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从“坐堂办案”到“上门服务”?

  原告和被告本是祖辈关系很好的邻居,如今是什么矛盾让他们对簿公堂?案件要追溯到9年前。
  2010年,被告家建过道时,影响了原告家房檐的滴水问题(以下简称“滴水”)。原告发现被侵权后,与被告协商签订了《滴水协议书》,约定原告家东房后墙以东有40厘米“滴水”,若以后房屋改建以此协议为准⋯⋯
  到了2018年,原告李家翻建东房,要求被告刘家按照协议拆除过道,留出40厘米“滴水”。可被告始终没有将过道拆除,李家无奈起诉到法院。在村里,邻里间因为“滴水”问题闹矛盾非常常见。如果您是法官,会怎么判?


一次开在被告家的庭审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北坊村旁听了这起邻里纠纷案。审理案件的是房山法院窦店人民法庭的连春祥法官,他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乡村法官”。
  连春祥告诉记者,在接到诉状时,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和有效解决两家矛盾纠纷,他已事先到纠纷现场进行勘验,并向当事人送达了诉讼材料。
  经向原、被告双方和村委会主任询问了解房屋建设情况和当事人的关系,连春祥找到了原告心结:谁占谁的“滴水”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被告家的过道挡住了原告家的窗户,被挡窗户的屋子白天都要开灯照明。
  找到问题症结后,连春祥确定了开庭思路:“努力沟通,案子基本能达成和解!”
  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坐堂办案”向“上门服务”审理模式转变,法院将此次庭审设在被告家中。
  40摄氏度高温的北京,记者同连春祥带领的团队前往开庭地点,布置好原告席、被告席等“场地设施”,庭审正式开始。
  相比法庭严肃的环境,这里的庭审似乎更接地气一些,连春祥仿佛不是在断案,更多时候他像本村人一样在和原、被告唠家常,同时劝说双方相互让步。
  原告:“我们跟被告老一辈儿关系都挺好的,因为这事儿我们去找被告协商,他们不讲理,告诉我们有本事去法院告我们去!”
  连春祥:“这有时候就是话赶话,说急了,过去的事儿先让它过去,咱尽量调解。”
  被告:“我们最开始建过道的时候,也不知道老一辈儿怎么定的,哪里是谁家的滴水⋯⋯”
  连春祥:“你看你们刚也说了,大家之前关系都不错,别因为这点儿小事儿闹翻脸,以后还低头不见抬头见呢。”
  原告:“您说得对,前一阵我们家亲戚去世,他们要来看看我们,这事儿都过去了。”
  连春祥:“人家都因为这事儿跟你们闹僵了,还哪儿好意思来啊⋯⋯”
  看到双方都有所退让,话也都聊开了,连春祥顺水推舟拿出了调解方案。
  “被告的过道已经建了,再拆了也不好,不如让被告在过道墙上开个窗户,在墙上开个洞,给邻里关系开扇窗!”
  听到这个方案时,原告似乎不是很满意,但也没明确表示拒绝,经验老到的连春祥立马搬来了救兵——村委会主任。
  “你们两家人就都让让步,连法官为你们这事儿跑多少回了,多不容易!”村委会主任说起话来更像个大家长,“就按连法官的建议,给过道开个洞得了!”
  村委会主任比较“有面子”,原告基本也同意了连春祥的调解方案,提了几个补充要求后,案件基本达成调解。“这么热天为了我们这么点小事儿兴师动众,对不起大伙儿,过道可以不拆,但我窗户多大他过道上的洞就要开多大。”随后,原被告双方在调解书上签了字,巡回审判画上圆满句号。


一种基层工作方式的变化

  庭审过后,记者追问连法官:“如果案件没有调解,您怎么办?”连春祥笑笑说:“那我们继续带着村委会主任去原被告双方家中再做工作呗。”他还告诉记者:“今天的调解算很顺利了,很多时候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比如调解过程中老太太突然骂起了街,调解好好儿的到最后又反悔了,这样的情况都很多。以前工作中骑自行车去办案,很多时候吃住一星期就都在那边了。”
  连春祥这样的巡回审判工作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走动工作法”,相比在法院开庭,这种“上门服务”有何特别之处?连春祥对此有着很多感悟。
  他认为,在庭审程序方面,在法院开庭会更规范,每个程序都不能缺少,会更加注重法律的威严;现场开庭往往从促进双方团结的目的出发,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庭审,主要是达到案结事了人和,所以在巡回审判的时候,程序可以大大简化,这样反而更有利于案件的解决。
  在庭审气氛方面,由于现场开庭都是当事人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环境,处于这种乡情亲情之中,气氛会比在法院开庭更融洽。从法官角度来看,连春祥在跟当事人唠家常的同时,摸准了双方的“脉搏”;从当事人角度来讲,看到庭审队伍“上门服务”,双方从中也能感受到法官的责任心,从而更容易认同法官,听从法官的劝导,相互给个“台阶”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开庭方式的选择上,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要现场开庭,一般是社会效果比较好、现场也容易调解成功的案件,或者当地群众容易受到教育的案件、当事人行动不便的案件,法庭会选择现场开庭审判。比如我们每年审结300件左右案件,去现场解决的大概有60~70件。
  “相比在法院开庭,这些现场开庭的案件通常会在当地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是轰动!”连春祥告诉记者,现场开庭更能让人民群众对法院的公平公正的理解,法院通过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纠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种方式更加深入民心,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法院的威信。
  

一扇基层法官形象的窗口

  通过和连春祥短短半天的接触,记者感受到这是一位亲民、没有“官架子”、办案朴实的法官。据了解,连春祥是房山法院唯一一名参加工作超过30年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老法官,也是2019年唯一的北京市法院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他四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为房山法院首届“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市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暨首都政法先锋”“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其审判团队获评为“北京市先进审判团队”。
  这么多的荣誉,那一定要听听连春祥的“获奖感言”。
  连春祥告诉记者,其实每名基层法官,都承受着案件堆积的压力,都在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年复一年地加班加点处理案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获得什么荣誉。“我能获得这么多荣誉,只是大家把我推荐成了一个代表,让我作为展示法官队伍形象的一个窗口。”连春祥说,“做了代表,就要有一定压力,从各方面高标准严要求来干好本职工作,多为百姓服务。”
  连春祥不但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一直认为“乡村案件无小事”,并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听、说、放、忍、真、快、靠、勤”八字诀乡村办案法,又快又好地化解了数千起基层矛盾纠纷。2016年至2018年,连春祥审结疑难复杂案件938件,调撤调解率高达72.5%,将近五分之一的案件他都会带着助理进行入户调解、现场勘验调查。他将多年的审判实践总结提炼,与多位名家合作出版了《民事案件调解技巧》《调解要点与技巧丛书》《以案说法丛书》《用证据说话丛书》《农民维权丛书》等一系列著作。此外他坚持用“乡村法官日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从1999年到现在笔耕不辍,被《人民法院报》等媒体转载,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多年经验积累,让连春祥对基层工作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过来人”,他寄语年轻法官:法官这个职业除了要有扎实的法律功底,更需要常年的磨炼,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法官,应该沉得下心。以三五年为一个节点,主观上,你会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对当事人、对案件的理解都更加深刻;客观上,每一年工作都很紧张,经历过琐碎的案件和繁杂的群体,顶住了纠结于心又负有压力的案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样一个个三五年中不断积累、进步。所以说成为一个成熟的法官其实很不容易,一定要在实践中多磨砺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成熟不断进步,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家事调解看似都是小事儿,但却是党中央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具体体现。如果光看法律、文件,“联动力量化解纠纷”“处理相邻关系要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乡村振兴战略”这些话会显得“高高在上”。但如今,这些“大道理”却让连春祥“上演”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的是一批奋斗在基层的优秀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