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调查权健,能否开启监管新常态

  近期,一篇题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刷屏,将直销企业权健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群情激愤之时,有关部门作出了快速反应,先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官员表示,该局正在对媒体反映的权健公司涉嫌违法一事进行调查核实。随即,天津官方宣布组建联合调查组进驻权健集团,承诺对“违法的坚决打击,违规的取缔整治”。很快,联合调查组披露,权健涉嫌传销和虚假广告,公安机关已于今年1月1日依法对其立案侦查。
  数天之内,监管部门动作频频,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值得称道。另一方面,权健是天津本地企业,而天津官方的严肃表态,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公众的某种担心,令人对此次调查的公正性信心大增。可以预料,只要监管敢于动真格,当能揭开权健帝国背后的种种谜团。
  权健事件为何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原因就在于,从虚假广告到非法传销,从“周洋就诊”到火疗伤人,权健所涉问题波及范围之广、性质之恶劣,都令人震惊。围绕权健事件的舆情汹涌,其实是消费者多年来对于保健品和传销领域不满和愤怒的集中爆发。对于这样的民意,监管部门显然应当高度敏感和关切,以及时处理的举措,彰显监管的力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此前权健之所以能坐大,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的不足和迟滞有关。早在拿到直销牌照前,权健就已丑闻缠身,被央视等众多媒体曝光“卫生巾能治前列腺炎”等销售乱象,但权健不仅未受到查处,反而轻松拿到了合法的直销牌照。此外,许多权健的受害者都曾通过各种官方渠道进行投诉,但并不能促动监管部门的行动。可以佐证的是,此次权健被查后,许多媒体都在当地12345等政务平台上,查到了大量针对权健的历史投诉。
  当然,一些地方对于权健涉嫌违法传销等问题,也曾进行过调查和侦办,但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例如,早在2012年,东北某地就曾处理过“权健涉传销”一案,但仅有两名权健高管被判刑,并且只是判了缓刑,而权健公司并未因此案受到丝毫影响。再比如,权健下属医院管理混乱,将开药量与医生收入挂钩,导致随意乱开药现象泛滥,有医生曾向有关部门举报,但相关部门只是纠正而已,并未查处到位。此外,权健秘方药并无药品批文,居然在市场上畅销无阻,更是暴露了监管的缺失。
  可以说,监管的不足和低效,使权健在一次次违法风波中,都能神奇地全身而退。事实上,在保健品和直销领域,诸如权健的乱象可谓频频出现。有的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虚假广告肆无忌惮,有的将直销牌照当成违法传销挡箭牌,但针对此类乱象的大量投诉,不少都不了了之。不仅涉嫌违法企业没有受到严厉查处,一些举报者反而遭遇了种种压力,不禁令人产生“这些企业的后台到底有多大”之类的猜想。
  正因此,与调查权健这一个案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对以往监管的效率和力度进行全面反思和重整。包括,畅通举报机制,保护消费者行使监督权,确保其不受报复和打击;建立舆情机制,对于舆论及媒体的曝光,及时关注和跟踪;完善处理机制,彻查监管漏洞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链,将违法保健品和传销背后的保护伞一网打尽,等等。
  此次权健事件能迅速纳入立案调查的轨道,可以说与舆论曝光和民意推动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四岁女孩儿周洋以生命的代价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对于保健品和传销乱象的快速反应、严厉监管,不能只局限于个案。公众更期待的是,监管部门应当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在日常监管中也能体现出同样的高效和力度。换言之,立案调查权健的高效率和动真格,理当成为执法的标准动作,成为监管的新常态。唯其如此,才能彻底根治保健品和传销乱象,守护好民众的血汗财富和健康安全。

● 责任编辑:阿计