔叔家。由于辍学在家,每天要做家务,得不到家人关爱,心生怨恨的君君杀死了被全家宠溺着的堂弟,以此泄愤。根据刑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考虑到君君犯罪时未成年,能认罪悔罪,民事赔偿亦达成和解,法院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0年。
  陈海仪和君君之间有个默契的约定,每年要送君君一个笔记本,并附上一段寄语。君君最喜欢其中一个讲述拥抱的本子,插画上的小女孩儿敞开怀抱,拥抱喜欢的兔子,也会放下恐惧,拥抱凶猛的狮子……陈海仪在这个本子上写下的寄语是:“直面错误的过去,拥抱美好的未来。宽以待人,放开怀抱。”
  从14岁到22岁,8年的时间里,陈海仪一直和狱中的君君保持联系。她每个月都跑一趟去见君君,用心感受着君君内心的变化。同时,每个月都和她的父母联系,动员他们多关心君君,也在君君家做了大量的关系修复工作。通过她不断的奔波和调和,历时大半年的时间,终于让一个家族和解了。
  君君曾说:是陈法官让我认识到从前多么愚昧、多么荒唐,我应该为犯下的罪错承担责任。是她教会我理解、体谅别人,懂得珍惜。
  得知君君日夜苦学,又有些不得其法,陈海仪找儿子当参谋,给君君买了参考书。在扉页上,陈海仪用娟秀的字体写下一段话:“多写多练,勤思苦学,必成器。”这是她一直以来对君君的期望。更加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减刑,君君很快就要出狱重新走向社会了。陈海仪了解到君君的妹妹报考了社工专业,是因为她曾看到陈海仪动员一切力量去帮教自己的姐姐,她也愿意用专业的方法,守护姐姐顺利回归社会,同时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困境。
  像小雪和君君一样,越来越多的失足少年在陈海仪的帮助下走出迷茫。他们当中,有300多人升入高中、中职院校,30多人考上大学。二十多年来,经陈海仪审理的案件无一重审、无一投诉、无一超审限。审判过的失足少年,在她的帮教下,无一重新犯罪!
  那封让陈海仪泪目的信是这样写的:
  ……
  您在我的未来播下期待的种子,
  我会开最盛宴的花,
  无论风雨有多大,
  都会勇敢坚强,努力地绽放。
  谢谢您一路陪我成长,
  我会长大的……
  被期待充满的未来,
  让我不再害怕……


因责任而坚守的“陈校长”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童年带给人一生的影响: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陈海仪的儿时色彩斑斓,但也曾受到“学习成绩”的困扰。
  她开玩笑说:“你看我个子不高,却穿38码的鞋子。因为我特别能跑!”从童年到成年,最让她流连于心的,是儿时那条石板路,她最喜欢光着脚丫在路上奔跑,凉丝丝的石板带给她无穷的欢乐。在外婆家长大的陈海仪没有大人严厉的管束,疯跑、爬树、抓虫子……每天的“疯玩儿”是最重要的“课业”,甚至时常讨得父亲的一顿揍。三年级之前,除了体育成绩稳居榜首外,其他文化课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科及格。
  “淘气”和“不乖”成了陈海仪儿时的标签。直到上了三年级,她以一篇描写爬树的作文,敲开了一位老师的心扉。这位老师投去了欣赏的目光,给了陈海仪莫大的鼓励和赞扬,从此她的作文便成了“范文体”。神奇的是,在这种鞭策下,其他科目也迎头赶上,她成为那一届唯一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这就是陈法官的逆袭!”陈海仪经常讲这段经历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她也在时刻提醒自己: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有人“拉一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甚至可以改变其一生的轨迹。身为少年庭的法官,她愿意扮演一个这样的角色。
  从1998年开始,陈海仪先后兼任十余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担任普法、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在全省100余所学校开展法制宣教200余场次,组织模拟法庭30余场次,受众超过30万人次。
  仅仅2018年一整年,她走进广州市大中小学校、基层法院、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等,宣讲了27场。每次讲课中,她都会征求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以及预防犯罪方面的意见建议,再结合少年家事司法综治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在担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时,陈海仪经常以走出去到学校、请进来到法院的方式,和学生、家长、老师谈心,尤其是对已经有行为偏差的孩子,她更会关切地与他们沟通并送上法律书籍,指导家长与孩子携手改掉坏习惯共同进步。她所辅导的学校,实现了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的态势。
  陈海仪担任法制副校长,从来不是“走过场”。她总是要求去参加校长会议,要求和学校、家长一同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参与所任职学校的教学计划,甚至有时连家长会也要出席。
  陈海仪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细节。有一次,她去一所小学讲课。她早于上学时间到达,站在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口,去观察孩子们等红灯的情况。她把观察到的结果带上了课堂:“同学们,在我今天看到的50名小朋友中,有45名都没有闯红灯。你们能遵守交通规则,我觉得大家真棒!”陈海仪不说有多少人闯了红灯,而鼓励大家说有多少人没闯红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正向的引导,带来的效果事半功倍。
  陈海仪这位法制副校长,当起来可谓“不忘初心”“入心入肺”。她坚持因材施教,抓住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民事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小公民道德模拟法庭、法庭开放日、宪法日专题活动、三八社区论坛、法治讲座等形式进行宣教,甚至拉上儿子去做志愿者。她参与辅导中职技校学生,通过她与社工共同开展的正修班教育培训,让很多吸烟旷课、小偷小摸、与社会不良青年来往的“边缘少年”,转变为无违纪违法行为的良好少年。
  陈海仪注重分类培训,她总是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给家长和老师上德育辅导课,给学生法律宣传员上法制宣讲技巧课,给全市各区妇女干部、法制教育骨干教师上法律专业课,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打造一个家庭关爱、老师鼓励、社会支持的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氛围。
  

因使命而呼吁的“陈代表”

  讲起少年司法,陈海仪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想法、使不完的干劲儿。陈海仪知道,少年司法要走的路还很长。值得欣慰的是,始终有一群乐于奉献、肩负使命的少年司法人在路上奔走呼吁!陈海仪也是其中一员。
  2018年,陈海仪在广州市政法系统4万多干警中脱颖而出,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全国法院系统唯一一位从事少年家事审判工作的法官代表。那年3月,她带着责任和使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2019年两会,她像去年一样,一口气购买了500多个两会纪念封。陈海仪把这些纪念封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邮寄给那些她曾经帮教过的孩子。每时每刻,她心里都装着这些孩子,看到他们刑满释放后,重新融入家庭生活、重新回归社会,她有着说不出的满足感。
  但是,有时候,她也会有挫败感。
  有一次,她在列席广州市人大会议时,有代表得知她是少年庭法官后,向她诉苦说孩子染上了网瘾,送去社会上那些戒瘾机构又不放心,到底该找谁?她被问得一激灵:看起来我是专业人士,可当时却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陈海仪反复回想,不停地翻过去的案卷。在她二十余年中审理的4000多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部分都始于各种心理问题。但让家长苦恼的是,当发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或不正常的思想倾向时,不知道该找谁,不知道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事实上,放任自流或者高压对待,往往容易把孩子推向反面。”陈海仪说。
  2018年一整年,她都在各个有关岗位上走访、调研。凝练资料、总结提升,今年两会,她在去年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构建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一体化处理机制。
  陈海仪介绍,以广州为例,广州法院与多部门联动打造了“羊城金不换”少年司法品牌,广州市民政、法院、检察院、教育、公安、卫健委联合印发《广州市监护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指引》,团市委积极推动12355广州青少年服务台工作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机制碎片化、部门联动梗塞、责任分散、监督问责难等问题,青少年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处理机制缺乏整体布局。
  陈海仪说:“一个未成年人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这么重要的事,不能没人管,或者各管各的。就像打排球一样,两个球员距离太远,球正好落到空当,不知道该谁去接,而这个空当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陈海仪建议,应该建立一个未成年人工作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社会的求助,然后进行研究、评级、分发,属于咨询类的交给亲子辅导机构,问题严重的转交心理医生或特教教师。此外,还要对各个部门、机构的工作进行追踪、监督,确保问题青少年有人管,有正确的路径走。
  要让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要让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的诱惑和侵蚀,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引擎打通所有障碍,还要有一套一体化处理机制,才能实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的整体效果。
  此外,陈海仪还建议:“在今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中,我期待将学生定期的心理健康体检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像身体检查一样做硬性规定,形成一人一档、一路跟随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帮助未成年人保持心理健康。”
  深入一线的实践调研、精益求精的理论研究,让陈海仪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她坦言,应尽快构建这样一个机制,将这套系统固定住。不管谁在这个岗位上,不管谁离开这个岗位,孩子始终都会有人“接管”,对其负责。


因法律而体现温度的“陈妈妈”

  陈海仪特别可爱。说起当年报考法律专业的初衷,竟是因为:“TVB那些剧里的律师很威风!”她的家里没有法律科班出身的人,家人都很不理解她的决定,但陈海仪还是义无反顾地报了中山大学法律系。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刑庭工作。从1998年开始,专门办理少年审判案件。2007年年初,调至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工作,其间短暂地离开过少年审判岗位,但终究是放不下,还是回归了。2017年,她被任命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比以前更忙了。
  陈海仪的爱人也是一名法官,这样“双法官”家庭的忙碌程度自不必多说。别看平时总是接触孩子们,但对自己的儿子,长时间的陪伴少之又少。儿子今年高考,分数超了重点线不少。说起孩子的成绩,陈海仪轻描淡写,这对她来说已经很是欣慰了。平时基本不跟儿子的学习沾边,从没有辅导过,也从没有送去读任何补习班。她与儿子的交流大多是“思想上的碰撞”。陈海仪解释,她和爱人经常通过案子来与儿子沟通,孩子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她通过孩子的想法能洞察到他的内心。
  “我家是个充满欢乐的‘逗比’家庭,三个人经常是互相‘挤兑’。”陈海仪总是在儿子面前“示弱”。她时常抛出一些“难懂”的问题来求助儿子解答。她的“育儿经”便是,保持一个不断向儿子学习的姿态来助孩子成长,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陈海仪眼中,儿子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对生活充满了向往,觉得身边都是美好,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秉持向好的心态去想办法解决。陈海仪曾通过一个极端的案例来试探儿子对“自杀”的看法。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儿:“我才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呢。”也难怪,这样积极向上有方法的“戏精”老妈,怎能不培养出一个乐观开朗有主见的孩子?
  儿子的成长,给了陈海仪一块专属母亲的“勋章”。而她自己,也在这二十余年的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搭建了一面“荣誉墙”。她搬出来两大箱证书——“个人一等功”“广州市法院系统办案标兵”“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我最喜爱的好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在这些书写不完的荣誉中,陈海仪最看重的,是2002年荣获的“全国青少年法律学校‘优秀法制辅导员’”的称号。陈海仪打开一本本红彤彤的证书,往事像过电影一般浮现,她摩挲这些字迹,一种沉甸甸的情感再次油然而生。
  作为一位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她不仅是自己孩子的妈妈,她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彰显法律温度的“陈妈妈”。所以,她建议记者更多地了解广州市的少年审判工作。正是这种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陈海仪二十余年如一日,在少年审判的岗位上坚定、执着地守护着。她以法官的理性和母亲的深情,诠释着法律的公正,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采访结束,记者走出法院大楼。不知何时,暴雨已过,阳光穿透大片的云朵,撒播下充满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