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五朵金花》系列报道之五

杨晓颖:最亮丽的一种法治追求

  从一名大学教师到一名公诉标兵,职业转折到底有多大?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检察官杨晓颖将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答案。从毕业之后担任高校教师到再入学海攻读研究生,再到华丽转身进入检察院,然后再用10年的时间成长为一名公诉标兵,她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如今,作为公诉人最高荣誉“全国公诉标兵”荣誉称号的获得者,杨晓颖依旧奋战在公诉一线,践行着一名检察官的法治追求。


为爱转身 踏入“检”途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杨晓颖拥有山东女性典型的特质,一身合体的检察官制服穿在身上,美丽知性、典雅大方。
  而时间倒回到大学毕业之时,杨晓颖也不会想到自己能走上一条检察之路。彼时的她凭借英语专业八级的优势,获得了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杨晓颖便放弃了这份职业,选择回到母校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其中的原因,套用一句前几年比较流行的话:因为爱情。
  当时杨晓颖在泰安市的山东农业大学教书,她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在青岛工作,为了能够两人在一起,她辞掉了舒适优渥的高校工作,毅然回到了青岛,重新开始读书、择业。
  而就是这次选择,让她拥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研究生期间在法院刑庭实习,看着公诉席上公诉人挥斥方遒的风采,我逐渐萌生了成为一名公诉人的念头,毕业之时就自然而然选择了进入检察院工作。”杨晓颖说。
  2007年,杨晓颖通过公开招录,以青岛市检察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踏入了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的大门,开启了自己的检察生涯。
  “我很幸运,一进院就被分配到了公诉部门,而且院里安排了一位业务精湛的资深公诉人带我,教我阅卷、提审、开庭等技巧,我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的信念。”杨晓颖说。
  其实,杨晓颖开始进入检察院时,身边的亲戚和朋友都认为这份工作并不适合她。因为,在外人看来,她外表柔弱文静,说起话来悄声细语,怎么看也不像一名和犯罪分子交锋的“厉害角色”。
杨晓颖的确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
  至今,杨晓颖仍记得自己办理的第一个案子,那是一个未成年人抢劫的案子。第一次提审时,听到提讯室外面犯罪嫌疑人的脚镣声由远及近地传来,她紧张得手心不由自主地出汗。在和嫌疑人对话时,虽然对面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儿,但她感觉自己比嫌疑人还要紧张。
  谁也不曾想到,那个别人眼中“柔弱文静的女孩儿”在岁月的变迁中,竟成长为一名办案能手。


忠于梦想 践于办案

  进入检察系统12年来,杨晓颖先后办理各类刑事案件600余件,其中不乏在全省、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
  让杨晓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承办的第一起专案,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办理的最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杨晓颖负责审查其中部分事实。案件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且案件事实复杂,犯罪嫌疑人众多。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杨晓颖和专案组成员几乎每天加班至深夜。当时,刚刚断奶的儿子只有一岁,每天回到家看到的都是儿子已经熟睡的小脸,第二天儿子起床时,杨晓颖就已经奔赴在提审、取证的路上了。这个案件,让杨晓颖付出了很多,体重也骤降了十几斤,但却让她在公诉人这个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真正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公诉人。
  2014年,山东省首例“老鼠仓案”、原中邮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厉建超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经山东省检察院指定交由青岛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于犯罪数额特别巨大且为新型犯罪,受到证券界和司法界普遍关注,青岛市检察院决定抽调杨晓颖担任该案的承办人。
虽然没有办理此类案件的经验,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杨晓颖在短时间内恶补了金融知识,详细研究了全国其他地区办理的“老鼠仓”案判例。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她几乎足不出户,埋首于几十本厚厚的案卷,对数千份股票交易明细逐一核对,审查发现侦查机关的指控,遗漏了涉案股票账户在深交所交易的所有卖出金额;还发现上交所出具的明细表中,遗漏了本案关键基金的趋同交易明细。
  为了准确指控犯罪,杨晓颖会同省公安厅的侦查人员远赴上交所和深交所调取证据。最终,查清了厉建超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数额9亿余元,获利100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
  没想到,起诉时,争议再起。
  当时,国内“老鼠仓案”无论数额大小,均以“情节严重”作出判决,对于能否适用“情节特别严重”,司法界和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震惊全国的“马乐案”历经三级检察机关抗诉,尚未作出最终判决。
  因此,到底是以“情节特别严重”还是以“情节严重”提起公诉,成了摆在杨晓颖和同事面前的难题。案件讨论时,杨晓颖从刑法的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入手,论证了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的适用,最终得到领导支持,以厉建超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情节特别严重提起公诉。法庭上,经过激烈的法庭论辩,最终,法院采纳了公诉意见,该案成为全国首例以“情节特别严重”量刑的“老鼠仓案”。


奋力追梦 化茧为蝶

  从高校踏入检察机关,杨晓颖以“零”为起点,从内勤到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再到员额检察官,从市级十佳公诉人到省级十佳公诉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再到全国公诉标兵,她始终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一步步走得扎实而坚定。
  还记得刚进入检察院的时候,院里组织观看全国十佳公诉人业务竞赛录像,看到来自全国的公诉精英,在公诉领域最顶级的赛事中,展现出的深厚理论功底和精湛辩论技巧,杨晓颖心潮澎湃,她仿佛听到心中有个声音在说: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够站上那个舞台,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别人看来,这个梦想对于当时只是一名基层院公诉科的内勤来说,仅仅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她认为,无论梦想多么遥远,只要不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梦想就会一步一步靠近。
  从事内勤工作时,杨晓颖利用录入文书的机会,学习科里资深公诉人的法律文书,一有机会就去旁听庭审。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官后,杨晓颖积极参与各类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经过一系列案件的锤炼,她终于具备了参加优秀公诉人竞赛的资格。
  2012年,杨晓颖参加了全市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获得“十佳公诉人”和“最佳辩手”两项荣誉。2013年,杨晓颖参加全省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再次斩获“全省十佳公诉人”称号,并入选集训队,备战第五届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
  眼见着距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了。然而,由于任职年限未满五年,杨晓颖最终没能走上全国赛场。当时的她已经33岁,在她看来,这一次告别,可能再也无缘“优公赛”。
  “略有失望之余,我很快调整了心态:赛场上的优秀公诉人是我的梦想,而实践中的优秀公诉人更是我应当奋斗的目标。”杨晓颖说。
  带着集训期间积累的业务知识,杨晓颖回到公诉岗位,先后承办了省市院交办的多个专案,通过办案进一步提升和磨炼业务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业务评选。
  2014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市检察业务尖子”;2015年,她被评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2016年,她入选全省检察系统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宣讲,并被山东卫视《齐鲁先锋》栏目采访报道。
  此时,一个更大的舞台在向她招手。2016年7月,山东省检察院通知杨晓颖,再次进入集训队,备战第六届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为期半年的封闭集训,杨晓颖和队友经受着魔鬼般训练,每天的学习从早晨八点开始,结束时常是深夜。书本从薄看到厚,又从厚看到薄,集训时间从七月酷暑到十月秋凉,再到腊月寒冬。
  2017年春节后第二周,最高检吹响了全国赛的号角,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优秀公诉人汇集北京,三年一届的赛事,堪称公诉领域的华山论剑。
  赛制看起来有些残酷:9个小时的业务笔试,淘汰40余名公诉人;第二轮业务答辩和辩论赛,再淘汰40名公诉人;进入决赛的20名公诉人通过央视演播大厅的辩论赛,评出前10名作为全国公诉标兵。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都将被淘汰出局。持续一周的比赛,考验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意志与体能。
  最终,杨晓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全国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前十强、新科全国公诉标兵,荣膺公诉领域内最高荣誉。
  从2007年到2017年,杨晓颖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的那个梦想。比赛后她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梦想的达成,是起点还是终点?答案无疑是前者。
  怀揣公诉人竞赛梦想并历经坎坷一路走来的十年时光,让她更加明白了比赛对于一名公诉人的意义——那就是一种仪式感,让我们从琐碎的工作中走出来,重新体验公诉工作的理论之美和论辩之美,并在赛后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名优秀公诉人的素养,并将这种拼搏奋进的精神带入到日常办案工作中。


一切过往 皆为序章

  在回顾自己第一个十年的检察生涯时,杨晓颖引用了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的一句话: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十年来,我共办理各类刑事案件500余起,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十佳公诉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检察系统业务尖子、全省十佳公诉人、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面对成绩和荣誉,我知道这是鼓励更是鞭策,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杨晓颖说。
  因业务突出,2017年至2018年期间,杨晓颖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纪委借调,参与办理全国范围内职务犯罪大要案工作。
  借调结束后,杨晓颖又被正式选调至青岛市检察院,在更大的舞台上贡献能量。
  公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形象和窗口,更是与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斗智斗勇的战场。而作为一名“老公诉”,对案子审得细、查得准、摸得透,也成了领导和同事们对杨晓颖办案的一致看法。
  七年的高等法学教育和两年的大学讲师生涯,为杨晓颖打下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培养了她善于研究、勇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工作之余,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工作中的疑难、复杂或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分析研究,撰写了《新刑事诉讼法视角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等多篇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编写了《民事诉讼法学》《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认定与证据指引》等著作。因业务突出,她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检察业务尖子”“全省检察业务专家”,并入选全省首批公诉人才库。
  而作为一名女检察官,特别是一名有家庭的女检察官,杨晓颖坦言,总是要面临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但她的选择始终是以大局为重,无私奉献。
  杨晓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妈妈是中学教师,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身为独生女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同时也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品学兼优的她有着一股子刻苦勤奋、执著不懈的精神,正是这股精神,让杨晓颖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拉开杨晓颖办公桌的抽屉,看到的是满满一抽屉的红色证书。工作以来,杨晓颖获得的大大小小的荣誉有二十多项,她谦虚地说:“其实,我身边有很多同事都比我优秀,只是我比较幸运,碰到了各种比赛和办理专案的机会。这些荣誉对我而言,是鼓励更是鞭策!”
  从2016年参加全国优公赛集训,到2017年被最高检借调,再到2018年被中央纪委借调,三年间,杨晓颖每年都会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地出差半年。对于家庭,她更多的是愧疚。
  杨晓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体贴周到,儿子聪明可爱,远在家乡的父母也搬到青岛来帮助他们照顾孩子。
  “我感觉最对不起的是父母,他们退休以后本来可以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但是因为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有时候两人一起出差,孩子不得不留给老人照顾,他们为了儿女牺牲了太多。”
  因为常年出差,杨晓颖特别担心错过儿子的成长,更担心儿子会和自己有距离感。所幸的是,她儿子谈起妈妈来,言语间全是骄傲:“我妈妈是一名检察官,就是专门抓坏人的。”可能小小年纪的他,并不能准确区分检察官和警察的工作,但这并不妨碍他为妈妈的职业感到骄傲。
  提到丈夫,杨晓颖很欣慰,丈夫虽然工作很忙,但总能够分出精力照顾家庭。在杨晓颖出差的日子里,他基本上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晚上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对老人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十二年的检察生涯,杨晓颖始终任劳任怨、刻苦勤勉,把全部精力倾注到所热爱的检察事业,将自己的青春镶嵌在平凡而又崇高的职业之中,彰显了一名人民公仆的崇高情操,展现了一名女检察官的亮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