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车”们来得更猛烈些吧

编者按

   从2014年的余额宝到2015年的滴滴专车事件,互联网经济继撬动了传统银行业的强势垄断地位之后,又向看似水泼不进的出租车行业摇起了战旗。一时间,喧嚣四起。
   有些改变恐怕在所难免,相信只要有市场需求,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必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届时,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势阻挠也将不断上演,问题是,是市场的就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政府职能部门还真没必要忧心忡忡,也没必要为谁站台呐喊,顺应市场规律,尽好自己的监督职能就好了。

   一段时间以来,以“滴滴专车”为代表的各种新型个性化订制租车服务横空出世,直入江湖,搅动了出租车服务这个长期死水无波的行业,也大大地触及了一个被权力意志垄断扭曲的体制和一个被既得利益绑架裹挟的市场。权力的意志、市场的逻辑与利益的博弈让这场舆论狂欢与各方角力至今热度不减。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年代,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必然要掀起波澜,而“专车”们的出现,不仅冲撞了畸形的出租汽车管理体制,也触动了若干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然而,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笔者必须为“专车”们叫好,因为,传统的出租汽车服务领域太需要一场有关“旧制度”的大革命了!


“专车”是个啥?

   所谓“专车”,是指在普通出租车之外,利用互联网打车平台,给乘客提供预约服务的一些营运车辆;根据目前的市场业态,“专车”一般从属于专门的租车公司,从而有别于一般无客运营运资质的私家车(即所谓“黑车”)。
   “专车”服务的崛起是互联网经济的产物,打车软件功不可没。作为一种全新的租车服务业态,它很好地适应了日趋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值得鼓励和期待的市场创新。当然,“专车”们开进市场之后,也冲击了依赖垄断分肥而致改革陷于停滞的出租车服务体制,让一部分利益受到威胁的人如坐针毡,进而倒逼出租车服务领域的市场变革。
 

出租汽车服务:权力意志左右下的畸形市场

   “专车”服务的勃兴间接反证了当下出租汽车服务市场的种种乱象。饱受公众诟病的“打车难”问题,其源头不在于市场运力不足或出租车司机倦勤,而在于过度管制与行业垄断。
   原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出租汽车服务蓬勃发展。最初,只要手里有车并且会开车,个人就能从事出租车经营。随着个体出租车从业者数量持续增加,政府权力开始介入市场。以“规范管理”的名义,政府开始进行出租车牌照的行政审批,设立了行业准入限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租车营运变为行政特许下的垄断经营,并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数量水平,出租车牌照由此变得炙手可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出租车的需求呈井喷式攀升,加之国有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的城市劳动力转移,都引发了出租车经营利润的提升和牌照价格的飞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权力寻租开始粉墨登场。凭借与政府管理者密切的利益关系,某些有心人成为出租车特许经营牌照的有力争夺者,他们以“公司化”方式,从个体经营者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夺取了出租车经营权,成为出租车服务业“公司制”改革的重要推手。出租车牌照特许经营使得出租车行业的某些管理者和公司化运营的企业主成为垄断利益的受益人。由于公司具有特别的强势地位,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都能轻而易举地收取“份子钱”。于是,合乎逻辑地,这种权力寻租和官商“勾结”的管制模式死死绊住了出租车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直至今日。
   尽管社会上对于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体制的诟病由来已久,出租车司机群体也一直对“份子钱”怨声载道,但这些年里权力意志干预下形成的畸形出租车服务市场生态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观。权力的寻租在继续,过度管制在继续,行业垄断在继续,最关键的,暴利分肥也在继续。这种垄断体制下的“暴利”并非空穴来风。有媒体曾作过调查,北京某家出租车企业获得的全部收入,除返还给司机和缴纳相应税费外,其总收入的62.7%都是从行业中榨取的垄断利润。搞清楚这笔钱都进了哪些人的腰包,被谁瓜分了,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出租车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难以推进、垄断难以打破了。


他山之石:出租汽车管理的世界经验

   在英国,黑色出租车是伦敦市民引以为荣的城市名片,也是英国运输业的象征和英国的经典文化符号。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使伦敦出租车司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司机,专业水准无可挑剔。出租车招手即停,没有拒载和乱收费现象。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是个体经营者,不隶属于什么公司,更不用交什么乱七八糟的份子钱。出租车的管理部门是出租汽车司机协会,而这是一个自律性的行业协会。
   日本的出租车分为个人和公司两种。公司出租车由公司统一管理,隶属于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汽车,其购买、油费、保养、停车等费用均由公司方面承担,司机只须安全驾驶即可。出租车司机每月无需向公司缴纳固定的“份子钱”,只须上交每月收入的部分份额。除了运送乘客的收入,出租车公司的正式司机每月还有“固定工资”。在日本,个人如有意愿也能从事出租车行业。目前,日本由个人运营的出租车约占出租车总数的17%左右。
   总的来看,在租车服务的管理模式上,不同国家的制度和体制不尽相同,但都着力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亦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行业垄断。单一模式也好,多元化经营也罢,市场能做好的交给市场,行政力量只着眼于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做最小化的必要干预,这是世界性的共识。


权力的归权力,市场的归市场

   自古而今,改革的阻力都来自于那些利益受到影响的人群和团体。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利益受损,而在于受损的利益是否具有正当性。如果本来就是毫无正当性可言的靠着权力寻租和行业垄断谋得的利益,那这部分所谓“利益”正是我们推进改革所要取缔的目标。具体到出租车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也是一样,不能因为某些靠着过度管制和行业垄断分食暴利的人的利益受到了影响,就对早该进行的改革踟蹰不前。市场的逻辑是强大的,权力之手对于市场的过度介入虽可得逞于一时,但反市场的体制终归要受到市场的无情冲刷和嘲弄。
   事实上,笔者之所以呼吁让“专车”们来的更猛烈一些,就是因为出租车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一旦数量管制破除、行业准入开放,出租车数量和价格将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行业利润将回归正常水平。当体现行政特权的特许牌照不复存在,经营权不再稀缺,垄断经营者的消失将自然而然地使不当的利益诉求成为历史。与此同时,数量管制的破除也必将引发价格管制的放松,让价格趋向正常的市场水平。易言之,市场能办到的,就统统交给市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改变管制思路,改变过往依赖过度的行政管制来“谋利”的权力冲动,而把行政介入的重心放到质量管制的加强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上。反过来说,不允许自由竞争,而是通过行政权力的介入来塑造行业垄断,并且只允许一部分人操控和分肥市场,这不是市场的逻辑,而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专车”们的崛起值得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欢呼,也值得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反思。反思之后,希望主事者能真正推进出租车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用市场的机制调节和引导。同时,对“专车”们不要再有任何的敌视和封杀。
   权力的归于权力,不该伸不能伸不必伸的手政府莫要再伸,这是市场化改革和简政放权的真谛所在。市场的归于市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出租车服务行业,让出租车和各种“专车”们能够在这片市场里自由竞争,从而让公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多元和优质的租车服务。
   当然,呼吁只是呼吁,希望也只是希望,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利益之争不会结束,老问题和新问题亦交织交错。这世上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办法,但健康的市场业态必奠基于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和权力的自我节制。
   政府的态度在转变之中,改革的势能持续累积。2015年1月8日,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表示“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肯定了其营运合法。随后不久,《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要科学定位出租汽车的服务,科学调节出租汽车的总量,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配置出租汽车的车辆经营权。表过态了,文件也发了,笔者期待,“专车”们能持续繁荣,出租汽车服务领域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开启!

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