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利益之争与制度公平

   1月中旬,国务院正式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公平迎来关键性一步。但随后,公务员涨薪和延迟退休的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
   众多迹象表明,围绕养老金并轨与公务员涨薪在体制内外所引发的争论,很可能让制度改革陷入共识破裂的困境。多年来,养老金并轨之所以历经曲折,试点改革无疾而终,原因无非是触及到了体制内群体的根本利益。为了换取改革共识,涨薪、延迟退休等配套改革一直被作为妥协之策,并与养老金改革相捆绑,不同利益群体在先并轨还是先涨薪、先延退的问题上讨价还价,艰辛博弈。
   改革原本是利益博弈的过程,通过正当程序充分博弈,达致利益妥协,最终形成改革的共识性方案,一直都是改革的理想路径。但从舆论反应看,养老金并轨后,民众对公务员涨薪的反对之声并未减少。相反,只要是对公务员有利的改革举措,都可能遭致“无理由的质疑”。另一方面,当有关部门测算出公务员人均月实际增资300元后,又遭到了公务员群体的普遍吐槽。尤其在隐性福利削减、腐败空间挤压的情形下,公务员群体广泛弥漫着“官不聊生”的情绪。
   指向公平的改革,似乎举步维艰。不同利益者的身份立场,决定了各自的眼界,而官民两个群体间长久以来积累的隔阂与偏见,又让改革的共识很难达成,300元的涨薪也因此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尴尬中。对于改革设计者而言,倘若不能走出眼下具体利益争执的窠臼,不能着眼于宏观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那么改革的最终目标就很难实现。
   养老金并轨也好,公务员涨薪也罢,改革最终的目标不是利益本身的调整方向及幅度,而是构建完善公平的制度体系。养老金并轨,并非简单的标准对接,而是破除权利上的“官民不平等”格局,打造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通过“去特权化”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种公平,本身包含着对公务员群体的公平性对待,而决不是以片面牺牲公务员合理利益、打击其工作积极性为代价。因而从理性与长远角度审视养老金并轨改革,应当致力于全体公民的退休收入更公平、更公正。
   公务员涨薪只是改革的细枝末节,每一次加薪都掀起舆情巨浪,一边是基层公务员因收入低而大吐苦水,一边是公众对公务员福利待遇的各种“吐槽”,但在每一次嘈杂争论过后,真正关键性的论题往往被屏蔽:公务员薪金究竟应实行何种标准?改革的目标仅仅是涨薪的数字吗?说到底,涨薪争论折射出我国工资立法的滞后,行政化的调整不仅引起争议,而且很难形成制度的激励效应。因此,在公务员收入透明化后,薪金改革的目标应当是设计更为公平的制度机制,通过立法建立起与公务员职责、工作任务量相匹配,并且带有一定激励功能的薪金制度,如此才能走出涨薪的是非之争。
   改革终归要触及利益,只有在法治的平台上,通过公开化的博弈,在相互摆事实、讲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以公平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倘若缺乏法治化的沟通平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抱残守缺、老死不相往来,那么改革的利益之争便很难有基本的公平标准。而一旦共识被撕裂,改革就可能陷入左右为难的具体举措论证,却忽略了最终的制度性公平。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