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一位代课教师32年的坚守

  32年前,她凭着一股激情,懵懵懂懂地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代课教师;32年后,她从一个青葱少女,成长为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资深教师”,同时也完成了一段由代课教师到小学校长的人生“逆袭”。那么,在代课教师与小学校长这个似乎充满沟坎、遥不可及的距离之间,赵秀格又是如何实现这一精彩“跨越”的呢?


走上讲台
只为圆儿时的一个梦

  东庙小学位于河北省平乡县东南角的河古庙镇,距县城20余公里,乘车大约需要1小时,是该县境内较为偏远的小学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就师资匮乏,教育资源贫乏和“失血”的情况非常严重。
  赵秀格自幼在这所学校里长大。那时,她的父亲赵凤申在这里教书并担任小学校的校长。童年时的她,整天就在校园里玩耍,心里满是对这所校园的眷恋。特别是看到父亲拿着粉笔在课堂上讲课时,那飞扬的神采和学生们崇拜的神情,时常让她感到向往和自豪。为此,她曾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赵秀格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却似乎并未怀揣着这样一种“远大”的志向。她说,自己之所以会选择“从教”这条路,既是出于“为父解忧”的朴素情感,同时也是为了圆自己儿时的一个“教师梦”。只不过,能够在代课教师这个清贫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三十多年,赵秀格说自己也是“实在没想到”。
  那是在1986年,高中毕业的赵秀格回到家后,并未过多地感受到父亲的快慰与欣喜,而是经常看到身为东庙小学校长的父亲,整日里因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课业负担严重等问题而愁眉不展。一次,父亲回家后又忧心忡忡地说道,又有一名教师因为东庙小学的偏僻和简陋而选择了调离。“现在一个老师需要兼顾几个年级的数门课程,简直拉不开栓了。这种情况继续延续下去,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暂且不说,也容易让教师队伍产生疲惫倦怠情绪呀!”看到父亲满面愁容,赵秀格心疼地说:“学校没有老师,孩子们上不好课,发愁也没有用,要不让我去教课试试吧!”就这样,赵秀格一半是为了帮助父亲解除“燃眉之急”,一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新奇和憧憬心理,开始成为一名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
  赵秀格说,其实自己起初当一名代课教师时,也并未有什么长期打算,因为当时一名代课教师每月的工资只有40多元钱,而且一线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和繁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河古庙乡的自行车制造行业越来越兴旺,选择到自行车厂打工一个月能挣好几百元。为此,她也曾犹豫过、彷徨过。就这样,当她看到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听到学生呼唤“老师”时的敬重与信赖,职责的神圣与荣光实在让她难以割舍。就这样,在利益的诱惑和得失的衡量中,赵秀格继续选择了坚守,并且一干就是32年,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所偏远小学。
  32年来,赵秀格所教的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曾经的同事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她还站在父亲当年站过的讲台上,用一腔热忱执著地守望着、陪伴着偏远乡村娃娃们的成长。
  “多年来,很多像赵秀格这样的代课教师,都先后转投到自行车行业去了,她如果没有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真诚热爱,是不会继续留下来的。特别是像赵秀格这样能够在微薄的经济待遇中坚持32年,更是难能可贵!”这是河古庙镇学区校长赵泽化对赵秀格的由衷赞叹和评价。


因为有爱
所以才能捧出一颗炽热的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河古庙的乡亲们外出做生意、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渐渐增多。
  一年冬天,赵秀格所任班里有一名学生叫姚宇荣(化名),在与同学打闹时不小心把棉裤划了一个大口子,露出了棉花。两天过去了,孩子依然穿着那条破棉裤,里面的棉花已少了很多,当时天又冷,孩子冻得浑身打颤。赵秀格心疼地把孩子拉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年过古稀的爷爷老眼昏花又不会针线活儿,只好让孩子将就着穿。放学后,赵老师把姚宇荣送回家,看到他的家中只有一老一小,空锅冷灶,冷冷清清,炕边堆着柴火,炕上一堆看不出颜色的被褥,一堆脏衣服则胡乱地堆在一个箱子上⋯⋯赵秀格二话没说,带着姚宇荣把家里打扫了一遍。
  次日,赵秀格又在母亲的帮助下,平生第一次拿起了针线,把姚宇荣划破的棉裤重新填上棉絮、补好,还给他做了一套崭新的衣服。赵老师像照顾亲生儿子一样照顾他,为他买好吃的、买文具⋯⋯直到小学毕业。其间,姚宇荣的妈妈回来过一次,但长时间没见过妈妈的姚宇荣却始终默不作声。当妈妈拉他的手时,他却突然甩开妈妈的手,转身搂住了赵老师。他妈妈见到此景哭了,赵老师也哭了。
  像这样留守或单亲的孩子,赵秀格一共照顾了41个,一照顾就是好几年。现在,逢年过节,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都会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和她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喜悦。“我不愿任何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只想让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赵秀格说,“过去那样,现在依然如此。乡亲们信任我,孩子们把我视为母亲,我愿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爱心。”
  而赵秀格自己的儿子却早已习惯了与别的孩子一起分享妈妈的母爱,虽然是独生子女,可孩子的身上没有一般独生子女的自私与骄纵,小时候家里的饭桌上经常会有新的哥哥姐姐,后来是同龄的伙伴,再后来是弟弟妹妹。他从小就知道,玩具要和伙伴一起玩,零食要分给小朋友一半吃,对自己要严格,对别人要礼让。就这样,赵秀格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干部,还曾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文明学生”。


执著坚守
那是一份挚爱和敬业的延续

  冬去春来,转眼间已过去32个春秋。校园里,老校长亲手栽种的杨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赵秀格也从一个曾经青春懵懂的女孩子,变成了一位鬓发花白但却远近闻名的“老教育工作者”。2007年9月1日,赵秀格像她父亲那样,被任命为东庙小学的校长。
  “突然间,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加重了,心里很忐忑。”赵秀格说。的确,原来她只要把自己负责的一个班搞好就行,现在则是要肩负起整个学校的教学重担,骤然加重的荷载以及父老乡亲寄予的殷切期望,怎么能不让她心怀忐忑、寝食难安呢?特别是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充分重视与支持下,东庙小学陆续分来了一些支教大学生。这么宝贵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对于“久旱逢甘霖”的东庙小学来说,可谓是弥足珍贵。
  由此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这些90后大学生教师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并尽快安心工作,避免师资力量再次轮回到“流失”和“匮乏”的怪圈。为此,赵秀格当起了“万能专家”。从支教生活中的吃、住、行,到工作上的教育教学,她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位支教教师。2016年的一个冬夜,凌晨2时多,住在学校的新任教师王翠平突然间腹痛难忍,她立即给赵秀格打电话求助。不到10分钟,赵秀格就赶到学校,开车把她送进了医院。当时经医生诊断为突发急性肠炎,赵秀格陪她一直到天亮⋯⋯
  如今的东庙小学,在赵秀格的主持下,不仅教学条件好了,还于2013年建起了学生食堂、于2014年5月建了宿舍。
  从一名高中生,到一名代课教师;从一名代课教师,到一所小学的校长。从教32年,赵秀格用自己的心血,培养出一批批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