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与你同行

  平生无所嗜好,唯爱读书。阅读杂志种类很多,在众多杂志中,偏又与你相逢相识相知,有缘与你同行,为一生之伴侣,而你,就是让我平生为之喜爱的杂志《民主与法制》。
  与《民主与法制》相识,缘于1985年江苏省如皋市检察院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招聘。检察院招聘对于所有社会青年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名额有限,仅招9名,但报名者有几百人,竞争相当激烈。考试范围很广,涉及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其中有一道分析案例题,占30分,吊足了考生胃口。这是一道综合题,让考生作为一个掌握审判大权的法官,对一宗复杂的案件进行分析和裁判,测试考生对法律法规掌握的程度和深度。
  这道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让我兴奋。我开足脑力,全神贯注地进入了案情,细致地对案情进行分析、梳理,运用我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法规、条款,对案件作出了正确的裁定。自我感觉考得不错,也让我在考场中足足过了一回法官瘾。
  我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超过录取分数线。但最终我却名落孙山,因无高中文凭没被录取。(当时我只有小学学历,是破格让我参加考试的,录取条件要求高中学历。)
  但庆幸的是,因为这次考试,我喜欢上了法律。我开始广泛阅读法律方面的报刊,《民主与法制》从那时开始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相比其他文章,我更钟情于案情案例分析的文章,对那些扑朔迷离的案子颇有兴趣,甚至想当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侦探。偶尔深入研究一些离奇的案例,有时还私下里客串,扮演一回律师或检察官的角色,弥补我没当成检察官的遗憾。
  阅读《民主与法制》的文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开始尝试着写作,并在《北京法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
  《民主与法制》刊出的文章,精彩纷呈,《律师智胜——艺术诉讼法经典案例解析》里,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辩护词,看得我热泪盈眶,拍案叫绝,由衷感叹律师的智慧和才华。
  《民主与法制》内容丰富、翔实、通俗亲民,既有重大事件的焦点评述,又有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普法知识,是与老百姓交流互通的平台。平民亲民人性化,仿佛和你讲述着邻里身边的家常琐事,让你知道原来有多少事情可以这样来调解,潜移默化中化解了很多社会矛盾。
  身边一本《民主与法制》,常读常新,让我掌握了许多法律知识、法规条文,懂得了在法治社会中,如何遵纪守法,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邻里矛盾时如何处置。
  大前年笔者去长春出差,乘火车回江苏前,在一小摊买了一包卤菜,回旅店收拾行李时,嗅到一股腥臭味,这才发现那摊主将已腐烂的卤菜搪塞给了我们。我同事想去找摊主问个究竟,却遭到旅馆老板阻拦:“这事算了,去了那摊主也不认账,吵起来,事闹大了,搞不好还会打你们。你们是外地人,吃亏的是你们。”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转念一想,于情于理于法我都应该去和摊主讨个说法,既要保护自身的权益,又不能激化矛盾。
  我心平气和面带笑容地对摊主说:“大哥,刚才你给我打包的卤菜你可能拿错了,你看看。”那摊主脸刷地一红,随即手脚麻利地重新配了几样卤菜给我。打好包说:对不起,我搞错了。当时我想我如果针锋相对,严加谴责,其结果无非就两种:一是他死活不认账,说我认错了地方;二是他恼羞成怒,利用地方势力,大打出手,我反身受其害。我这一“温和的抵制”,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台阶”。一场可能的事端就这样悄悄地“化险为夷”,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果实,保护了自身的权益。
  我走时回眸一笑,只见那摊主把那发臭的卤菜扔到垃圾桶里,想必他的良心有所发现,也可能为我这种妥当的做法所折服。
  我以此为题,写了一篇名为“温柔的抵制”的稿件发表在报纸上,编辑也认为此举甚妥,写了评论,题为“文明和谐的构建”。他认为我的这种处理方式,比“针锋相对”有力度,比“严加谴责”有风度,比“自认倒霉”有尺度,比店家大哥有气度。认为这样的处理,才能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其实,这种做法,恰恰是我日常阅读《民主与法制》的心得所至。
  法治社会,最终追求的是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亦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民主与法制》这一让民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的法制刊物,从创办到今天,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杂志,筚路蓝缕,倾注了几多办刊人的心血。今天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其政治影响、社会效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民主与法制》让我受益匪浅。长期的阅读,对我帮助很大,让我的法律知识变得丰富,写作水平得以提高,有关法律方面的作品常见报端。身边的人已把我当成半个法律人士,常就有关的法律事务咨询于我。当然我只是略知一二,只能将在《民主与法制》中所学到的知识“贩卖”于他们。而《民主与法制》才是我最好的老师。
  愿与《民主与法制》相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